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华中的寻梦人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258 浏览:80178

关 键 词:蒂凡尼的早餐卡波特寻梦

摘 要:杜鲁门卡波特在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中,创作了郝莉戈茉特利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在郝莉的身上,既有不为世俗所容的天真与纯洁,也有近乎轻佻的虚荣与势利.作为一个曾经的流浪女,从农村到大都市的“外来妹”,郝莉的梦想就是跻身上流社会,寻找理想的归宿.然而,陷身于浮华的烟雾,荣华富贵的美梦总是如色彩斑斓的气球,遽然破裂后才会让人重新反思人生的价值.


美国当代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小说《蒂凡尼的早餐》于1958年出版.该小说一经问世,就引起评论界的重视和称赞,诺曼梅勒甚至认为小说词语节奏之间环环相扣,没有一处用词可以替换,它应该作为一部绝妙的古典作品长久留存下去.{1}确实,这部以充满魅力的女性郝莉戈茉特利为主人公的都市时尚小说,不仅为作者杜鲁门卡波特带来了空前的名声,同时也奠定了他在美国文坛的地位.此后,派拉蒙公司于1961年将小说搬上了银幕,奥黛丽赫本凭借其精湛的演技,将郝莉的形象演绎成了电影史上不朽的经典.

虽然不少人认为,小说描绘的郝莉戈茉特利与奥黛丽赫本演绎和诠释的郝莉戈茉特利并不完全一致,甚至作者卡波特也持这种观点.据说卡波特认为赫本缺乏小说中郝莉那种惊世骇俗的奔放以及纯洁的放荡感,他的本意是希望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出演这个角色.不过,尽管电影淡化了小说中的危情发展,仅仅在表面形式上遵循了原作,但电影却用银幕特有的表现方式,巧妙地将好莱坞的气质、纽约街头风格、纪梵希礼服、亨利曼西尼的电影配乐以及奥黛丽赫本的清丽形象糅合在了一起,将故事演绎成为一个高雅的浪漫喜剧,从而完美地体现了美国社会崇尚自我的时代特征,并通过“月亮河”的优美旋律将小说寻梦的主题发挥到了极致.

小说是通过回忆的视角,描述了一个贫穷落魄的作家在纽约一所公寓与女主人公郝莉戈莱特利从相识到分离的过程.清秀俏丽的郝莉来自得克萨斯农村,她经历过人生的颠沛流离,希望能够寻找心中理想的归宿.然而,谋生的艰难使她沦为了高级伴游女郎,不得不周旋于众多富豪巨子之间.作家在与郝莉的交往中,渐渐了解了郝莉悲惨的过去,并爱上了她那种乐观、洒脱、自由、无羁的个性.后来,郝莉为了赚取小费,被关在狱中的黑手党利用,在被逮捕后不幸流产,她的未婚夫――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也离开了她,最终郝莉被迫离开纽约远赴南美寻找新的生活.

整个小说时间跨度不长,只有春去秋来短短的几个月,情节也相对比较简单,但作家与郝莉由相识到相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种种遭遇,却充分展现了郝莉那种无羁无绊、不受约束的个性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追寻.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欧美相对保守的社会风气中,郝莉这样的形象真可谓惊世骇俗.一个美若天仙的女子,自我独立、自我觉醒,既无须别人的呵护,更无须别人的垂怜.她纯洁善良,又近乎轻佻虚荣,她诚笃情痴,但又多愁善变,她既祈望未来,却又回顾止步.她的开放,只能用“疯狂”加以形容.很多人看完小说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郝莉到底是什么样的人难怪小说最初被女性杂志《时尚芭莎》拒绝登载,理由就是郝莉戈莱特利很难不被认为是个高级娼妇,并担心引起杂志的大广告客户“蒂凡尼”珠宝店的不快.

小说中有一个郝莉描述自己性格的情节:德州的兽医戈莱特利先生是郝莉兄妹的救命恩人,他真诚地爱着郝莉,但郝莉却没有办法与这位善良但年纪可以做她父亲的男人共同生活,最终选择了逃离.后来戈莱特利先生来到纽约寻找郝莉,虽然郝莉心中感觉很内疚,还是没有跟随他回去.她对酒店老板乔贝尔是这么解释的:

千万别爱上野东西等大夫错就错在这里.他总是把野东西带回家.一只伤了翅膀的.有一次是断了一条腿的大山猫.但是你不能把心掏给野东西:你越是那样,他们恢复得越快.总有一天他们有了力气可以逃到树林里去了.或者飞上了树.接着又飞到更高的一棵树.最后飞上了天.这就是你好心得到的好报,贝尔先生.要是你爱野东西,你最后只有抬头望着天空的份儿.②

