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的写什么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463 浏览:7269

这二十多年来,大家一直在关注怎么写的问题,由此带来从语言叙述到形式结构等多方面的进步,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这些年来,也确实比较忽视写什么的问题,现在这个问题就突显出来了,需要加以认真对待.顾彬说,中国当代文学是垃圾,这个话当然是胡说,可以举出很多优秀的作品来反驳他的论断.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当前文学中也有不少垃圾.雷达说,一年他看几十部长篇,非常之痛苦不堪,因为真正好看的小说太少了,这也是实话.实际上,当前有相当数量的长篇小说是不值得写的,或者是在写之前没有经过很好的思考,就写出来了.有时是,自己很投入地写了,还觉得自己写得不错,而给一个评价,说这本书是不值得写的.是不是很痛苦这里面有一个眼光问题,一开始的眼光非常重要,决定着写什么.我原来是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鲁院办作家高级研讨班,我有时候在班上讲,你们学什么呢首先是学会养成一种眼光.来学习前什么都敢写,上了四个半月高研班,你觉得没法写了,不敢写了,那你就提高了.学习之后,你觉得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两个月都拿不出一个创意、一个提纲,那可能就是进步了,这就是眼光变了.

写什么的问题,关键是文学性的问题.我发现,很多写作的事倍功半,在于不注重文学性.相关的问题很多,这里论及一些问题.

一、关于平凡与不平凡,平常和不平常

现在的小说都是开放式的结构,注重真实性的写作,实际上主要是模仿生活的写作.而生活呢,一般是比较平淡无奇的,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果小说也是平淡无奇的行不行呢现在的长篇小说,以及一部分中短篇小说,其内容和生活内容的差别很小,始终是在描写琐碎的日常生活,这个倒也没关系,问题在于,如果只是停留在从平凡中写平凡,在平常中写平常,是否可以这样的作品读完以后,给人带不来什么触动和震撼.实际上,认为小说越像生活越好的写作观念是片面的.小说可以写平凡,但要在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一面,这才是小说.


小说无非是两种方式,一种是从不平凡中写出平凡,一种是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你至少要占一条.比如,马尔克斯的《巨翅老人》写一个年老的天使,在风雨中折断了翅膀,掉在了一个农民的院子里.农民可怜他,给他吃的.后来村里人知道了,都跑来看,对天使很好奇.最后,天使成了大家观赏的对象,都来戏弄他.院子的主人见有利可图,也收起了门票.天使很痛苦,伤好以后就飞走了.小说写一个带翅膀的天使,到了农家,这个就是不平凡,一般人是不会长翅膀的.但是,小说通过不平凡又写出人情常态中平凡的一面,就是人际之间的冷漠.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男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变为一只大甲虫了,在床上翻个身都很费劲.他家里人也很吃惊,不知如何是好.没有别的办法,只好尽力去照顾他.再过些日子,家里人就开始烦他了,嫌恶不已.他妹妹最讨厌他,还用苹果打他.他身上的壳是脆的,一个苹果扔过去,苹果就陷进到壳里拔不出来了.这样也是在不平凡中写平凡,人怎么会变成一只大甲虫呢令人惊奇,但在惊奇之中,作者写出平常生活的另一面,就是人们之间掩盖在温情脉脉的面纱之下的真实的关系.

更多的作品,是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如《烦恼人生》,写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的普通的一天.半夜里,孩子掉下床了,印家厚和他的老婆忙爬起来,弄好了接着睡.一会儿,天亮了,闹钟响了,该上班了.两人忙着给孩子穿衣服,洗脸.然后印家厚带孩子出门,上公共汽车,车上和人家吵了架,又上渡轮,歇了会,船上遇见熟人.下了船,把小孩送到幼儿园,赶着去上班,上班后写了黑板报,发生了些别的事,后来下班了,接了孩子,又回到家里.就写了这么一天,普通人的普通的一天,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我们一点也看不到戏剧性,池莉写的都是再平常不过的日常生活,每个人都有经历.如果小说仅仅停留在这里,就没意思了,池莉赋予了这些生活一个主题,就是《烦恼人生》,生活就一下子显示出它的令人惊奇的一面.大家读后,会惊讶地发现,生活真是这么回事,充满了烦恼,于是佩服作者的洞见.所以,作家要从日常生活中写出不平常的东西,才行.而我们现在的许多小说,都在平凡中写平凡,只以写出生活的原生态为宗旨,始终平淡无奇,这是目前一些小说缺乏可读性和吸引力的一种原因.

