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告状行为应略

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06 浏览:8035

摘 要:在幼儿园中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研究表明,幼儿的告状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已有研究者将幼儿的告状行为分为五种类型.通过分析幼儿园发生的两个典型的真实案例,探寻教师处理不同类型告状行为的相应对策.

关 键 词:幼儿告状行为;“求助型”告状;“检举型”告状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01

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较为常见,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尤其多,通过对中班幼儿的日常观察发现,告状的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刘晶波从师友互动的角度把幼儿告状行为定义为:“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1已有研究者按幼儿的告状动机把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性”、“表现型”、“检举型”、“关爱型”.

一、告状行为案例分析

幼儿告状行为往往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要想分析出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以及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我们首先要回到原始的观察记录中,以“求助型”和“检举型”为例,看看幼儿是如何与同伴发生冲突,如何通过种种策略向老师告状来试图实现自己的意图的.

(一)“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指当幼儿受到同伴攻击或伤害时向教师或家长采取的告状行为,意在寻求保护.

案例一:上午九点中班自由活动吃完早饭后,有的小朋友在建构区玩儿积木,有的小朋友在阅读角看书.张晓伟先拿起一本绘本看,王雨桐也凑过来一起看,由于两人阅读速度不同,很快产生了分歧,开始争夺绘本.王雨桐说:“让我先看看”,说着还用手打了张晓伟几下,张晓伟还了几下手.这时,王雨桐丢下绘本,跑到王老师那里告状,他说:“老师,张晓伟打我!”王老师冲着张晓伟喊道:“晓伟,你为什么打雨桐?”张晓伟说:“是他先打我的,他想看我的书,我不给他看,他就打我.”老师了解情况后说:“打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知道吗?”孩子点了点头.“你为什么抢别人的书?如果你想看别人的书,你该怎么办?”孩子说:“问问”.老师说:“对,你应该跟别人商量,问别人说让我看看你的书好吗?”孩子点点头回去了.他走到张晓伟面前问:“晓伟,让我看看你的书好吗?”老师看到王雨桐的行为,并及时表扬他说:“王雨桐真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最后,张晓伟把书递给了王雨桐.

这个案例发生在自由活动中,滋生幼儿告状行为事件的情境是由于自身安全受到同伴威胁的情境下而发生的,告状行为的动机与求助有关,这个案例还比较复杂,告状者并不是围绕着为了获得对物品的使用权和制止欺负行为而向老师求助,而是恶人先告状,以实现自身的意图和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反馈是积极的,及时的,教师了解了整个事件的过程后,做出了明确的是非判断,首先强调武力不能解决问题,接着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是和小朋友商量,当孩子按照老师的说法去做时,老师又及时给予表扬.可以说,老师圆满的化解了这场小纠纷.

(二)“检举型”告状

“检举型”告状是指幼儿在道德发展的基础上,为了维护规则或伸张正义而采取的检举他人不良行为的告状行为.

案例二:下午三点半中班庆祝生日活动今天是李毅杨小朋友的生日,老师和小朋友一起给毅杨庆祝生日.老师把庆祝活动安排在下午两点半,吃完蛋糕后,淘淘发现装蛋糕的盒子很精致,很漂亮,还有两条丝带,他就拿起丝带把盒子拎起来玩儿,几个小朋友看到了,都围过来.淘淘可能担心别人跟他抢盒子,就拎着盒子在教室里跑,另外几个小朋友追.这时正在吃蛋糕的刘紫轩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你看淘淘他们,老师说过不能在教室里跑.”说完,还没等老师说话,她就回到自己座位上了.老师喊了一声:“淘淘”.并投去一个警告的眼神,孩子们就都停下了奔跑的脚步.老师又说:“把蛋糕盒放回去.”孩子们就把蛋糕盒放回桌子上,坐回自己位置上去了.

这个案例中,刘紫轩的告状行为,是因为淘淘等小朋友的行为违反了常规,不符合教师提出的要求,刘紫轩作为班级制度的坚决拥护者,在看到其他小朋友违反常规时,检举他们的违纪行为.教师对刘紫轩告状行为的及时回应,再次起到了重申班级常规的作用,时刻提醒小朋友要遵守常规.

类似于这两个案例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时常发生,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回应,会对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对幼儿的每次告状都问清缘由,合理引导,必然会帮助孩子们明辨是非,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但是,幼儿园教师工作比较繁琐,在大多数情况下老师对小朋友的告状要么不耐烦地制止,要么置之不理.那么,面对这么频繁的告状行为,教师究竟该如何应对呢?

二、教师的应对策略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并不是偶然或自然行为,而是与幼儿普遍的心理发展不完善有关.告状并不完全是坏事,它反映了幼儿对行为规则的认识、掌握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2要想利用告状来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就必须掌握应对告状行为的策略.

创造适宜的环境

有研究表明,幼儿在自由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多,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的告状行为最少.3那么,为了减少幼儿不必要的争抢和冲突,教师尽量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游戏活动,在自由活动时间,给幼儿提供更丰富的活动材料,以满足幼儿的活动需求,减少告状的发生.

判断告状的性质

当有幼儿来告状时,教师首先要弄清楚告状的原因,并认清此次告状的性质,幼儿的告状行为有时十分复杂,教师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遇到“求助型”告状时,要为受欺负的小朋友撑腰,遇到“检举型”告状时,可以告诉孩子,不遵守常规的确不对,但是责罚他人与自己无关,自己要先管好自己,不要去挑别人的错误.

(三)加强社会教育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应该加强社会教育,着重培养幼儿的道德责任感,引导幼儿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意识.再着重于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积极融入群体,培养其社会性,减少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总之,幼儿园的告状行为发生频繁,类型多样,教师在幼儿告状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掌握并运用正确的应对方式,这样才能处理好幼儿的各种告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