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家英的“传统”观

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84 浏览:153643

摘 要:何家英是当代中国画坛崭露头角的著名画家,被誉为“最有希望最有代表性的年轻一代画家”.他的“传统”观体现了中西方绘画相互融合的基本特征,他在两者的契合点上参悟因革,尊重传统而不束于旧范,问途城外而不流于追随.本文通过对何家英先生“传统”观的探析,总结其艺术创作的思想特征,探索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之路.

关 键 词:何家英“传统”观工笔人物画中西融合

作者简介:雷保杰,男(1976-),河南开封人,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J0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122-02

何家英是当代著名的中国工笔画家,他的创作风格秉承传统,融汇中西,高扬写实精神,注重生命体验.作品刻画具微,布置谨重,人物清丽莹洁.他的写意作品也能别创新意,含蓄、虚豁、自然大方.作品注重对心灵的卓越表现和对人性的深刻关注,为中国人物画的创新作了富有成就的探索.对何家英艺术特色的总结,特别是对他绘画创作中“传统观”的探索,对于中国画的发展会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1.何家英艺术简介

何家英1957年生于天津,1977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绘画系学习国画,1980年毕业并留校任教.这一时期,何家英先生的创作不仅从创作实践上,而且在创作思想观念上,为后来的工笔画创作准备了极为重要的条件.不管是对传统绘画还是对当代人物绘画的认识,何家英先生都有着比较深刻的认识,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开始自己的思索,对创作面貌和绘画方法等进行了综合的考虑,没有这些思索,就没有后来何家英独具个性特色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他这时期的作品以在葛洲坝写生创作的《春城无出不飞花》为例.

1981年之后,何家英创作了《山地》、《十九秋》、《米脂的婆姨》、《清明》、《酸葡萄》、《秋冥》、《桑露》等作品,而且相对形成了他的个人风格,并获得了深远的影响,《街道主任》是反映现实的作品,在当时是具有突破性的,此后的《山地》与《十九秋》相继确立了艺术风格,1985年创作的《米脂的婆姨》、《清明》与《酸葡萄》更加确立了其娴静洒脱清纯质朴等艺术风格.1991年的《秋冥》到1997年的《桑露》使其画中更多了一份忧郁与感伤,他把西方直观性造型手法和中国传统工笔人物绘画巧妙合起来,在题材选择上多以女性形象为主,他的多数作品是以捕捉人物个性心理的微妙特征为着力点,追求静穆中的单纯,纯情中的至美,犹如诗一般的境界.

2.何家英“传统”观分析

从何家英的“传统”观点来看,他希望能在中西两个传统中寻求更新的突破,强调的是两者之间的融合,但又不是简单的照搬与挪用.这一观念贯穿在何家英的创作中,形成了他创作的核心思想.何家英对传统继承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那就是应该积极探索学习“大传统”,这种艺术观是基于时代潜变背景下所形成的.

2.1切入传统

如何切入传统,其实讲的是借鉴与突破的问题,虽然老生常谈,但具体到个人,就有很多十分具体的问题了.对于何家英来说,绘画创作从八十年代起步,在这样的时代,对传统和创新尤其重要.应该可以看出,其落脚点仍然是“传统”,但不仅仅只是中国的传统,在何家英认识上,需要从两个传统中汲取养料.“衡中西以相融”是他实践创作贯彻的核心思想,是画家在实践过程中对这一艺术主张的认知,使其在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了合适的切入口.

2.2中西传统中的“体”“用”关系

传统中国工笔画是以线为主的艺术,从六朝谢赫的“六法”中以骨法用笔紧排于气韵生动之后,既可表现对线的重视,当然,中国画发展到当今,承载于传统的内涵外,又赋予了时代的新意义,不仅仅是塑造形体的形式和画家表情达意的语言,同时也与光影体积等相融合,这就需要我们考虑中西“体”与“用”问题.何家英认为“体”与“用”问题应立民族之体,放眼于东西洋之用,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就很可能从容有余地,既不画地为牢,也不盲目追随.