二、关于呈现与照亮

关于写什么,现在流行的一个理论,是说作家应该只管呈现生活的原貌,不要企图去解释生活,生活的意义要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创造.这个是对的.但是创作也要讲格局,如果全部小说都是在呈现而没有照亮的话,恐怕也不行.我们的长篇小说很大的问题就是照亮不足,照亮得太少了.刘醒龙写的《圣天门口》,这次也进入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最后角逐.在北京开这部作品的研讨会时,他遇到了一些批评,有些批评家一方面承认这部作品很重要,下了很大的功夫,另一方面说,写得太傻了,傻在企图概括历史,这种写法是费力不讨好的.意思是说,你只要把几十年的历史客观呈现出来就够了,不要掺杂什么观点进去.这种批评意见正反映了流行的创作观,大家都在反对对生活的概括,反对深入的思考,所谓削减深度,也会造成负面效果.我想说,呈现并不错的,你写人的生存、生活状态的本来面貌,写原生态,这个没有什么不好,是一种很好的写法.比如,浩然写的《艳阳天》,他有那么丰富的生活体验,如果忠于这种体验,而不是企图用主观观点(阶级斗争为纲的观点)去解释生活,这个小说会有长久的生命力.此外,所谓呈现,里面也必然有主观色彩,是有秩序和有选择地呈现给读者,这里面已经有概括的因子.但是,仍然应该有一部分创作是照亮式的,必须有一部分创作在思想主题上震撼人心,给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带来直接的冲击.现在,这样的作品太少了,像《圣天门口》这样的作品太少了.我们总是把大部分当作全部,我们总是在随大流,有时还很偏颇.其实,《白鹿原》也是一个照亮的作品,如果《白鹿原》没有照亮的一面的话,不会有人为它激烈辩护,它也不会在文学史上占有目前这样重要的地位.

我们需要提倡“照亮”的作品,也是由于,当代作家正在逐渐丧失把握当下现实的能力.我们不断地提出三贴近: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可是,当你贴近的时候,就会发现,只会呈现不会照亮,这个贴近也是缺乏力量的.我读了不少长篇小说,真正在思想上能震撼人心的,近期很少看到.另一方面,当下生活又是非常复杂的,难以认识和把握的,读者更需要在作品里看到作家的观照.近三十年来,社会现实处于剧烈的变化和发展中,使我们眼花缭乱.比如,农村的变化就是很大的,但有人认为是历史的进步,有人却叹息人心不古,叹息田园情调、乡土气息的丧失.我们正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对于改革开放的正面价值,按说不应该产生争议,可是还是有,并不是全体人拥护改革,有相当一部分人是不喜欢改革的,有人希望回到七十年代的社会形态中去.这些问题就很复杂,值得作家去深入思考,读者也希望从作家的作品中得到一些启示.可是,我们目前反映现实的作品,是比较肤浅的,越反映现实越肤浅.电视剧尤为突出,我们看看现在反映现实的那些电视剧,哪有一点思想性啊,都是小打小闹,杯水风波,顶多就是像赵本山那样,调侃一下.过去说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思想家,现在没人敢这么提了,离这个目标越来越远了,最后,只能采取一个办法,就是呈现.我们也别当上帝了.我们就把生活的原生态原封不动地写出来算了,这也是造成我们今天文学边缘化的一种原因,因为读者并不佩服你,你的思想水平也并不高于中等读者.

