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703 浏览:56795

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开展审美教育是必要的.本文认为可以通过演示再现、诵读与品味、想象与创作等手段来开展中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关 键 词:中学语文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人具有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提高人欣赏和创作美的能力,并使其成为全面发展人的教育活动.语文新课标提出:审美教育活动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一、演示与再现

审美教育既是一种美的形象教育,又是一种美的情感教育.它不同于知识的灌输、道德说教、行政命令和法律制裁,它的特点是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美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呈现于人们的面前.这就要求教师立足教学内容,用生动、感人的语言描述趣味横生的事件或情境,或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密切相关的动作,来创造出审美意境.气氛的营造可以使审美主体的情趣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产生审美的.

如在讲授《道士塔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西方列强的疯狂掠夺给敦煌文物造成的巨大损失,教师可以用幻灯片的方式再现被掳的部分文物.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又能使他们更深地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又如讲到《守财奴》时,当讲到“老头儿上身一纵,扑上梳妆匣,好似一头老虎扑上一个睡着的婴儿”一句时,为了更好地展现主人公不顾一切的疯狂举动,体现“一纵”“一扑”这两个词中蕴含的是贪婪、灵敏、凶猛之意,教师在课堂上不妨稍做动作演示.

二、诵读与品味

对诗词和散文作品的赏析,经常会涉及到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意境一词概括了中国古代从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审美规律.由于中学生年龄小,生活经历较少,因此在指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意境时,注意避免使用那些太专业化的术语,应从较为简单的诵读入手,使学生在吟读和品味中渐入佳境.

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首先要告诉学生诵读的过程是欣赏的过程,只有将心智和情感融入其中,求得情景的再现和心灵的沟通,才能领悟到作品所造意境的佳妙之处;其次,教师还应该通过积极的示范和引导,使学生对如何将静止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产生直观的认识.如在指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让学生一边朗读“大弦嘈嘈如疾雨,小弦切切如私语”,一边引导学生思考“疾雨”和“私语”分别是怎样的情形,并启发大家回忆音乐会上的琵琶演奏,从而使学生进入一种声色俱佳的境界,进而领悟诗中奇妙的意境.

三、想象与创造

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能只是停留在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上,而应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想象、联想,使文学作品的形象丰富、充实起来.教师应该注意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把课本上的语言符号变成立体的画面,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能力.

如在学习《风景谈》中“高原归耕”图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有代表性的意象,碧蓝的天空、柔和的月亮,山是黑的,谷子“从密挺立”,忽然山脊上“长出”了两只角,然后是“牛的全身”,还有扛着犁的“人形”,他们“蹒跚而下”,伴随着“粗朴的短歌”.再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将其中所描绘的人、事、景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中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学生会接触到很多脍炙人口、极富表现力的诗句,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都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好材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此为例,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审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