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彝族养生之道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61 浏览:154917

摘 要: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关于云南彝族、养生和民族养生的一些文献资料,本文从云南彝族养生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习俗方面就彝族养生法作一探讨,深刻的记载着彝族人民勤劳智慧的一个方面.

关 键 词:云南彝族;养生;养生习俗

中图分类号:R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8-0000-01

1.前言

养生,也称为摄生、道生、保生等,即保养生命.它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推迟衰老、延年益寿目的的一种医事活动.人的生、长、壮、老、已是自然规律,但衰老之迟早、寿命之长短,并非人人相同.懂得养生的人,经常采取一些有效方法来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延长寿命.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对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上升为理论.云南地处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和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医药体系―――彝医药.并且,在医疗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很多具有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养生方法,而在彝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中,也蕴含着内容丰富的养生保健习俗.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彝族,民族养生等文献资料查询,调查研究云南彝族的养生理论基础、养生方法和养生习俗等.

2.2研究方法:查阅文献资料法,阅读了有关云南彝族养生有关的一些文献资料;实地调查法,对居住在云南的大部分彝族进行疾病医治、预防及医治方法进行实地调查,总结出彝族养生对他们的疾病预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结果与分析

3.1彝族养生理论基础

通过阴阳概念,可以说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解释人的生理病理现象及疾病的病因病机.彝医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及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人与自然之间,人体内部各组织器官之间,都讲究一种协调平衡关系.天地人三气同步,即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同时,人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整个人体可分为三部:上部天,下部地,中部人.人体内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制约化生,才能生生不息,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这种阴阳为本,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天人自然观造就了彝族养生法的理论基础.


3.2彝族养生方法

3.2.1环境居住养生

云南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潮湿多雨,地势不平,虫兽众多.云南先民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在河畔、水田的台地上“依树积木”构建寮棚,继而创建离地而居的干栏建筑.《魏书•,僚传》记载彝族先民“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干阑大小,随其家口之数”.彝族称房屋为“栏”,干栏建筑是用木或竹柱做离地面相当高的底架,再在底架上建造住宅,楼上住人,楼下养畜和贮存生产用器.这种建筑形式具有防潮防湿、防兽防虫、通风采光的特点,对人体预防疾病十分有利.彝族的干栏文化是骆越文化特色之一.[1]

3.2.2饮食养生

彝族喜食糯米,由糯米做出的食品形式多种多样,有红枣桂花糖糯米饭、南瓜糯米腊肉饭、竹筒糯米饭、粽子、糍粑、甜酒等.糯米味甘、性温,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能够补养人体正气.彝族栽种的糯米有白、黑、红色,白糯米补脾气益肺气,而黑糯米和红糯米的补益功效更佳.每年六月火把节,彝族地区都有食用糯米酒的风俗.不仅色鲜味香,而且具有清热利湿、行气健胃等保健作用,现已成为彝族饮食文化中的代表性食品.

3.2.3运动养生

彝族人民素来勤劳朴实,热爱劳动,生活恬谈而有规律.他们自少年时代起便长年参加各种体力劳动,活到老动到老,终生不止.彝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形成了自己的传统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既是劳动之余的文娱活动,也是彝族人民养生保健,增强体质的手段.比较喜闻乐见的传统体育活动有彝族打歌、打扁担、老虎笙、打秋千、芦笙舞、打磨秋、阿细跳月等.在节日里还有摔跤、打歌、舞龙狮等传统健身活动.此外,民间彝医创编了具有独特保健功效的壮拳,体现了彝医“未病先防”的治未病医学思想.早在新石器时代,彝族先民就创编了原始的舞蹈.在云南临沧地区的沧源崖壁画上就描绘有集体祭祀舞蹈场面和彝族人民在捕获动物场面,人物动作是典型的舞蹈动作或功夫动作,壁画绘制的人像正面多为两手上举,肘部弯曲成90°~110°,两膝关节弯成90°~110°,半蹲状.壁画刻画出野兽的凶猛,顽抗和隐约看到狩猎者肌肉发达,不畏惧与动物搏斗.这些动作振作精神、健身防病,是源远流长的原始保健方法之一.[2]

3.2.4精神养生

彝族每年的六月火把节,不仅是传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形式,同时也是彝民们交流思想感情,保持乐观、开朗、豁达和良好心情的一种方式.彝族人民从远古至今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从刀耕火种到今天杂交水稻,从丛林狩猎到今天的每年每家都杀猪.他们人生理念为乐天知命、知足常乐、恬淡和谐,对生活无过高的和要求.他们日出而作沐自然,日落而息享宁静,时常沉浸于一种怡然自得的愉悦心境之中.彝族人民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在云南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居住着彝、佤、拉祜、汉等二十多个民族,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尊老爱幼、热情好客、安居乐业.这种和睦不论是在村邻之间、朋友之间、家人之间,还是在各民族、各族群的人民之间,都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友好交往的人际关系.彝族人民乐天知命的性情和和睦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思想上安定清静,心境坦然,不追求名利,不妄发喜怒,也没有贪欲和妄想,减少了不良的精神刺激和过度的情绪波动,以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通过调神养生,使得形体健壮,精力充沛,形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从而使身体和精神都能够均衡统一与和谐,有利于养生,促进健康长寿.

3.3养生习俗

在彝族地区,年老体弱者,常以辟秽解毒或活血化瘀通三道两路之品垫席而睡.彝医还常选用药物佩挂于人体一定部位,利用药物的特殊气味,以达防病治病的目的.如佩挂红松、红蓼、桐花、琼楠、婆罗门皂荚、古柯等,有驱虫、散寒、祛湿或清热、镇痛之效.慢性病、小儿体弱多病,选用馥郁透窜性药,以丝线串系,佩挂于颈项或戴于手腕,可开窍化湿,能辟秽祛瘴,防止毒邪侵入体内.有研究表明用含芳香解表、健脾开胃、清肺解毒之壮药研制成壮医花山药佩以预防小儿感冒,能有良好的效果.逢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彝族家家户户都把新鲜的菖蒲、佩兰、青蒿、艾叶等草药扎成药把挂于门旁或放置房中.彝族人民认为用这些方法能祛邪避瘴,并能祛湿毒,保平安.

4.小结

彝族养生保健方面的方法和习俗,是彝族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有着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它渗透在壮族人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生活方面,为祖国民族文化和民族医药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对维护人们健康都有积极作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