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79 浏览:133291

一、马克思对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条,马克思明确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文章的开始,马克思就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只看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方面,那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旧唯物主义离开实践活动来解释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认为客体只是被改造的对象,主体只能够被动的、消极的接受客体,而不能把客体看作实践的对象,看不到主体有能动的作用,也就看不到主观能动性在主体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作用.这些就必然导致了他们认识的机械性和片面性,而不懂得实践的科学涵义.

此外,“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有人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了人,人要想改变,只有改变环境和教育,人们的行为受到了环境和教育的制约,人在环境和教育面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被动的.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指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同时也在改造着自身,旧唯物主义因为不懂,因而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导致唯心史观.

接着,马克思又指出,费尔巴哈同其他旧唯物主义一样,也是不懂得实践的涵义.“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费尔巴哈的思想有别于唯心主义,他把自然界和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因为这些是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他的这种分析是唯物主义的,但是,由于他没有能够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没有能够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因此,费尔巴哈的理解也是不彻底的.而他在《基督教本质》一书中,他又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所以他指出,人的实践的真正活动是从事理论活动,没有看到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故而费尔巴哈不可能真正的懂得实践的科学内涵,从而陷入了庸俗的唯物主义.


二、马克思对唯心主义“实践”观的批判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旧唯物主义没有能够看到主体具有能动性,认为主体只能被动地、直观地反映着客体.而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虽然承认了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不过他们把意识的能动作用片面的夸大和歪曲了,颠倒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把精神的能动作用无限地绝对地夸大了,把能动性看成是脱离实际的纯思维活动,把意识看作是独立于客观世界之外的创造物质世界的能动的主体.例如,主观唯心主义者贝克莱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这就说明了唯心主义也是没有懂得实践的科学涵义,他们脱离实践去理解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没有发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以实现,不理解人的本质是实践的.

三、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实践观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它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不是哲学家们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时怎么发表展的产物,是哲学家们适应时代的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的产物.实践作为其中的一个现象,被很多哲学家提出和探讨过,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次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实践,揭示了实践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唯物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在辩证地吸收以往哲学中精华的基础上,马克思将人类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根本性的转变,从主体能够对客体进行能动的改造出发,他建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这样的一句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性.指出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离开了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马克思是从人对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改造这一角度出发来探究客观世界的.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们所从事的实践活动创造出来的,人类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能动、积极地作用于人类所生活的客观世界,进而改变着人类所生活的社会.在人类产生之前,自然界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当人类产生以后,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衣食住行而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满足自己对于生存的最基本需要,当衣食住行不能够满足人类的时候,人们就会通过实践活动按照自身的需要对客观世界进行能动的改造,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类的需求发展.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人们发挥着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着人类自己的历史,因生产实践而结成了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社会,并不是客观世界自身发展的结果,而是人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加以改造的结果.一旦人类的实践活动停下来,人类发展的历史也将停止.马克思认识到了主体与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也正是从这个立足点出发,马克思得出了与以往哲学关于实践的不同的观点.

继而,马克思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在这里,马克思科学而又深刻地说明了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关系.他针对旧唯物主义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实践在改造环境和人的活动中的伟大作用,从而提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一致.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改造了环境,同时又改造了人类自身.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反映着客观世界,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新的认识,从而改变着人们已有的认识,进而改造人们周围的生存环境,发展着人类自己,使客观世界向着人类自己的需要发展,人类也使自己适应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这样,实践成为了人类认识的源泉和动力,而且也成为了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中写到:“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对象,这个问题不能在思维或理论范围内解决,只能在社会实践中解决.“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人们应该在社会实践中去证明自己的思维是否能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自己的思维具有正确认识客观现实事物的能力,并且通过实践才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使我们的思维起到改造现实世界的作用.从以上内容中可以看出关于认识论的问题,马克思也把他当成实践的问题来看,这样,马克思给实践的涵义做出了一个科学的解释,他的实践观也就同以前的实践观划清了明显的界限.实践既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更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人类的认识能否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以及能否符合客观事物,要靠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去解决,是属于实践范畴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逐渐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更好的进行实践活动.而人类关于客观世界的思维正确与否都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得到检验.实践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媒介,使主体和客体能够很好的衔接起来,从而使人们能够正确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就是马克思确立他的新的实践观的地方,使他的实践观区别于以前所有哲学的实践观.

作者简介:姜永禧,黑龙江肇东人,现就读于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为1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