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16 浏览:103645

在古代,战争就是人和人搏斗.那时候,还没有远距离杀伤武器,刀、、箭、矛都不过是手臂的延长.在战争中,兵对兵,将对将,面对面厮杀,往往是以伤亡较多的一方无力继续战斗而结束战局.

小说和戏曲常常把战争的重点放在两方主将的搏斗上面,这叫做“斗将”.斗将虽然不一定决定战争的胜败,但有时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特别是主将或者猛将被杀,失去指挥,士气受到影响,那就非打败仗不可了.

小说描写斗将,动不动就说大战了几百个回合.怎样才算一个回合呢一个回合就是交手一次.交战时,两军相对,中间相隔一段距离,战斗开始,双方同时前进,互相用武器杀伤对方,一次不中,就退回来准备第二次接触,这就叫一个回合.

古代战争里,战将为了保护自己,都要戴盔披甲.一副盔甲是很重的,轻的二三十斤,重的四五十斤,战马也要披甲,再加上武器的重量,没有强壮的体质就支持不了.斗将相持不下的时候还需要换马.有时战将本人并没有被打败,只是因为马累了或受了伤,进退两难,结果被敌人杀伤.人们常说“射人先射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上面说的战将上阵要戴盔披甲.提起铠甲,也许有人会认为都是金属做的.“铠”字不就是金字旁吗其实不然,铠甲也有皮的、木的和藤的,铁甲只是其中一种,而且是汉代以后才有的.皮甲每副只有七片,铁甲每副连领叶、身叶、分心叶、腋窝叶一共有好几百片.不论是哪一种甲,披在身上都很不方便,而且夏天热、冬天凉,因此,古人除了出阵交锋,都不愿意戴盔披甲.军队败退,“弃甲曳兵而走”是常有的事,急行军的时候,军队也常把铠甲收起来,用袋子装着,放在辎重车里.

古代打仗,人马多,距离远,讲话听不见,走马传令又费时间,所以就用旗、金、鼓来指挥.旗管节度,金、鼓管进退.大将有大纛旗,指挥全军,还有颜色不同的方面旗指挥各方.旗挥动,全军集合,旗向下全军跪下,举旗全军起立,卷旗肃静,看见敌人把旗摇三下,布阵的时候旗向左右挥动.另外,战争进行当中,将帅还通过各种旗号来了解敌情和士兵的需要,比方守城的士兵发现了敌人,立刻举起旗来,坐在城内指挥的将帅就可以知道敌人进攻的方向.帅旗是全军指挥的中心.帅旗一倒,全军混乱.因此,夺取帅旗就成为古代战将的主要目标.金、鼓也是用来发布命令的.击鼓冲锋,鸣金收兵.一般地击鼓三通,每一通是三百三十三槌.

此外古人打仗,为了防止将士因受伤流血而引起心理威胁,松懈士气,穿的衣服一律都用红色或黑色.兵将的衣服,颜色样式都完全一样.这是因为将帅在战场上要和部属、士兵们在一起,服装与众不同,就容易暴露自己的身份,成为敌人集中打击的对象.有一些将帅由于爱突出表现自己,结果吃了亏.比如南齐的殷孝祖,架子很大,打仗的时候还要部属给他打旗、打伞,暴露了自己的身份,结果被乱箭射死.又比如五代的王则,这个人喜欢戴花帽子,就是在出阵打仗的时候也舍不得把花帽子换下来,这个明显的标记,也使他后来被对方俘虏了.

古代打仗还要排阵,没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几千几万人一哄而上,是打不了仗的,所以很讲究阵法.所谓阵法,就是野战的战斗队形和宿营的防御部署.把队形和部署用符号标出,制成作战方案,叫做阵图.诸葛亮的“八阵图”,就是一直为后代传颂的有名的阵图.在北宋,皇朝的统治者特别重视阵图.从这个时期的史料分析,北宋的统治者是用阵图直接指挥前线部队作战的.他们往往不经过调查研究,光凭主观检测想来制定阵图,阵图尽管不符合实际情况,前线指挥官却没有权力改变它.按照阵图排阵打了败仗,主帅并不负多打责任,如果不按照阵图排阵打了败仗,主帅责任就大了,败军辱国,罪名很大.有一些机智的主帅发现阵图与实际情况不符,临时改了阵图,就是打了胜仗,也得不到赏赐,还要向皇帝请罪呢.


上面说的这些情况,总起来看,我们就可以大致了解古代战争的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