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和解决方案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690 浏览:132095

随着高校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方面深入,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当前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对就业形势估计不足,就业政策了解不充分,社会需求结构性问题、就业歧视、大学生能力欠缺和就业传统观念的误区等问题的因素分析,对当前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思考.


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已达到70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是当下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诸多因素中,概括来讲主要是社会因素和个人因素两方面.社会因素主要表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的总体数量、毕业生专业招生人数规模以及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个人因素主要表现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要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提升到能够接近用人单位的要求.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一)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和具体的就业形势,国家的就业政策,本专业的就业途径等问题对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很大的影响,大学生应该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然后根据自身情况,合理规划就业方向.有很多大学毕业生,在大学期间整体综合素质还是不错的,但在就业时却始终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此类现象不在少数,往往和这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对政策了解不够,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自身定位,大学生活规划不合理有关系.在大学期间,应该明确各种就业岗位适合什么条件和什么性格的学生,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性格特点,并在大学期间合理规划自己并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

(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高校扩招带来了大学毕业生人数过快增长,主要表现为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是,很多专业的毕业生所学专业与企业人才需求不相匹配.这种现状促使高校管理人员对大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进行了深入思考.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跟与企业对人才需要不匹配.重点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陈旧,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与时代脱节,导致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其次是需求过剩.主要表现为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但是许多专业招生规模过大,造成人员需求过剩.再次是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素质的现象仍然存在,当前众多高校纷纷实行学分制,即学生修完规定学分就可顺利毕业,因此,不少高校学生仍然延续高中的学习模式,即以通过考试为主要目的,课程考试合格就意味该课程大学毕业生择业预期与客观背离.

(三)大学生就业的方向太过狭隘

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单位还是会集中在两类上,第一类是非市场化的单位,包括政府机关和群团组织、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等.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绝大多数学生在择业时还是偏向于这些非市场化单位.因为这些单位一般来说,工作稳定、福利好、压力不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另一类则是市场化单位,包括有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外资企业和三资企业等.现在社会上普遍认为,在市场化单位工作的风险远远高于非市场化单位,在市场化工作的不确定因素太多,稳定性不强,而且压力较大.毕竟有冒险精神的人还是很少的,那么,大学生大多选择非市场化单位也就不足为奇了.社会现象表明,现在一方面是许多大学毕业生捧着简历到处求职,另一方面,全国有相当数量的就业岗位无人问津,招不到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毕业生择业过分选择非市场化单位,而非市场化单位本身就是稀缺岗位,这样就造成主客观脱节.

(四)经济发展引起的就业结构性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就业状况的改善.首先,用人单位希望能够得到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职工,这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为减少成本,用人单位增加了对工作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使得没有工作经验的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处于劣势.其次,用人单位对入职学历门槛要求提高,很多岗位并不需要太高的学历和特殊技能,但由于应聘者众多,致使用人单位任意提高要求,以减少应聘人数.再次,大学生在就业中遭遇就业歧视现象也是不可忽略的方面,目前就业市场中较常见的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歧视、地域歧视和毕业院校歧视.大部分毕业生遇到的就业歧视首先是性别歧视.与男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机会相对要少,求职过程需要付出更大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社会成本,所获得的职业收入远低于其职业期望.地域歧视和院校歧视也不同程度存在,这反映出社会观念的转变与经济发展的程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五)大学生自身能力的欠缺

大学扩招所引起的部分专业教育质量的下降和硬件基础设施陈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缺乏严格的科学论证,教育管理行政化,形成高校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学术氛围不浓、人浮于事的不良局面,身处其中的学子们耳濡目染,对学业形成错误认识,不注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动手实验能力的掌握,将就业的砝码放在家庭背景和找“关系”上,主观上促成现在的大学生理论功底不佳、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从社会方面看,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及理论综合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对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对大学生就业解决办法思考

(1)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要为毕业生要创造尽量公平的就业环境.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是一个很公平的市场,比方说,性别限制,户籍限制,找“关系”等等.这些非正常因素扰乱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造成了就业错位.政府因该尽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去中小企业就业提供公平的制度安排.其次,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给予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基层地区就业.为他们提供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特别是在信贷、场地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保障.再次,进一步确立并突出高校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导地位,重视市场分析,培养目标要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

(2)专业充分发挥好高校辅导员和就业指导老师的作用

辅导员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分析当前的就业政策,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指导学生的简历制作,对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和面试利益方面做好培训工作.辅导员要从各种途径了解社会及企业的人才缺口及岗位要求,知道用人单位的看重毕业生的哪些方面素质,可以请用人单位的主管到学校进行现身说法,更能增强说服力.发挥好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组建多种就业信息渠道帮助毕业生及时获得就业信息,例如,就业信息平台、就业网站、移动飞信,群等.

(3)加强引导,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的课程设置需要在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通识教育课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选修课的开设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的实践性与前沿性,实现课程民族性与国际性的综合,是对专业课的重要补充.第一,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年利用检测期,组织小分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第二,开展技能培训,培养学生一技之长.第三,积极推进就业实习,缩短学生就业的适应期.

三、结束语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任重道远,本文的分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分析,大学生在做出就业决策的时候,会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个人发展空间和薪资福利等,而工作稳定性高,地理位置优越的单位也为绝大数毕业生所青睐.这为我们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心理以及调整错误的就业观念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