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走红”的反贪硕士班

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20 浏览:130953

2010年11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楼0206教室.班主任刘晓丹在讲台上举起相机不停地旋转光圈,她身旁展示着8张场景相同、亮度递进变化的照片,显示出不同光圈造成的拍摄效果.

这不是摄影课,而是一节物证技术课.该课程原是人大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的选修课,现在成为台下30名学生的必修课.他们,是人大“职务犯罪侦查方向法律硕士班”的首批学生,即外界广泛关注的“反贪硕士班”.

在接受采访时,处于舆论中心的师生都对班级“走红”表示意外.课程的发起人、人大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家弘表示,没想到社会有这么大的反响.成立这个班的初衷并非专门针对,而是适应法律硕士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层侦查员多“老弱病残”

何家弘长期关注问题,谈到建立“反贪硕士班”的初衷,他说:“最初的想法是在学校产生的,当时觉得法律硕士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因此希望培养一批更具实务性、更专业的学生.”

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在全国选取3名法学家挂职锻炼,何家弘是其中之一.2006年到2008年的2年里,他担任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副厅长.


从高校教研岗位来到一线实践岗位,何家弘对中国司法现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工作对口的职务犯罪侦查领域,让他觉得问题重重.

“当时是全国职务犯罪多发期,尤其是对渎职,在人员配备等方面地方上不重视,觉得那只是工作上的疏忽,没收钱不算犯罪.”

相比多发的犯罪现实,侦查人员的素质与实际需求有较大差距.“在基层,说句不好听的,搞职务犯罪侦查的多是‘老弱病残’.”

学校课程要改革,检察机关有现实需求.2010年春节前后,何家弘逐渐形成了开设“职务犯罪侦查硕士班”的想法.

他找到老上司陈连福,此时陈连福已调任最高检反贪总局任局长,二人一拍即合.此后,陈连福将这一想法上报最高检.2010年三四月间,顺利取得人大法学院支持的何家弘前往最高检商谈此事.

由于国内尚没有最高检和高校合作的先例,对于协议的表述和具体教学方法,双方都比较慎重,协议最终经请示最高检领导才得以通过.

最高检方面组织了8人的导师阵容.何家弘介绍,按照人大对教授的要求,这8人均为厅级或副厅级干部,其中包括最高检反贪总局局长陈连福、最高检渎职侵权检察厅厅长李文生.

协议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未来毕业生的去向.学校希望能为学生毕业后的去向提供更大保障,但这与现行司法人员招录方法有冲突.“我们希望他们都能到检察机关去,但现在国家统一要求必须参加公,最高检也没有办法,”何家弘说,“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能更明确一些.”

后来形成的协议是,如果学生们通过了相关考试,可优先录用.

研三到最高检办案

“职务犯罪侦查不是谁都能干的.”何家弘强调.

与机关侦查重视物证不同,检察机关进行职务犯罪侦查更注重人证,因此需要询问与讯问的技能,这既涉及科技手段,又涉及心理分析,而现在“一半的检察官没有受过这方面的训练”.

另外,职务犯罪侦查涉及很多银行账目问题,还有电子证据,这也是目前检察机关侦查人员缺乏的技能.“这不是看两本书就能学来的,需要很高的素质.”何家弘说.

因此,在此次研究生招录的面试环节,考官们并没有针对专业知识进行考核,而是提出“你认为中国反贪事业的最大挑战”之类的问题,以此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和人打交道、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招生情况来看,这届硕士班的30名学生中,有24名是本科为其他专业的的学生,只有6名为法学专业.这24名学生,本科专业涵盖经济、金融、计算机、新闻甚至动物医学.中国人民大学物证鉴定中心副主任刘晓丹说,不同的专业背景,尤其是经济、金融专业知识,正符合职务犯罪侦查的现实需求.

根据即将获得学校批准的课程设置和专业培养方案,这些学生经过一年的法律基础课程学习后,第二年将学习专业性和实务性课程.

第三年的计划是一整年的实习.根据要求,学生们将跟着检方导师实习,到一线体验如何办案.刘晓丹介绍,法学院其他专业的学生,都是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对实习内容也未有太多硬性要求,这个班则不然,“一定要有一线工作体验”.

引起舆论注意的是,反贪硕士班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开班仪式上,何家弘与学生约法三章:不许给老师送礼,不许请老师吃饭,要求学生做校内行为规范楷模.“我希望在这个群体里树立一种正气,形成好习惯.即便是送小礼,对学生影响也很大.现在送礼风太盛,很多腐败都是从送礼开始的.”

享受高智商犯罪的乐趣

吕凡和于龙翔是首批反贪硕士班的学生,他们本科时分别在人大新闻学院和信息学院学习.提到选择这个专业的原因,吕凡打趣道:“我们都爱看柯南和《无间道》,喜欢享受高智商犯罪的乐趣.”

事实上,相比民商法等专业,职务犯罪侦查的就业前景并不理想.由于课程培养过于专业,毕业生的去向很窄.

对此,学生们心知肚明.学生李传文说,如果不能从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那这几年就白学了.接受记者采访的学生都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与何家弘在班级道德水准方面的追求一样,学生们也带有一些理想主义色彩.

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学生们完全没有料到.事实上,自从这个班级走红之后,他们的朋友也常常问起硕士班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关于“如何测谎”、“如何识别指纹”等等.

媒体报道后,各种声音随之而来.对此,学生们并不在意,但是对于将来的去向,他们却不得不关心.

尽管最高检和人大的协议中有优先录用的字眼,但考虑到这些年公的火爆程度,学生们要跨过这一关,并非易事.

何家弘直言:“就业是我们比较忧虑的,我们希望他们都能进检察机关,能开个好头,否则和我们培养的目标就有差距了,但这些是我们控制不了的.”

摘自《望东方周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