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则评语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992 浏览:89993

南开学校的《毕业同学录》中,收录有一则当年求学于此的周恩来毕业时的评语:

“君性温和诚实,最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凡朋友及公益事,无不尽力.君家贫,处境最艰,学费时不济,而独于万苦千难中多才多艺.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长于数学,毕业成绩仍属最优.”

不知道这则评语的作者是谁,查了一些资料,有人说这是当时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的原创.其实是谁写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则近一个世纪之前的老评语在今天读来很让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与今天通行于各大中小学的学生评语相比,这则评语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将学生看成“人”而不是一架“考试机器”,这在今天的许多学校(包括大学)已经很难做到了.

首先,评语劈头一个“君”字映入眼帘,让人心中顿生暖意.在今天的校园里,校长、老师称呼学生,认识的,直呼其名;不认识的,以一个“喂”字代替,而称学生为“君”至少我没有听到过.不过书上倒是读到过一些,鲁迅在《朝花夕拾》一书中回忆当年求学东瀛时,日本老师藤野先生就一直以“树人君”来称呼他;《论语》一书中,孔老夫子也多次称他的学生为“小子”(按现代汉语似应翻译为“年轻的先生”).这一个“君”字、一个“子”字,体现出的是对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尊重.今天的学生评语,开头大多是一个冷冰冰的“该生”,这种公文式的称谓无意间显露出为师者以教养者、施恩者自居的嘴脸.

再看评语对学生的分析评价,重点放在了对其性格、情感、公益心的分析上.诸如“温和诚实”、“富于感情”、“挚于友谊”、“公益尽力”,展示出的乃是学生作为一个“人”至为重要的品质.这些比之于“考分多少、排名几何”之类更能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本质.可在今天的学生评语上,我们读到最多的便是考分、排名.从这类评语上,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只是一个个抽象的符号.我的孩子今年已经读大四了,可在收到的学校“告家长书”上,除了GPA值和系里的排名外,连一个汉字都看不到――似乎一切都已经数字化了.学校与家长除了孩子的考分之外就再没有值得交流的东西了吗?


还有一点,在评语中,学校对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以及对学生哪怕是一点点细微的长处的肯定,均令我叹服.比如评语中对周恩来家境的熟悉和同情,对其在逆境中练就的多才多艺的赞赏,对其“善演说,能文章,工行书”和“长于数学”的了解.要教好学生,前提便是对学生要有足够的了解,学生的品性、爱好、特长、家境、不足等都应成为教育者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一个学生毕业后走向高一级学府或是走向社会,教育者更要对他的长处、弱项以及各方面的情况有一个详尽的总结,这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学生所去单位负责.那种因成绩出众而“一俊遮百丑”或是因成绩不佳而“一眚掩大德”式的评语对学生及所去单位来说,堪称是一种“双误”.

写一份评语并不难,难的是写出一份切合学生实际、全方位反映学生状况、有预判性甚至数十年后回头来看仍不过时的评语.按此要求,南开学校给周恩来写的这则评语堪称典范.

【原载2011年3月15日《酒

泉日报阳关随笔》本刊

有删节】

题图/机械教与学/吕志华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