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七绝浅释》赏析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459 浏览:79629

摘 要:《唐人七绝浅释》作者新颖别致的审美眼观和连类而及的评析方法不仅使唐诗中七绝名作的意蕴得到新的诠释,也使传统的诗歌鉴赏理论得到了新的理解和升华.

关 键 词:唐人七绝浅释选诗评析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0-0035-01

《唐人七绝浅释》【1】的体例设计比较好,总体上是按年代排序,分别围绕若干首有特色的优秀绝句展开,将相类相近的其他绝句叠放在主题绝句之后讲解,既能够提供唐代绝句的整体面貌,也便于读者对特定主题分析比对,加深理解.可惜沈先生来不及将此书完成就意外辞世,若能检测以时日,将内容填充扎实,再由浅入深,加入更多的研究与思考,本书应当也会成为唐诗评论中的经典著作吧.本书将唐人七绝中脍炙人口的作品,分别排比,编成若干组,每组就一两个问题,从思想到内容,题材主题、语言风格、艺术手法、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写得比较通俗活泼,不拘一格,有助于培养欣赏能力.

一、概述和选诗

总体来看篇幅不大,为唐诗的小型选本,全本按内容分类,一个主题的分为一组,一组包括几个不同诗人的作品,也是多种风格的比较,读者可以从中看出作品的高下之分,这也是锻炼鉴赏能力的一种方法,选诗很有代表性,除了擅长七言绝句的王昌龄杜牧等代表作品,现在学术研究很关注的元白应和诗作,大历诗人作品,竹枝词都有选入,引言有30多页之多,对于七绝有系统的介绍和宏观的把握,没有套话.对于选目的分类,我读过之后觉得大体是按①同样的创作经验来类分作者,②以作品内容来类分.比如我们看边塞诗一组:王翰的《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儿对边塞诗产生的背景也有一个交代.①边塞的同名而异实②通过民生,感受民生,从而判断其性质是非,在详细解析中,与其他书不同的是①格式的不同.有些地名就放在评析中直接点到了.②在同一类型的诗中,引入大家对此诗的态度和评价,比如陈陶的《陇西行》一诗,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评此诗,认为后两句“用意之妙”,而可惜前两句“筋骨毕露”.同时,也提到了沈德潜《唐诗别裁》中评云:“作苦语无过此者.然使王之涣、王昌龄为之,更有余韵.此时代使然,作者也不知期然而然也.”沈先生针对此两人的评价,也说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王氏之评中指出此诗的缺点在于前两句过于直率;沈氏之评,则指出晚唐和盛唐风格的区别所在,此处值得我们多加体会.边塞诗中也有许多歌颂参军作战的诗篇,如戴叔伦的《塞上曲》

汉家旗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尤其是后两句以东汉时代一位著名人物班超来和诗中所歌颂的忠勇将士做比较,班超发奋要为统一祖国的事业作出贡献,投笔从戎,在西域工作数十年,深受各族人民的敬爱,立下了丰功伟绩.他晚年因为年老思乡,曾经上书朝廷,希望“生入玉门关”当然,这也是人情之常,并无损于这位历史人物的形象.但此诗反用其意,显示了将士们为了崇高的事业,而不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甚至连“生入玉门关”都可以无须,这种忘我的精神就更加突出了.

本书出彩的地方就是像这一类用典都会解析的淋漓尽致,方便阅读,在过程中拾漏补缺.一个真正的诗人总是和广大人民的思想感情相通连的,他们创作成就的大小,在很大的程度取决于其反映人民愿望和利益的广深.人民反对不义的战争而赞成正义的战争,在唐人边塞诗中,有许多是作了真实反映的.

二、分析得法

对于单独一首七言绝句的解析,有很多同类诗歌的对比,这一点很不错.作者为了帮助读者体会诗的内在意蕴和艺术特点,对每一首诗的“具体之阐述”有非常明确完整的统计:一是从各家诗的风格入手,比较不同作家作品的细微差异,但是也指出了他们的相似之处;二是从组织结构入手,分析诗的内在线索与诗人的构思;三是从诗所表现的自然景象等方面来把握诗的内容;四是从语言、气魄入手,分析诗的艺术技巧.

在《唐人七绝浅释》中收录的李白《越中览古》这一组诗,就可以看到作者的诗评体例,《越中览古》这首怀古之作,是由于历史上一个著名事件写下的,作者先把这个故事作了一个简略的介绍,她提到诗歌不是历史小说,绝句又不同于长篇古诗,所以诗人只能选取这一历史事件中他感受最深的某一部分来写.这一点,是我在读书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点,在《越中览古》这首诗中沈先生提到一般的七绝转折点都安排在第三句中,而它的前三句却一气直下,直到第四局才突然转到反面,就显得格外有力量、有神采.这种写法不是笔力雄健的诗人是难以挥洒自如的.对李白的这一写法沈先生又选了另外几首来加深我们对于这种写法的理解.再如韩愈的《同张水部籍游曲江,寄白二十二舍人》则是由景写情,元稹的《刘阮妻》中沈先生说到撇开诗人创作的动机以及他在诗中的寄托,就诗论诗,则它在客观意义上,正好从反面说明了刘、阮的热爱人间、热爱现实生活.形象大于思想,如果我们从这一角度体会,虽然并不合于诗人的本旨,倒可以从其中找出另外一种积极意义来.这三首在结构方面都是用一连三句来极力描写一种美好的境界,到第四句才一个有力的转折,以突出作意.后又举李白的另一首怀古诗《苏台览古》来和《越中览古》作一比较,这两首诗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但其表现手段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而窦巩的《南游感兴》

伤心欲问前朝事,惟见江流去不回.

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

这首诗结构与《越中览古》相似而又相反,李诗是上三下一,各自一意,此诗是上一下三,先虚后实,构思都比较别致.

粗看马茂元先生的《唐诗选》与喻守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就体例不论,就评析来看,沈先生的评析方法更精当些,重在“对比”这一点,尤其是对诗作背景的评述是其一大特点.沈先生语言细致入微,挖掘了诗的感情内涵艺术特质,体现了一代才女的诗学思想和诗评方法,折射出深厚的艺术造诣和学术素养,是对传统的诗学思想和诗评方法的融合贯通和具体应用.

注释:

1.作者沈祖,字子,别号紫蔓,笔名绛燕,苏珂.祖居浙江海盐,我国最优秀的词人、诗人,文学家、文论家,著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