创作不能仅仅是描绘生活,而是要教会读者如何看待生活呀!没有这个能力,不能保持读者对作家的尊敬.我们今天的作家,面对现实时思想上显出的苍白是令人惊讶的.这和不学习有关,文学界与学术界相比,落后了若干年.只是一本接着一本往下写,一个研讨会接着一个研讨会往下开.我知道有位作者,又组织了研讨会,讨论他的作品,等待收获好话,可是评论家们在这个会上烦了,展开了空前的批评.有一个意见是共同的,大家都认为,你少写点吧,多读点书!实际上,有思想的作品在今天会受到更多的欢迎.最近出了一部长篇小说,11卷,500多万字,叫《大秦帝国》,写秦国由发展到灭亡的历史,作者很有想法,他认为中华文明的本原是秦帝国,是秦体制使得中华文明保存至今.这套书很有市场,迎合了民族主义高涨的民间情绪.对于它的观点,我不想评说,但这部书的确是由于有观点,才引起了反响,就是一个实证.

三、关于主题视角和主题深度

那么如何解决照亮的问题呢这个问题自然牵涉到小说的主题和主题的选择.

我们考察题材时,总要以一定的视角去观察,从而使题材产生视角带来的意义范畴,成为作家眼光之下的呈现.一部小说有一定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一个主题.同样一个题材,由于视角不同,会呈现完全不同的面貌.这样看,主题的视角就十分重要了.视角也关系到主题的视角的深度.有些创作的肤浅,是和视角的肤浅有关的.下面我谈几种常见的视角.

1.政治视角

文学是可以实现政治效果的,也是可以为政治怎么写作的,但文学为政治怎么写作并不意味着从政治观点写小说,因为政治主题和文学主题是两回事.

有些作者不懂得这个道理,比如有些作家写主旋律作品,完全从政治视角出发,去反映一个国家重点项目,去歌颂建设者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动机是好的,但写出来文学性很弱,说明他根本不懂文学,根本没有动过太多的脑子.徐坤写奥运的小说《八月狂想曲》就不同,奥运写小说很难写啊,但是徐坤知道怎么去观察题材,她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去发现文学的主题,最后从梁启超的一段话里汲取到一个灵感,把主题确立为颂扬少年中国的精神.把她的主题和别人的主题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别了.

2.关于社会视角

我们看到从社会视角写小说的情况,这种情况也有危险.官场小说、小说,都属于社会视角的小说,但一般来看文学性不高.这类作品可能有很多读者,如《驻京办主任》等,但文学上评价不高.我甚至认为,也好,官场也好,都是社会性的主题,而不是文学性主题.当然了,官场和,都可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但作家的视角一定不要站在这方面,这些方面一定是文学写作的依附内容,折射内容,这里面还是文学性问题.有人问,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就是小说,你说不是文学写作吗这是不一样的.有些作品的仅仅写了腐败和,而陆天明的《大雪无痕》写出了人物.这部小说里有个市长,他为往上爬犯了罪,但这个人物很有厚度,有典型性.他每往上爬一步,都不光是他个人的升迁,都与他的村子有关系,他老家的村子是个偏僻的村子,村里从宋始就从没出过一个官,所以家乡的父老乡亲都非常崇拜的.后来,村里居然出了一个当到市长的人了,这个荣耀就属于全村人的了.所以,他是代表农民阶层往上爬的.这个人物的设计非常独特,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现在看,这个小说的情节已经不新鲜了,而这个人物还立着.小说写了人,写了人的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心理,很深刻,文学性也很高.如果你简单地写,某某官员腐败了,他为什么腐败呢人们怎么拉他下水呢怎么怀疑到他怎么发现的通过什么巧妙的手法最后使他就范这个不是文学性,这个不是文学,可是有许多的作者觉得这个就是文学.我不是说这些不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而是说光这些缺乏文学性.这就是写什么的问题.你以为可写,其实值得商榷.

