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才:一位母亲的教育手记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727 浏览:118326

很难说清楚,学校一再为学生“减负”,腾出来的时间是否被发展势头迅猛的“检测期培训”这种商业教育占据了?你更看不懂近两年家长们跟风似地为孩子报班充电的动机.因为最新的一项调查表明,几乎没有几个家长明白将自己的孩子塑造成什么样的“才”,但“出手”却个个大方.以下是一位母亲为孩子教育埋单的手记,也许它只能是一个你有所思但却想不通的问题.

浸透心血的果实

如往常一样,这个记载着孩子学业状况的小本子上写满了“优”.而最让我心花怒放的是老师的评语:你的作文文辞优美,令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你的计算能力令老师满意;你的英语成绩名列前茅;联欢会上有你的小号演奏等

我不知道,天下为人父母者,读到老师对自己儿女的这份评语后,谁能无动于衷.

记得孩子出生不久,我们家花1万多元写了一台在当时算配置最好的电脑,孩子边玩边学,竟对电脑操作无师自通;他能在学校鼓号队里坐稳首席小号的交椅,除自己的努力外,我们还先后为他写下两把小号,花了近5000元,如果加上这些年学号和考级的支出,早已突破了1万元.

现在的北京,孩子想学什么都有地方在教.听孩子说,他所在班级,所有学习好的孩子,都在课外学了这样或那样的课程,最常见的是“奥数”(华数)、作文、英语、电脑、棋类、乐器类.与我们住在同一栋楼的一个小男孩刚上一年级,不久前和男孩妈妈聊天,她亲口告诉我,她的孩子正在课外学习音乐基础、萨克斯演奏、剑桥英语、华数、航模、轮滑.听她一一说来,我的脊梁呼呼直冒凉气,我的孩子一星期还能休息一天,她的孩子能吗?

为了孩子的心愿

今天是孩子放检测的第一天,按理,应该让他好好休整几天,但是,下个学年,他就该上五年级了,而且他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附中的华罗庚学校.


为了实现孩子的心愿,当然还为了孩子将来能读上好的学校,2001年,我们贷了一大笔款,在海淀区写下一所新房子――那房子离华罗庚学校不远.

搬家不久,我就在人大附中旁边那所民办学校给孩子报名,让他课外在这里学习华罗庚数学,以便以后参加“华校”考试.

我之所以把孩子的心愿看得如此之重,是因为在上人大附中的“华校”之后,孩子还有个非常吓人的人生目标:小学毕业时,通过“华校”的好成绩进入人大附中,大学上清华大学,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留学――最好上哈佛,然后去微软当“金领”.听小家伙每一次眉飞色舞地描述,都让我一阵阵忐忑不安:我怕目标太高,实现不了,孩子难以承受.可我又很高兴呀,孩子这么小就有了如此高远的志向,我这个做母亲的,只能全力支持才对呀.

我有时在想,孩子的志向只是我的一个托词,从根子上讲,是当今成人世界的压力,让我们为孩子未雨绸缪!

今天到这个民办学校来,是想给孩子报个“华数”班,这里的场面,真是让人惊吓:报名处人头攒动,看年龄大都是小学生和中学生的父母.

空前繁忙的检测期

今天,孩子在这家民办学校为期两周的暑检测一期班结束了,是否接着报第二期很让我为难.报吧,在这个本来就不长的检测期,孩子根本就没有放松的时间了;不报吧,“华数”的课本还有大半本没学,今年若真的拿到人大“华校”准考证的话,也很难考出理想的成绩来.

征求孩子的意见时,他犹豫了一下.由于不愿意被送到老家,他决定学习“华数”里一门从未学过的课程――思维导引.这家学校商业化运作非常好,为了消除家长的后顾之忧,你交点钱,在这里学两门以上课程的孩子,早晨送来,晚上接走就行了――上课、吃饭他们负责管.为了孩子能被托管,又让孩子选了电脑编程的课程.结果,又是900多元交了出去.

交完钱之后,我和孩子路过人大附中门前时,看到不少人在看门前的支架上陈列的一排纸板.我们凑近一看,是人大附中2004年的高考喜报.把那上面的文字一行行读下来,不禁大吃一惊:这所中学今年考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学生人数达到107人,占到总数的27%还多!另外有40多个孩子考取了国外的大学,有的甚至是名牌大学,还有奖学金.那些纸板上,列着这些取得优异成绩的孩子的名字.我多么希望,几年之后,我的孩子的名字也写在上面.

金钱堆砌的成绩

今天是教师节.一起床,孩子就问我:“妈妈,装礼物的袋子呢?”我指了指柜子的旁边.礼物是孩子选的:一个精制的笔筒送给数学老师.孩子给老师写了一句肺腑之言:“谢谢您把参加‘华数’考试的机会给了我!”

晚上,给辛辛苦苦教了他整整4年小号的老师问候节日快乐之后,孩子仰面平躺在床上,对我说了一句话:“妈妈,一上五年级,压力大多了.”

我听得心惊肉跳!我让孩子学了这一切,原本是基于自己的理论:“课外的学习,等于减轻了学校的课业.”但现在,它失效了?“哪门功课?数学,还是语文?”我忙问孩子.“都不是,是‘华校’考试和英语考级.”孩子答.

不知为什么,瞬间,我的头“嗡嗡”作响.剑桥英语考级定在9月中旬,“华校”考试也在此前后.

晚上,我久久难以入睡.我开始怀疑用金钱堆砌起来的成绩的意义.

一场登峰造极的考试

一年一度的“华校”考试开始了.几天前,准考证和考试说明就通过孩子所在的学校发下来了.不叫考试,叫“2003―2004年度超常儿童综合素质调查”.

早晨7点10分,送孩子去人大附中考试时,在校园里感受到的一切,终于让我明白了考试叫做“调查”的含义.从我们来时的7点10分之前,已经有人流不断涌进校园,直到将近8点开考的时候,人流还未断绝.为了维持秩序,都出动了,在校门外拉起了警戒线.

考场多达57个,每个考场40多人!屈指一算,参加考试的孩子近2400人,陪考的家长至少有4000人!这些孩子有的乘坐宝马而来,有的被父母用自行车驮来等中午11点30分,答了3份考卷的儿子向警戒线外的我飞奔而来.旁边的人大附小,剑桥英语考试的口试部分还等着他呢!

在去人大附小的路上,孩子告诉我,“华数”的题目“中等难”,有不会做的题,也有来不及做的.到了英语考点,才知道和他一样考完“华数”赶来考英语的还有不少孩子.一个男孩的父亲,正望着他儿子的“华数”草稿叹息:“这么多没做!”

要知道,来参加考试的可都是佼佼者呀!就拿我孩子所在的学校来说,五年级共7个班300多名学生,“华校”只给了18个名额,拿到名额后,学校把数学最好的孩子选出来,参加资格考试,最终只有9个孩子获得了参加考试的资格.

我不知道,这些孩子当中,有多少能进入“华校”,但据以往的情况看,只能是“凤毛麟角”――这样的话,被选中的孩子不是“超常儿童”,还能是什么?

经历了这一切后,我的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并牺牲掉孩子童年的欢乐,在考试的指挥棒下继续转下去.

(摘自《文化博览》原标题为《一位母亲的教育消费手记》本刊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