在作家的眼中,郝莉是天真的,天真到在给狱中黑手党头目传递信息时,以为是什么“天气报告”,但郝莉也是富有心计的,作为天然的策略家,她时时计划着自己的狩猎计划,猎物当然是社交界的富商巨贾,当然,郝莉更是自尊的,任何人,包括作家在内,碰触到她心中自尊的底线时,也会得到诸如“你从这里走到门口大约需要四秒钟时间,我给你两秒钟”③的逐客令.鉴于性格上的这种矛盾,她给自己编造了美丽的谎言,自我欺骗成为了家常便饭,只要能够满足自己的需要,她可以毫不犹豫地骗人骗己,并“真的相信她所相信的一切牛皮”④.当然,她的谎言都是善意的,只是为了让自己周围的世界显得更加快乐.对于伤心的往事,如果有必要,就尽量地通过谎言去掩饰,及至完全遗忘.

作者以《蒂凡尼的早餐》作为小说标题本身就是一种象征.蒂凡尼是纽约著名的珠宝店,位于纽约闹市曼哈顿区第五大街、东第五十七街口,凡到蒂凡尼购物的人,不乏社会名流和富商巨贾.蒂凡尼的早餐,本身并不是小说中真实存在的场景,它寓意着郝莉向往富裕而高贵的上流社会的梦想,象征了一个贫穷女孩的浮华白日梦.当然,郝莉所追逐的浮华,并非仅仅为了寻找可以与之结婚的有钱人,这样理解郝莉的追求未免过于肤浅.事实上,郝莉所追寻的浮华,更像一种安宁、温馨的梦想,这是基于她童年时代飘泊和流浪而产生的不安全感.因此,对于她来说,浮华代表的是一种安全感,虽然上个洗手间就给50美元小费的阔人并不能带给她真正的渴求,但至少,金钱和财富为她营造了虚检测的安全感,正如她对作家所说的:

有的日子你感到心中发毛等你感到害怕,直冒冷汗,但是你又不知道怕的是什么.只知道反正有什么倒霉的事情要发生了.但是你又不知道究竟是什么事.等最好的办法是坐进一辆出租车到蒂凡尼去.这马上使我平静下来,那里有安静气氛和高贵气派.你在那里就不会发生非常不幸的事儿,同那些穿着高级西服的和气的男人在一起,还有同那银餐具和鳄鱼皮皮夹的好闻的气味在一起,是不会发生不幸的事儿的.⑤

当然,在追寻的过程中,郝莉也时常对浮华的虚检测与空洞充满了怀疑,她一次次下定追逐的决心,但又一次次任凭机会从手中溜走.她明明将花花公子百万富翁拉斯蒂屈劳勒玩弄于掌心,却对他的追求不置可否,任凭女友玛吉将其勾引,她对英俊富有的南美外交官何塞似乎是动了真情,可是当何塞无情地对她抛弃时,她虽然伤心,却也庆幸流产解脱了她,她决定逃离纽约,去巴西寻找新的生活,并要作家替她寻找巴西前五十名富翁的名单(作为今后的勾引对象).作家劝她不要在保释期离开,不然就永远不能回家了.她这样回答:“所谓家就是你感到自由自在的地方.我还在寻找.”⑥小说结尾,郝莉离开的前夕,在西班牙区一条肮脏花哨的街道边,她丢弃了与之相依为命的猫,但随即就后悔,回去再找时,猫已经不见了.挫败的感觉汹涌而至,她发现自己对过去的东西并非全无留恋:

她哆嗦了一下,她不得不抓住我的胳膊,免得倒下去,“唉,耶稣上帝.我们是互相属于对方的.她是我的.”

这时我答应她说,我会回来找那只猫的,“我也会好好照顾它的.我保证.”

她微笑了一下:那种毫无快意的勉强一笑.“可是我呢”⑦

这个时候的郝莉,显然对于自己的追寻已经产生了怀疑.也许她已经意识到,浮华并不能解除她的孤独,更无法给她带来幸福.正如西奥多德莱塞在小说《嘉莉妹妹》的篇首开宗明义所下的结论:

一个女孩子十八岁离开家时,她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遇到教人向善的好人,把她往好处引,要么很快地接受了这世上通行的道德准则,从此堕落下去.至于走中间的道路,不变好也不变坏,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是不可能的事.⑧

面对浮华的诱惑,纯洁的嘉莉妹妹堕落了.虽然最终她成为了知名演员,侥幸爬上了上层社会,但这时候她发现,所谓的浮华,只是一片虚荣的烟云,它既不能带给人真正的幸福,也无法解脱人的孤独.可能郝莉这个时候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她才会这样的脆弱和犹豫.

