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间谍与文间谍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2189 浏览:103911

“世界考季”与“校园间谍”

每年6、7月,是全球举行考试最多的日子.人称“世界考季”.在台湾香港等地,又称为“烤季”.这除了气候炎热外,还有一层意思是“难过难熬”.

考试间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教育类间谍”,有不少人称之为“校园间谍”.

近来有一个明显的特征是间谍工具的日益“高科技化”.这方面最典型的实例是近来在台湾发生的“千奇百怪”而又惊心动魄的考场间谍战.

不久前,在台湾的考场上,戴助听器的考生突然莫名奇妙的增多了.这不能不引起台湾教育部门的怀疑.然而,斯斯文文的教师又拿不出有效的“侦破计谋”只能请求警方悄悄进行“稽查”.

警方当即同意,马上安排“卧底”.不久内线即送来密报,有许多学生听力并无问题,“助听器”是一种“时新间谍用品”.

这些助听器其实是高灵敏度的电子接受器,用它可以听到试场外的“发报间谍”用电子发射器发出的简单电波.考生因此可以得到判断题和选择题的正确答案.

原来,考试开始后不久,神通广大的“窃取间谍”总有办法将全部试题弄到手,再飞速交给一些早已等候多时,跃跃欲试的“解答高手”.他们常常每人只负责解一题,因而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答案求出,然后,又一刻不停地把答案送给“发报间谍”.后者当然马上就将答案发出.为了让所有的“接收间谍”都能全部收到答案,发报间谍往往在考试时间内,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发射电波.

以后,台湾教育部门不得不“硬性规定”:除非有公立医院的证明,考生不准戴助听器.

这下,戴助听器的人在考试场上果然寥若晨星,甚至“销形匿迹”.

看来,这场“反谍战”以教育部门大获全胜而结束.

面对“严令”的高科技间谍

可是,观察严密的监考人员不久便发现,进入考场的许多女生头发变长了,而且都不扎辫束发,任其披肩遮耳.更奇妙的是,这些考生往往一出考场,就立即改成其他打扮.对,其中必有文章.可是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正当监考们迷惑不解时,能干的内线又送来了情报.原来,这些“长发女”的耳中藏有“特种超微耳塞”.它可接收发报间谍发出的无线电波,并将其转化为清晰的声波.这样,场外“解题间谍”所有话语均可传入这些考生的耳中.

于是,监考部门很快“颁布严令”:所有的女生进入考场前,都必须把长发束起来;任何考生(包括男生)的头发鬓角,均不准遮住耳朵.

这样一来,考试间谍们确实“英雄无用武之地”了.

然而,善于利用高科技的一些“高智商莘莘学子”,经过辗转反侧,苦思冥想,“多次试验,反复实践”后,居然又发明了“考试专用”的电子震荡接收器与发射器.考生只要把震荡器贴在皮肤上,就能感受到发射器发出的长短不同的震动波.用它来对付“圈钩打叉”的是非题选择题,无疑是行之有效的.

一时间,身贴震荡器的考生们得意洋洋,从容赴考.而监考人员明知有诈,却只能面面相觑,无可奈何.

后来,台湾教育部门只能减少,乃至不出判断、选择型试题.

这样一来,震荡器也就失去作用了.

可是,已经尝到甜头的考试间谍们岂肯善罢甘休.不久,就有“智慧超群”的“歪门学生”将发射器和震荡器设计得更加精巧灵敏,使之能发射与接受的波长更多,再利用电码原理译成汉语或英语.这种“最新克格勃产品”在考生中不胫而走.当然,要在考试时准确地使用它,发射间谍和接受间谍事先须“勤学苦练”一番,不过“聪明过人”的考试间谍自然有办法让它发挥作用.

监考者再一次“望谍兴叹”了.

一些“反谍专家”经反复探讨,特别是参考了海湾战争中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沙漠风暴”实施前,对伊拉克全境实行强大的“电波干扰”,使伊拉克所有的电子侦察工具都变为“瞎子”的成功经验,建议考试日在全岛所有考场及其周围进行电子干扰.

