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阈下安娜的死亡情结与爱情悲剧

更新时间:2024-02-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604 浏览:144545

关 键 词:爱欲情结死亡情结心灵辩证法

摘 要:托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显示了卓越的心理分析艺术,通过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心理描写,可以看出安娜具有两种强有力的情结――爱欲情结与死亡情结.安娜的离家出走与最终的卧轨正是由于这两种情结驱使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托尔斯泰心理描写艺术的特点的分析,试图得出安娜的死亡情结是她悲剧命运又一不容忽视的内在因素.

个人无意识有一种重要而又有趣的特征,那就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可以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簇心理丛,荣格称之为“情结”.我们谈论一个人时说他有一种自卑情结,一种与性欲有关的情结,一种与金钱有关的情结,一种“年轻一代”的情结或与其他一切事物有关的情结等等.当我们说某人具有某种情结的时候,我们的意思是说他执意地沉溺于某种东西而不能自拔.按照荣格的心理学说,这情结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驱动力,而且可以强有力地控制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一、安娜的爱欲情结

世界文坛上的许多的作家都在心理描写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而托尔斯泰则博采众家之特长,不仅有效地接受了俄国文学前辈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西欧文学前辈的传统,把文学的心理描写艺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托尔斯泰运用心灵辩证法细腻地表现了安娜潜意识中对爱的渴求,即爱欲情结.与此同时,托尔斯泰还十分准确细致地刻画了在意识的作用下对这种爱欲的压抑的矛盾心理.安娜的内心矛盾集中表现为:一方面渴望达成有爱情的婚姻,一方面又时时理智地否定爱情的冲动.不谙世事的安娜身不由己地嫁给了卡列宁,从此进入了不幸生活的轨道.卡列宁是一个缺乏感情的“官僚机器”,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官晋爵,对生活毫无,和安娜更没有任何的爱情可言.迫于上流社会的道德观念的压力,安娜在毫无感情的家庭中生活了八年.安娜是一个感情非常丰富的女人,她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在内心深处始终对爱有着强烈的渴求,希望拥有真正的爱情.这份对爱情的期盼与索求使她产生了强烈的爱欲情结,并且执意地沉溺于对爱的追求以致不能自拔.按照托尔斯泰的观点,这是她走上无家可归之路的真正起点.

在小说开头当渥伦斯基与安娜第一次在车站相见时,安娜那迷人的脸上所表现出来的魅力,深深地吸引了渥伦斯基,“他感到那上面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全身,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在这里,安娜的内心世界通过渥伦斯基眼中的映照被真实地揭示出来.在这一段肖像描写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安娜一些美丽的外貌特征,更重要的是使我们觉察到了安娜内心深处所隐藏的对爱的渴求和对它的压抑:她热爱生活,却受着压抑,她渴望真正的爱情,却还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追求.接着,安娜与渥伦斯基一样,“一瞥”之后,即陷入猛烈的感情漩涡之中,但是,她不可能像渥伦斯基一样,那么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因为她有丈夫有孩子,道德的责任、宗教的观念、舆论的压力时刻在警示着她,但她又无法压抑刚刚萌发的、汹涌而至的爱情,所以她在爱欲情结与道德责任的警示交替袭击之下,既欣喜渴求,又恐惧回避.

在奥伯朗斯基家里,安娜在同渥伦斯基跳舞时,不由自主地感到“幸福和兴奋”,起初她还“仿佛在竭力克制”.后来,她的青春火焰又被点燃起来,以至于“她的眼神和微笑中闪动着难以克制的光辉”.在第二天乘火车回彼得堡途中遇到渥伦斯基时,她对渥伦斯基的问话好一阵没有做出回答,“垂下正要去抓门柱的手”,想要装作严厉的样子,“却又焕发出掩饰不住的欢乐和生气”.通过这些动作、神情及内心的描写,安娜既欢乐又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她想要摆脱渥伦斯基,但见到他又非常的高兴,因为她不能克服自己被追求的愉快,她明知渥伦斯基是跟她而来的,却又明知故问.这一切都精彩而细致地表现了安娜那种想爱却又不敢爱的心理.

从以上心理描写中可以看出这“压抑着的生气”、“过剩的生命力”无疑是安娜爱欲情结萌动的外化.另外,在提前回彼得堡的火车上,安娜看着小说幻想着同英国小说的男主人公一起去享受的幸福生活.这说明“她自己生活的太强烈了”.在爱欲情结的驱动下,安娜终于坠入爱河,并且公然向丈夫挑明一切,直到最后的离家出走.这时安娜赋予爱欲的心理值远远大于死亡的要求,在无意识中,爱欲情结压抑着死亡情结,但死的阴影始终萦绕在安娜的心头,正是这种死亡情结才是最终把安娜推向死亡的心理力量.

