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文学交融的衬托艺术

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990 浏览:56600

衬托,从现代汉语修辞学的角度理解,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的一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运用衬托,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因而,生活的衬托现象在文学艺术中再现,对突出中心,抒发感情,感染读者都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一、文学艺术衬托与生活现象衬托的交融

文学写作中的衬托总是紧密地和生活现象交融在一起,常见的有如下列情形:

一是单项托举.即列出诸项,构成序列,将其中的一项托举到第一的位置,以突显其意义.反映到文学中来,人们常常用托举的机智,代替一项一项的表述.这样就有了比较项、参照系,能使意义更突出,仿佛有了“撬动”重物的“支点”,文学语言的修辞力度大大加强.如韩愈赞贾岛诗云:“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天恐文章中道绝,再生贾岛在人间.”贾岛与孟郊齐名,合称“郊岛”,尽人皆知.韩愈推崇贾岛的文章,却只字未提其成就,全凭文章与日月齐辉的孟郊将其“托”起.

二是多项托举.指所列多项中,依次层层多项托举,以较强的力度彰显被托举者的形象.众所周知,梁启超曾向北京大学校长曹云祥推荐陈寅恪任教.曹校长问:“他是博士还是硕士?”“都不是.”“那他有没有著作?”“也没有.”曹校长踌躇地说:“这就难了.”梁启超接下来说:“我梁启超有博士学位,著作也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的文章有价值.”有著作等身的梁博士作铺垫,陈寅恪的学问造诣一下子被凸现出来.文学上睹影知竿,层递性从“影”中可显出.不同的反应是“竿”的“影”,显然第三“竿”是最高的.文学描写中旧时有对联:“阅尽人情知纸厚,踏穿世路觉山平.”这里以纸的厚薄,托出人情的冷暖;以山路的不平,托举起世路的坎坷,不知会引起多少士子的唏嘘哀叹.

二、文学作品衬托艺术分析

古今中外大量文学作品,运用衬托艺术的优秀名篇比比皆是.他们或者是以凄苦的景物来描写悲哀,用美好的景物来描写快乐,使悲者尤悲,乐者更乐,借以加深哀乐情绪;或者是以艰苦环境的描写表现快乐,用欢乐场景的描写表现悲哀,借以倍增悲喜感情.运用衬托艺术均因人而异.这里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来简单诠释.


《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说是运用衬托艺术技巧的经典名篇.通过黛玉的目睹、耳闻、心感,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其衬托艺术主要表现在:

一是环境衬人物.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行动的特定场所,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其中以贾母、贾政居所两处环境描写最为出色.曹雪芹这种精雕细刻的描绘,浓墨重彩,光彩四溢,无处不显示出贾府中人的显赫与尊贵.

二是以仆人衬主子.先看贾母的仆人:“台矶之上,坐着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一见他们来了,便忙都笑迎上来,说:‘刚才老太太还念呢,可巧就来了.’于是三四人争着打起帘笼,一面听得人回话:‘林姑娘到了.’”作品从三个方面写贾母处的丫环:笑脸相迎、争打帘栊、跑步回话,可谓阿谀奉迎之态呼之欲出.就因为黛玉是贾母的至亲外孙女,他们无法估量黛玉今后在贾府的地位.讨黛玉的欢心,实际是为讨老祖宗的欢心.以此描写就可以看出贾母在贾府中的绝对权威,她的喜怒哀乐可以改变仆人的命运.再看贾赦的仆人:“一时进入正室,早有许多盛装丽服之姬妾丫鬟迎着――”正室本应恭肃严整,姬妾丫鬟应着素色淡雅之服以示庄重.可恰恰相反的是他们盛装丽服,言谈戏谑,举止轻佻,端庄之态尽失,妖冶之态毕露.这正暗示着主人贾赦姬妾成群,婢女满堂,其荒淫由此可见一斑.而王熙凤的仆人:“只见一群媳妇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一群”说明人之众多,“拥”字可见众星捧月.跟随的仆人阵容庞大,在贾府中仅次于贾母.由此可见王熙凤在贾府中有着特殊的身份地位.她是贾府中杀伐决断的风云人物,也是贾府的实际权威.以仆衬主,既给仆人提供了充分表演的舞台,更使主人的形象丰满,也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可谓一箭双雕,一石三鸟.

将生活的衬托现象融入文学作品中,将更凸显衬托的艺术魅力;将艺术的衬托融化进生活的现象中,会让生活的韵味更浓郁.因而,要深入研究衬托的形式手法,将生活的衬托现象在文学艺术中再现,进一步彰显艺术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