然而,这个看来“绝对有效”的“最后奇招”,却遭到电信部门和军事机构的坚决反对.理由是:考场遍布台岛各地;这样一来,整个台湾地区都会成为“电子盲区”,这怎么行呢!

不过,专家们仍寄希望于现代电子技术.据说,一种全新的“有效反谍武器”,即将问世.

“孪生兄弟”――论文间谍

无独有偶,考试间谍居然还有如出一辙的“孪生兄弟”――“论文间谍”.它们俗称校园间谍的“哼哈二将”.当然,论文间谍实际上也是一种考试间谍,即“论文考试间谍”.

众所周知,美国早就有一些秘密代人写论文的人或机构,成为“社会一怪”.近年来,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有关部门进行“取缔”.许多众议员则猛烈抨击政府“取消不力”.于是,白宫不得不要求联邦调查局大力整肃,法院也以诈骗罪起诉这些“捉刀如何写”者.这些都迫使后者采用的手段日趋间谍化.于是,论文间谍应运而生.

时下,论文间谍采用的主要方法是将家庭电脑,同美国各大图书馆及一些跨国图书馆的电脑网络相联.他们每天在电脑中获取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的书报杂志上新发表论文的题目、论点、分论点、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各种论证方法及小标题等.然后,巧妙地运用“排列与组合”,再把它们变成一篇篇“新”的论文.此后,他们将这些论文分门别类,标明适用的学科和专业、质量等级和,然后再存于电脑中待机进行论文写卖.


眼下,美国各大学对手持“购来论文”,进行答辩的大学生和研究生都加强提防和“侦破”.校方采用的办法是在答辩时旁敲侧击,严加“把关”,稍露破绽,便毫不留情地刨根问底,直至学生狼狈不堪,无言以答.

此外,一些学校在答辩时还配了“反谍专家”.他们都是心理分析的行家,在现场,分辨真伪.一俟发现对方心理有反常的“蛛丝马迹”,便立即进行“测谎逼问”.

在这样严厉的审查下,不少购得“电脑论文”的学生露出马脚,受到处分.如美国的培柏汀大学近年来就开除了几十名这样的学生.

可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论文间谍们最近又采用更周密的防范措施.他们先详尽地了解前来购文者的兴趣、爱好,特别是专长和学习上的“强项”,然后再建议他们购写某篇论文.此外,论文间谍还会附上一份完备无缺、“滴水不漏”的“备问录”,内有该篇论文所有材料的详细出处,包括书的版本、外观、所用的字号、可以在哪个图书馆借到等等.备问录还会告诉学生如何应付各种提问,如何蒙混过关,甚至怎样进行“反心理战”等等,可谓应有尽有.

这下,手持偷偷写来论文的学生得意洋洋,气壮如牛了.

一些得知内情的大学校方进行了新的反击.他们认为,“与其处处设防,不如釜底抽薪”,要求警方配合校方彻底追查“检测冒伪造”论文的出处――论文泡制间谍.

在论文间谍活动猖狂的加利福尼亚州,加州大学的稽查人员经过周密侦察,终于抓到了狐狸的尾巴,追到了一名叫“洛夫”的老奸巨猾“大谍”.

然而,当联邦调查局拘捕他后,发现无法再深入查证.因为所有的交易都是“一对一”秘密进行的.更伤脑筋的是,洛夫交给学生的都是电脑稿,而且他的全部“操作过程”都戴着手套;因而,除了单个独立的人证外,警方拿不出任何物证,包括指纹.

最后警方无可奈何,只能将他释放了.这确实具有讽刺意味.

教育官员的告诫

最近,美国一些大学举行联合会议,共同商量如何更有效地对付论文间谍.一些与会者强调,论文间谍猖獗是美国教育界的一大耻辱,它反映了不少美国学生道德水准的低下,也使美国教育界十分丢脸;现在已经到了该彻底整肃的时候了.

美国教育监考部门的官员文森特最近告诫考试间谍们:“不要拿自己的名誉开玩笑,不要沦为有识之士不屑一顾的学生;请自尊自爱,悬崖勒马,把聪明用于正路!”

(阿辰摘编自《知识窗》199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