何家英认为中国的艺术传统,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文化精神,这包括诸多方面.中国艺术的“玄学性”和对道的体悟是艺术上极具意味和魅力的东西.而它的笔墨表达在人类文化史中也别具一格,这都使它与西方艺术明显区别开来.中国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这种哲学延伸到艺术上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它很强调对自然的学习,对自然的领悟;它表达自然的东西实际上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许多优秀的中国画都是天人合一的,这是中国的传统的哲学思想.

西方艺术一直是以人为重要题材的,极为注重对人的挖掘和表现,这是西方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再就是西方在不断地追求个性,勇于认识和发现,这也是一个很好的传统.西方的人文主义精神注重对人的尊重和认识,对人的表达正好弥补了宋元至明清对人认识的薄弱环节.中国概念的东西太多,比如在绘画上的程式化,这种东西不但是过去中国画失落的重要原因,也是现在中国画发展的重大障碍.因此,提倡西方的人文精神,何家英认为是改变中国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手段.西方勇于发现的精神会大大加强中国人物画的表现力度,而中国的审美格调,又会克服西方的一些不足.通过这些方面的相融互渗,中国画会获得一个更大的文化视野和表现力的传统.

关于中西传统,何家英十分重视“体”与“用”关系.对待传统,何家英主张尽量寻求视域的扩大,扩大到东西方,他强调在讲传统的时候并不是要一味的孤立地讲民族本位,因为不同的文化圈在交流碰撞之中都会相互影响,从而在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又形成一个大的传统,这就是何家英艺术创作的基本思路.

2.3视野宽,取法广

何家英在切入传统时并不是要囿于固定的框框.何家英的取法甚广,从借鉴上来看,何家英确定了取法的基调,那就是要广,只要利于自身成长的因素都借鉴,在选择取法对象上并不需要有条条框框.我们能够看到他受很多人和很多因素的影响,不管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不管是西方的,还是东方的,他总是能从中获益.例如《桑露》一画中,何家英刻画了五位清晨采桑的青春农家少女,严谨的造型体现出青春的生气与活力,透露出朴素健康的气质特征.和谐的动态感与得当的色彩处理,使整个画面浓郁在朦胧的诗意与气氛中.在对画面背景的处理上,他是在传统的平涂中又加强了色彩的过度,同时加强了地面的厚重感,这样体现出早晨朦雾的清新以及阳光快要升起的景象,柔和、自然,有空气的流动,也加强了空间效果,是西画因素营养的吸收,这是造景中的独到之处,在色墨线中都染上了一层浓郁的气质,使传统的审美理念和人文精神得到相互融合.在中国古代的传统人物绘画当中,他学习过张首、周防、李公麟、顾恺之等等,每学一个人,他总有很多的感受并加以自己的更多的评价.

何家英对西方绘画也颇有研究,比如像提香、德拉克罗瓦、库尔贝,尤其像库尔贝等,还有印象派的马奈、德加、雷诺阿、劳特累特,这都是何家英特别喜欢的画家.他不但喜欢这些西方画家,而且能从中西方传统中体会出艺术创作应该强调对生活与自然的感受、理解以及观察,而并不是一味地强调西画的素描手段.取法广大,技法全面,才能在“大传统”中游刃有余,这是何家英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结束语:何家英认为:“恢宏的场面像西画,细腻的刻画像文人画,有传统、有笔墨、有情感、形神合一,这才是“传统”的大融合,是中国人物画应具有的崭新面貌”.不同的文化背景,自有不同的传统,也有各自的创新,它们发生碰撞、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就会形成一个大传统,产生无数艺术新造.

中西方绘画中的观察、审视、理解和提炼等创作方法是融会贯通的,中国画创作发展需要这一个大传统价值的支撑.中西两个传统,艺术本质是同一规律:要概括性而非概念化,要充实充分而非僵化.不囿于一个狭窄的视点,使眼光扩大;不拘于一个狭隘的观念,使思想自由;不溺于可悲的惰性,而勇于发现;不空谈花哨的“主义”,而脚踏实地.在比照中思考,在观察中发现,就能深入本质而导引实践,就会使工笔人物画开出新生面,获得新境界.

何家英的绘画艺术由传统来又超越了传统,他的大“传统”观念对于我们的艺术创新是非常有益的,尤其对中国画的未来发展起到了积极地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