3.关于

视角,是个文学视角,因为本来就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文学也是要写人和人的关系的.视角的作品很多,如《廊桥遗梦》就显然是题材.但是也要注意,和道德观念相对稳定的观念,有些甚至是几百年上千年不变的,作家若总是以固定的观写作,不容易出新意.为什么文学对《廊桥遗梦》评价不很高呢就在于这个故事是老故事.一个已婚妇女爱上了一位周游四海的摄影师,一起度过了几天浪漫的生活.摄影师要带她走,她很犹豫,最后,为了对家庭承担责任,还是没有走.当然不是说这个故事没有一点新意,在美国那个社会,回归传统本身就是有新意的,但是就主题本身来讲,并不新鲜,过去也在写这个东西.在处理文学作品中的主题时,还应对文学的和生活的进行区别.生活中的是稳定的,但是文学中的往往应该独特,就像昆德拉说的,只有发现小说才能发现的,才是文学存在的理由.一部小说如果不发现一点在他当时还未知的存在,那就是一部不道德的小说.知识是小说的惟一的道德.写小说不是玩,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是精神探索.80年代初,北京放映了电影《苔丝》,那时我还在北京一家企业工作,看完电影后和同事们议论.有个女同事,很愤愤不平地说,苔丝这个女人是个,怎么能放这种电影呢而作者哈代却写明了: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可见作者必须有自己的道德认识.

最近我们出现了一些好的长篇小说,对小说中的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如东西的《后悔录》,艾伟的《爱人有罪》.《后悔录》中的主人公,一生里一次性生活都没有过,也错过了许多女人,最后竟成为了犯.他一辈子总在为难自己,总觉得自己害了一个女人,总觉得自己对不起家庭,总觉得他接触的每一个女人,和他妹妹的女儿有关系,因为她们右手可能有一个痣.《爱人有罪》写一个男人被冤枉成犯入狱,女方后来也发现他是冤枉的,她没有勇气承认指认错误,不断以做好事的方式忏悔.男人出狱后来找她算账,她献身于他,也没有使两人平静下来.这些作品的问世说明我们的长篇小说创作开始重视主题,并且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这是以前很少见到,是个可喜的现象.范小青的《女同志》写机关单位的日常生活,也涉及日常.这个作品也差点获茅盾文学奖,进入了最后角逐.小说写机关里事和事、女同事和女同事、事和女同事的关系,就那么点事,很平常,写的内容谁都遇到过,似乎谁都能写,可是作者在平常中看到了不平常,在平凡中看到了令人惊奇的一面.小说实际写出,那些事和女同事,平常所做的一些事,都可能是有罪的,在道德上是有罪的,只是没有一条法律可以治这种罪.等于说作者写了无罪之罪.这种视角就是独特的,发现了只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这里面就有照亮,有不平凡,有令人惊奇的地方.

4.关于人性、人情视角

从人性、人情视角处理题材,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说文学性也是强的.我们还比较缺乏人性深度的作品,我们的作品总是停留在政治啊,社会啊,人际关系啊,似乎对基本的人性主题不是很重视,或者没有足够的重视.