郝莉对作家的感情是小说中最耐人寻味的情节.在刚刚认识的时候,郝莉就称呼作家为弗雷德,因为她觉得作家像哥哥弗雷德,是唯一肯在晚上给她取暖,肯给她关心,不会伤害她的人,弗雷德的称呼表明了作家在郝莉心目中的地位.她也曾渴望与哥哥到墨西哥风景优美的海边安家,共同生活.然而,自从哥哥弗雷德在海外不幸身亡,郝莉从此就不再以弗雷德称呼作家了.在她与何塞同居期间,她与作家的距离也在慢慢拉近.正如作家后来回忆的:

从夏末到初秋过的那最后几个星期,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也许是因为我们俩互相的了解已经达到了这样甜蜜的程度,两人更经常地用默默无语来代替语言作交流:一种亲密的安静气氛代替了紧张气氛、无何止的闲谈和追求等经常是,当他不在纽约的时候(我对他开始有了敌意,很少再提他的名字),我们整个晚上在一起,而交谈的话语不到一百句.⑨

后来有一天,他们一起骑马的时候出了事故,作家不幸摔伤,这时候,他向郝莉表达了自己的爱意:

我看到的是好几个郝莉,三张汗淋淋的脸,那么苍白焦急,使我又感动又惭愧.等“谢谢你,救了我的命.你真了不起,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爱你.”“傻瓜.”她吻了我的脸颊.这时她的面影成了四个,我马上昏了过去.

显然郝莉早就意识到作家对她的感情,却终于没有做出回应.也许,她对作家的感情,始终无法摆脱那种对兄长的爱,虽然她肯定也知道,真爱是那么的珍贵.从某种程度上,郝莉就像是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总是想在生活中抓住一些能把自己固定住的东西,但又不知道该抓住什么,只能周而复始地努力.那些关心她的人,像年老的德州兽医、酒吧老板、贫穷的作家,固然满足不了她的梦想,而那些觊觎她美色的人,如百万富翁、花花公子、南美外交官,当然更不可能满足她心灵的追求.于是,她只好永远处在旅行中.也许,等到浮华散尽,她才会明白,这种所谓的梦想,和对浮华的依恋,其实是因为无法把握自我而产生的一片烟云,但是,不进入这片浮华,你又怎么知道,那只不过是一片烟云呢

电影对此的处理则要简洁得多,也更符合好莱坞一贯的思维模式.当郝莉在大雨中丢弃了她的猫时,作家爆发了:

你知道错在什么地方吗,无名小姐你懦弱,缺乏勇气,你害怕挺起胸膛说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人们相爱,彼此属于对方,因为这是获得真正快乐的唯一机会.你自称的不羁野性,害怕别人将你关入笼子,可你现在却已身处自己一手建立的樊笼.无论你去哪里,你都无法逃离,因为无论你去哪里,你总受困于你自己.

深受震动的郝莉跳下出租车,在倾盆大雨中寻找那只被她丢弃的、吓坏了的小猫,而作家则在后面跟随,用一种怜爱的眼神看着他暗恋已久、在雨中哭泣的郝莉.此时伴随着柔美的《月亮河》的旋律,大团圆的结局一个百分之百的好莱坞结尾,让自始至终蕴藏的得以沸腾的宣泄,化腐朽为神奇,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老套结局变成了电影史上最令人难忘的经典画面之一.

很难说小说和电影的结局孰优孰劣.电影将小说改编成一部老少皆宜的爱情喜剧,虽然也曾招致微词,但绝大多数评论还是相当正面的,表明了绝大多数人其实还是喜欢看大团圆式的结局.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曾经借《所罗门之歌》主人公“奶人”之口取笑一些终日沉湎于幻想的女人,“等着白马王子跨马从街上走过,在你的门前勒住丝缰......他把你抱上他的马鞍,你俩就迎风飞奔而去,伴之于小提琴的琴声,‘米高梅电影公司致敬’的字样印在马屁股上”⑩.其实,不仅仅是女人,男人何尝不也是如此.在别人的故事中实现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本身就是人类的一种共性.小说中,从别人的口中我们得知,郝莉后来可能去了非洲.也许到了这个时候,她才发现,只有走出浮华,把虚荣留在脑后,才是实现梦想的真正途径.

作者简介:张丽华,文学硕士,湖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①转自村上春树:《蒂凡尼的早餐》序,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第5页.

②③④⑤⑥⑦⑨杜鲁门卡波特:《蒂凡尼的早餐》,董乐山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10月,第1版,第203页,第193页,第159页,第169页-第170页,第231页,第238页.

⑧西奥多德莱塞:《嘉莉妹妹》,王克非、张韶宁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第1页,第213页.

⑩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舒逊译,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第112页.

(责任编辑:水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