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小学生身边的数学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286 浏览:117958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所有的小学数学知识都可以生活化,教师应尽量寻找身边的数学.

一、利用生活中的原型,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也只有让它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中,它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小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大部分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原型,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原型,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喜欢学习数学.

如笔者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小纸箱,讲清“表面积”的含义后,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测量、计算所准备的小纸箱的表面积.交流计算方法后,笔者又领着学生去测量、计算学校的一个空水池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下课铃响了都没人听到.又如在教学“统计和可能性”时,笔者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请学生调查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

这些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渴求知识的脑海中.

二、利用生活中的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

数学来自生活,而高于生活,最后又回归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数学只有在生活中才富有活力与灵性,用生活的理念构建数学课堂,正是《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新境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只是自己不能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利用好这些经验,学生就会由熟悉变得亲切,由亲切变得喜欢学习数学.


如笔者在教学“平均分”时,先以谈话导入:八月十五中秋节,小文一家4口人在赏月,爸爸分月饼,分得很均匀,每人一样多.接着让学生去分物品,要求每份分得一样多.最后引出:人分物品,分得一样多,就叫“平均分”.由于学生对分月饼比较熟悉,很快就理解了“平均分”的含义.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直接经验转化为间接知识,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身边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来自生活、回归生活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而且能较好地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区大井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