《索菲的选择》等反纳粹的影片,为什么能够获得那么大的成功,是与它们写人性有关.这些作品触及人性中最软弱的部分,依靠人性的力量来控诉纳粹的罪行,比我们的《地雷战》、《地道战》等片子强得多.《索菲的选择》写一个犹太妇女带着她的两个孩子被关进集中营,纳粹军官命令她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外一个孩子交他们带走,妇女就跪下来乞求把两个孩子都留下,军官不肯,说再不选择就把两个孩子都带走.没办法,这个索菲就选择了放弃女儿.女儿立刻被带进焚尸炉,而最后儿子也没有留下来,也进了焚尸炉.战后,只有这个妇女生存下来,可是灵魂一直得不到安宁.尤其想到她的女儿,她就受不了,是她亲自作出选择把女儿送进焚尸炉的,虽然是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但毕竟是她的一个选择.她一会哭一会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下去.她也恋爱,也,她的情人也是在战争中受到了创伤,也是精神上难以平静,一会还好,一会就不行了.最后这两个人双双选择了.没有什么比这样的影片更能够强烈地控诉纳粹罪行了.又如《美丽人生》,一个喜剧片,也具有相同力量.一开始没有人认为控诉纳粹罪行可以用喜剧的方式,但导演兼主演贝尼坚持.影片写一个善于搞笑的犹太男人和他的儿子一起被关进集中营,为了使世界在孩子心目中不致留下恐怖的阴影,他始终在搞笑,欺骗孩子说大家都在玩积分游戏,集中营里的一切都是游戏.在大屠杀要开始时,他最后把孩子藏在垃圾桶里,要孩子千万别出来,只要不出来,等明天早上,就积够了分,就可以得到一辆坦克.这天夜里,大屠杀进行了,孩子的父亲也.孩子信了父亲的话,在垃圾桶里一直呆着,第二天清晨才爬出来.这时纳粹已经逃走,盟军的坦克开进集中营,孩子终于得到了他的奖品.这个片子在电影节播放结束后,全体观众起立,进行了长达十三分钟的鼓掌,每个人眼里都含着热泪.一个喜剧啊,写到这个份上!为什么德国总统会跪在犹太人墓前,乞求犹太人的原谅呢,和这些个电影,这些个文学作品的基于基本人性所发挥出的强大的力量是分不开的.德国人看了这样的电影也要掉眼泪,也要忏悔.为什么日本人总是不肯承认他的战争罪行呢其中原因很多,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文学创作,根本就没有创作出像《萦菲的选择》、像《美丽人生》这样的作品.我们创作的视角,总是社会啊,政治啊,民族啊,仅此而已.像《地雷战》、《地道战》这样的片子,只是表现出,外国侵略者来了,把我们的亲人杀死了,我们去复仇.这是感动不了日本人,也感动不了世界人民的.后来,抗日战争题材有所突破,出现了像《亮剑》、《历史的天空》等作品,但是与《索菲的选择》和《美丽人生》的视角相比,还差得很远.我们是进展到了承认国民党也是抗日的,和国民党是联合在一起抗日的,这是一个看点,我们感觉到了一点欣慰.但仅仅这样就够了吗还是社会和政治视角.所以,我们说文学创作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结晶,我们要发展我们的文学事业,不是一件小事,是关系到我们这个民族强大和自立于民族之林的大事.我们的电影我们的小说感动不了人,拿出去以后,人家看了无动于衷,你的综合国力也受影响.如十七大所说,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联系在一起的.

5.关于生命视角

生命意识的视角也是作家观察生活的重要视角.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什么是永恒的呢,为什么《艳阳天》就永恒不了呢和你这个视角是有很大关系的.明天开李兰妮作品《旷野无人》研讨会,我比较喜欢这个作品,一个理由就是它是写生命意识的.李兰妮所体验的生和死这样的主题,在当代文学中,并不多见,而中国作家为什么很少触及这样的主题呢因为我们的视角有问题.我们不信教,也不考虑宗教层面上提出的人生问题.中国人习惯于考虑非常现实的问题,“不语怪力乱神”.李兰妮是真正认真思考过这样的主题的,她的写作也是很有意义的,她的作品会留下来.

命运意识也是生命意识的一种形式.《静静的顿河》这样的作品,一般多评价它反映了内战时期顿河流域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变迁,具有史诗的雄浑气魄,这是对的.但就文学性而言,它的主题主要是写个人命运与历史迷雾之间悲剧性的冲突.或者说,这样一个命运主题,是打动我们的真正原因.至于关于顿河的社会面貌的描绘,都只是依附性的内容.这是需要看清的,否则就会在写什么的问题上搞得模糊.比如,我们写反映改革开放三十年历史的小说,如果只写社会面貌的变迁,就成了社会学著作,历史学著作了.可是我们许多作品就是在这样写.写改革开放,也一定要把写人、写人的命运放到中心位置,才能折射出社会面貌的变迁.《白鹿原》也是以人物命运来反映历史的.当然,写社会面貌也有价值,反映的三十年改革,最后就剩下个人命运,社会内容没有了,也不行.我想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价值.

