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50 浏览:66788

摘 要:

当前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绿色建筑作为环境保护的新方式,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契机,在很大程度上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经过不断的研究与发展,政府在建筑节能上的职能更加明确,建筑节能的理念的宣传和教育也越来越深入,使我国的绿色建筑发展进入一个新的空间.

关 键 词:绿色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一、前言

建筑设计主要依靠三种元素,即人、环境、资本.通过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来进行绿色建设的设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越来越强烈,追求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目标.所以,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应当首先考虑到环境因素,将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上去,进而减少各种污染,从而产生了绿色建筑设计这一全新概念.

二、绿色建筑设计方法

(一)建筑选址和现场设计

建筑的选址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当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理风貌和气候条件,进行合理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绿色建筑的选址将会直接影响到建筑的外部环境以及建筑的合理性与安全性问题.所以通常在绿色建筑的选址过程中,会重点考虑以下几点因素:第一,详细了解地区的地理情况以及气候条件,选择出最能够充分利用自然能源的区域.第二,要选择一个交通便捷的区域,紧靠公共交通系统,最好步行即可到达.第三,要选择基础设施相对完善的区域,生活简单便捷,但远离生态敏感区,避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建筑布局设计

对于绿色建筑而言,布局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做好布局设计,就应当对当地的地理资源以及环境资源做到充分了解与利用.不仅要减少建筑所吸收的热量,同时还要将室内的居住环境进行提升.因此在绿色建筑的布局设计上,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已成长成的树木或者其他高大建筑物要充分利用,借此来减少建筑的热负荷.第二,要以当地的纬度、温度、风向为依握,设计好建筑物的朝向.这样不但能够将室内环境进行改善,同时也能够将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充分利用.第三,对当地的地理和环境要进行充分把握,根据现在地型进行合理规划,最大程度上降低能源和资本的双重消耗.第四,要优化建筑内使用功能区的布局设置,既要做到健康舒适,同时也要做到资源的合理利用.可以将相似的功能区域合理安排在同一区域,这样能够更好的方便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


(三)建筑及其配套系统设计

建筑以及相当配套设施的设计,最主要目的就是对建筑物的室内环境进行基本保证,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是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这么简单,还有很多其他措施需要进行考虑.

1.新风系统设计

室内环境的建设质量与使用者的舒适度是息息相关的,这也是绿色建筑设计的重要标准.要想提高建筑物的室内空气质量,那么加大新风量是势在必行的,所以新风的设计体系就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的新风设计,就是让建筑物外面的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但是由于冬季或夏季的气温特殊性,使得新风的温度与室内的人体舒服温度还有相当的差距,那么就要对新风进行一定的处理使其温度符合室内温度的标准.但是这种处理往往会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一定的能源消耗.因此既要达到低能耗的要求,又要进行新风设计,这就需要设计全新的独立新风系统来解决.但考虑到春秋两季的温度较为适宜,所以春秋两季使用自然通风系统即可.新风系统只在冬夏两季进行使用,这样既能降低新风的负荷,同时也做到了能源的节约.

2.自然能源的使用

绿色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节约自然能源.通常来讲,绿色建筑的能源消耗通常是普通建筑能源消耗的25%-50%.因此绿色建筑的两个最主要特点就是既节约能源又保证了室内的居住环境,达到两者的有机结合.目前而言,常用的自然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潮汐能等.其中太阳能的使用最为广泛,是一种低成本的清洁能源.在我国的西北地区,由于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因此也可以因地置宜的采用风能作为绿色建筑的主要能源.而一些沿海城市具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潮汐能发电也可以得到充分利用.西藏地区可以通过强烈的地热活动来采用地热能进行取暖和发电.

三、结语

近几年,我国的绿色建筑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与地方进行因地置宜的结合与实施.在实践过程中,绿色建筑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设计也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整个实施过程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配合.所以说,我国的绿色建筑的未来发展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每一个建筑设计师都应当仔细研究,努力寻找出自然、资源和人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为我国绿色建筑设计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田炜,丁建华.基于“绿标”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以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为例[J].建设科技,2011(02)

[2]丁依霏.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设计初探[D].清华大学,2007

[3]楼秀芳,绿色建筑围护设计影响因素分析[J].科技风,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