二、安娜的死亡情结

精神分析学认为,爱欲是生存本能的要求,与爱欲(生的本能)相对的是死的本能,爱欲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有相合又相斥的作用.当人生的受到压抑而得不到实现,就会产生焦虑感和抑郁感,并且逐渐会出现趋死的,也就是个体在生命过程中无意识趋向死亡的努力,它源于死的本能.而安娜正是由于爱欲被压抑,它就被另一种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压抑所替代,加之本我对爱欲的追求所形成的不道德的焦虑感、犯罪感,最终会表现为一种自毁的倾向――即强烈的死亡情结.

安娜的死亡情结最初就是表现为她无意识中经常出现的恐惧.如火车轧人这一事件在安娜无意识中引起的恐惧,文中这样写道:“奥伯朗斯基惊讶地发觉她颤抖着嘴唇,强忍着眼泪.”安娜仿佛感觉到了什么,并且“摇摇头,似乎想从身上赶跑某种妨碍她的赘物”.但安娜无法“赶跑”这种残酷的预示,这件事始终留在她的脑海里,“她想起此事就不愉快,她总觉得那好像与她有点什么关系”.当她终于下定决心与渥伦斯基在一起并把一切都交给他的时候,她又充满了惊慌和绝望,她想到的也是只剩下他这根救命稻草了,“一切都完了,除了你我什么都没有了”.感到自己“罪孽深重,咎无可辞,除了俯首求饶以外,再没有别的办法了”.即便是正当爱欲(生的本能)的上升阶段,爱欲占据着她整个意识,她感到“自己是不可饶恕的幸福”,“充满了生的喜悦”之际,安娜依然是经常噩梦缠身.


随着上流社会开始排斥并围攻安娜,当渥伦斯基对安娜开始冷淡的时候,本来就建立在不平衡的脆弱基础上的爱欲遭到严重打击,爱欲心理能量大大受损,对死亡的自我压抑力随之弱化,于是死亡情结又蠢蠢欲动,越来越强烈,并表现为热烈的趋死.例如在他们“破天荒头一遭”地闹了一整天的别扭之后,安娜回想着他说过的所有冷酷的话,同时想象着他显然想说却没有对她说出口的其他话语,“我不会拦着你,你爱去哪儿就去哪儿.你或许不想同你丈夫离婚,这样你就可以回到他身边去.回去好了!如果你要钱,我可以给你点儿.你想要查重”做出这一检测想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怎么刺伤自己的心就怎么想,这种有意的自伤,也是一种对死的回归的冲动.这种的积郁致使安娜精神几乎失常,乃至近乎歇斯底里.

弗洛伊德把人的死亡本能细分为两种不同的倾向:当它对外界的发泄成为可能的情况下,死的本能会表现为向外侵犯的倾向.破坏性、挑衅性、侵略性、争吵等都是由内向外表现的死亡本能决定的.当它受到外界的条件限制无法向外发泄时,便表现出一种向内的倾向,退回自我内部,形成所谓的自我谴责、自我惩罚、自我毁灭、倾向等.如果说,此前渥伦斯基和安娜在一起时她所有发向渥伦斯基的歇斯底里――无端的嫉妒、猜疑和争吵等都是前一种倾向的体现,那么现在随着爱情的消失、渥伦斯基的离她而去,她所能选择的只有后一种倾向了.安娜乘车去火车站寻找渥伦斯基,神志开始癫狂,她把每一人都看得“怪模怪样”,强烈的绝望和死欲使安娜的心理产生了变态,心灵失控.月台上安娜突然回忆起与渥伦斯基相逢那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这一刺激具有如此的震撼力,死欲终于冲进了她的意识,“她醒悟到该怎么办了”,“到那里去,投到正中间,我要惩罚他,摆脱所有的人和我自己!”于是“什么巨大无情的东西撞在她头上,从她背上碾过去了”,“上帝,饶恕我的一切!”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强烈的悔罪感一闪而过,安娜走向了死亡.

安娜虽然无力抵抗残酷的生活给她带来的心灵创伤,但她试图用个人的力量去根除失去意义的生活,她是勇敢的,也是不幸的.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人在生存的同时就清醒地预知到死亡.因此,生命的过程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这是人的一种悲剧.托尔斯泰对死亡格外敏感,他有不少作品涉及到死亡的主题,而他对人性的这种悲剧心理的洞悉,在安娜身上得到了最为真切、细腻、有力的体现!

作者简介:甘海泉,黑河学院俄语系副教授,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研究.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