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169 浏览:106509

高中作文教学的接受者是一个处于青春期、有特殊心理特征的学生群体.因此,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指导,作文教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章旨在分析学生心理与当前的作文教学模式存在的矛盾,探讨如何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写作,是主客观世界相互映射而物化成文的创作过程,是写作主体的一种潜在的综合性、创造性的心理活动.北师大的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教学的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作文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极其广阔,好的语文教师犹如精神的领航员,能够充分把握契机,通过将自我精神世界与学生精神世界建立联系,挖掘学生内心深处去那些积极的、纯粹的、美好的、丰沛的情感种子,让它萌动、发芽、破土,出苗.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求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客观规律,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实现写作教学的科学化、系统化.

高中生是处于青春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强烈标榜着自我个性与独立意识.但在当前我国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初中阶段作文教学的重复.作文法则的模式化与规范化,使得学生压抑了自我个性的发挥,只是为考试而作文,言之无物,言之无情,因而作文水平无法得到真正的提高.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高中作文教学存在“人”与“文”脱节的现象,教学过程出现一系列与素质教育不协调的不良倾向.写作本应该是学生挥洒自我个性,富有人文色彩和创造性的学习实践活动.然而,以应试为风向标以及僵硬的高中作文教学模式使得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作文东拼西凑,重形式,而没有真情实感,大量引摘,而没有自我思想,文章缺乏个性,更谈不上创造,这是与高中学生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强制灌输学生条条框框的写作八股文,造成了共性规范对个性自由和独特性的湮没与迫害,忽视了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性地位.

第二,学生作文存在情感失真的现象.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情感体验细腻而敏感,情感内容越发丰富、深刻,其情感发展已经从不成熟发展到成熟.但有的教师选题偏离学生的认知理解范围,过分强调作文思想立意的重要性,用成人过于世故化的心态和处世原则去要求学生写作,压制学生内在真正情感的诉求,使得作文中的虚检测和套话比比皆是.教师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去观察与感知自然、社会和生活,加上学生又缺乏经验,造成情感与写作的断节,只能用“伪情”来拔高作文的高度,导致文章内容内泛化,结构模式化,体裁异类化.

另外,教学过程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心理学上的兴趣即表现为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倾向,可见兴趣是一种行为动机,它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①写作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由于语文教师本人的水平有限,又以考试为教学的指导大纲,教学过程固态化,没有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交流,导致学生兴趣索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自然写不出好的文章来.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多地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②随着教学体制的变革,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方向,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充当一位心灵捕手,不断激发学生的内在生命经验,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写出好文章.

首先,重视学生的创作主体性,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驱动力.写作心理学认为,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主体的自我积淀和自我完善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作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引导学生积极表达内在精神和独特个性.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对当代的教育和教学改革颇具启发意义.作文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受人本主义理论的启发而提出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命历程,不同的思想情感体验,而写作是种私人化,把个人所思所感外化成文的创作活动.因此,在指导作文过程中,教师并不起主导作用,只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占主体地位.作为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创作.高中生正处于一个好奇、好学的阶段,渴望不断吸收各种知识,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欲.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多方面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殿堂,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多角度的思维能力,教会学生运用联想、想像、象征、拟人等写作方法,唤醒其独立的个性意识,从而形成学生个性化的写作风格.

其次,触发学生的情感体悟,提高学生认知驱动力.情感是人对客观世界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③它伴随着人的认知过程而产生,并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这句话揭示了情感对认知的影响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正面情绪会传染给学生,带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创造出良好的写作环境.教学中师生关系融洽,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学生写作的自由发挥,形成良性循环,达到了美国的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两个条件――“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④反之,如果师生之间出现了互相抵触的情感状态,而采用不合理的认知方式进行教与学时,就会导致学生产生不良的行为和消极的情绪反应,即所谓的“写作心理障碍”.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较为自我.因此,教师要营造融洽的写作氛围,改变学生认识中的偏差和错误,积极输导学生的情感表达渠道,以此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当教师不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刺激和激发,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学生的情绪性兴趣就会转化为个性心理倾向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认知驱动力.

再者,给予学生积极的期待,增加学生的附属驱动力.传说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年轻的王子皮革马立翁,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雕塑了一尊女神像.对于自己的得意之作,他爱不释手,每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它.日久天长,女神像终于神奇般的复活了.这种因真诚的期待所产生的力量,在心理学上称为皮革马立翁效应.“期待”是一种情感的投入,是一种信任,是一种真诚.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认真了解学生的写作水平的差异性,作出适当的期待,鼓励学生创作.高中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有渴望得到肯定和赞扬的心理需求.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在作文教学中鼓励学生,挖掘出他们不竭的创作动力.因此,教师要善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并给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不管学生的作品多么拙劣,也不能讽刺、挖苦他们,以防止他们在写作中产生自卑感,产生自我否定,甚至对写作产生反感.这能够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写作情绪的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这样,学生期待肯定和赞誉的心理得到满足,就会有了写好作文的自信,并且更有希望创造出好文章.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注释:

①克雷奇,《心理学纲要(下册)》,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P444.

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

③卢家楣、魏庆安、李其维,《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P286.

④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11月,P101.

(作者单位:福建南安国光中学)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