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在中国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316 浏览:66883

【摘 要】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历史角度简要介绍中国翻译的历史及作用.

【关 键 词】翻译,跨文化交流,历史,作用

新千年,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作为中国与外界沟通之桥梁的翻译,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在了解翻译作为文化交流工具的重要意义之前,首先不得不考虑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传统态度.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孕育出独具一格又博大精深的特色文化.国人,包括广大的翻译工作者对本国文化与生俱来的满足感,削弱了对于外来语言包括外来文化的兴趣.

翻译在中国历史悠久.古代的翻译多为佛经翻译,是为统治阶级怎么写作的.翻译人员也多为政府官员.到了唐代,政府开始雇佣西方国家(比如阿塞拜疆)的移民从事翻译工作.最典型的例子是公元二世纪至公元十一世纪大规模的佛经翻译活动.此活动中,翻译带头人大多数都非本国人.十六世纪晚期,随着对西方文化需求的不断加强,一部分耶稣会信徒传递承担起了传播语言与文化知识的使命.他们中一部分选择与中国人合作,共同完成翻译项目.然而,大部分精通双语知识与外国文化的专家均为外国人.

十九世纪末,大批知识分子开始将西方知识引进中国.此时,合作式翻译还占据一定的地位.十九世纪中期来华的传教士创立了一系列出版社和杂志,向中国读者介绍西方文化知识.这些传教士在翻译的过程中都是与中国助手或翻译者相互合作.古代,来华的传教士均精通双语语言文化知识.然而,到了十九世纪晚期,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西方知识表现出浓厚兴趣,来华的传教士的基本情况也开始有所转变.


十九世纪晚期,伴随着西方列强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在一系列的战役中节节战败.在改革派官员及知识分子的强烈要求下,大批的西方知识被介绍进来,内容涵盖军事、地理、医药、机械、科技等多个领域.此时,大部分的翻译作品均出自清政府自设的翻译机构.清政府在雇佣大批西方译员的同时,也采用了一系列的新举措,培训本土的双语翻译人才.

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开展,西方文化知识愈来愈受到重视.而翻译因在短时间内把信息介绍给大众,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二十世纪最初几年,翻译作品的数量远超过中文创作的数量,翻译运动的蓬勃发展也加速了翻译作品风格、体裁的转变.随着翻译作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涌现出一大批本国双语译员.与此同时,外国译员的领导性地位开始逐步下滑.

二十世纪初,传统意义上的西方严肃文学并未使中国读者成为其狂热的追随者,而是把普及作为其基本目标.随着经济的崛起,在一些城市,如北京、上海,通过阅读西方小说来寻求消遣的读者急剧增多.与此同时,一些小说分支如侦探小说、传奇小说开始流行,接受翻译小说的中国读者队伍日益壮大.这个时期,英语还是主要的翻译语言.一些译者甚至把原版非英文的英文版译本翻译成汉语.而日文中由于夹杂着大量的中国文字,日本版的西方小说也成为中文译者翻译西方小说的有效途径之一.据相关数据显示,这一阶段出版的所有翻译作品中,英文译文约占总数量的百分之四十七.

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政府开始采用白话文作为语言.由于五四运动的许多领导者都接受过西方高等教育,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被引进中国.翻译在引进过程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翻译作品的内容却与以往大不相同.一大批有利于社会进步的作品被翻译成白话文.鲁迅、周作人等作家既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也是翻译先锋.他们在翻译作品时更倾向于介绍新的语言因素来改良中文,尤其是在逻辑思考方面,而不是以译文是否流畅作为翻译的第一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翻译工作者被安排到各个岗位履行职责.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后的短短十年时间里,外文翻译作品的数量增长了十倍.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批流行英语语言文学作品被介绍给读者,译者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自由.二十一世纪,翻译作品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地局面.

大批西方文学作品被引进国内的同时,广大翻译工作者也意识到本国作品外译的重要性.在过去的二十几年间,尽管对于中文作品的需求不时变化,但仍有大批量的中文原版作品被翻译成英文.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了吸引外商投资,对于中译英翻译的需求更加明显.然而,由于翻译行业的低工资及工作量的不稳定性,以及一些错误观念的引导,翻译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近年来关于提高翻译作品的呼声不断提高,国家人事部门和教育部门也出台了相关的翻译资格证书制度,提高从业翻译人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黎难秋.中国科学翻译史料[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