生存状态也是一种生命的状态,有些作品着重写人的生存状态,也是生命视角的观察.如石舒清的那篇小说,读时像有个时钟在滴答、滴答、滴答地响,就是一种生命意识的体验.所以,作为一个作家,脑子里有没有生命意识,是很不一样的.

作家的生命意识是渗透到字里行间的,如下面郭文斌的小说《吉祥如意》里的文字:

不觉间,太阳从东山顶探出头来,就像一个香包.山也过端午呢,山也戴香包呢.六月想.再看大家时,大家就像听到太阳的号令似的一齐伏在地上割艾了.六月问姐姐为什么不等到太阳晒会儿把艾上的露水晒干了再采.姐姐说,这艾就要趁太阳刚出来的一会儿采,这样采到的艾既有太阳蛋蛋,又有露水蛋蛋.这太阳蛋蛋是天的儿子,露水蛋蛋是地的女儿,他们两个全时,才叫吉祥如意.六月奇怪姐姐怎么把太阳和露水说成蛋蛋.蛋蛋是娘平时用来叫他们的.姐姐这样一说,六月就蹲下来,拿出篮子里的刀子准备采艾.但是六月却下不了手.一颗颗玛瑙一样的露珠蛋儿被阳光一照,让人觉得它不再是露珠,而是一个个太阳崽子.六月一下子明白了姐姐为什么要用蛋蛋来称呼太阳和露珠儿.这样,一刀子下去,就会有好几个太阳蛋蛋死掉.五月说你发什么愣,还不趁着露珠蛋蛋刚醒来赶快采.六月说,我下不了手.五月问为什么.六月说,我觉得这露珠儿太可怜了.五月就噗哧一声笑了,我还以为是你觉得艾可怜呢,真是个二愣.这露珠儿有什么可怜的.你不采,太阳一出来,它们也得死.它们就是这么个命.但是它们又没有死.明天早上,它们又会活过来.六月想也是.但六月还是下不了手.姐姐又笑了,说,你可以先把它们摇掉啊,让它躺到地里慢慢睡去,你再动手啊.六月觉得这个主意好,就动手摇,不想又把六月的心摇凉了.这一摇,让六月看见了一个个美的死去原来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他第一次感到了这美的不牢靠.而让这些美死去的,却是他的一只手.六月看了看他的手,突然觉得它的里面还藏着别的东西,是什么呢他又一时想不明白.但他又不甘心,这分明是我自己的手,怎么连自己都看不明白呢六月第一次对自己开始怀疑起来.

这篇小说叫《吉祥如意》,是获了鲁迅文学奖的.为什么获奖和主题的深度有关.你看作品字里行间中,就有许多宗教意识、生命意识.六月这小孩儿,对那个“艾”的同情啊,对露水珠的同情啊,都充满了爱,不愿意摘那个“艾”,也怕把露水珠的生命毁掉.你说,这是什么大不了的题材啊,写一个“采艾”,一百个作家有九十个不觉得有的可写,但是这里面有哲学,有宗教.郭文斌是信教的,不信教写不出这个小说.这篇小说非常清楚地显示了视角的作用.

6.关于文化视角

文化的视角也是很深入的视角.人的本质就是文化动物.原来说人是会劳动的动物、人是能够使工具的动物,人是社会的动物,等等定义,都被现代科学否定了,因为科学证明动物也可以有这样的能力.那么,如何认定人呢惟一的定义就是人是文化的动物.所以,要写好人,有时是很需要具有一种文化的视角和意识的.《百年孤独》有这么大的影响,首先在于它的文化形态.它带给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不少当代中国作家,都在自觉地运用文化的视角处理题材,如寻根文学的写作.每一个人都是一种文化的存在,都可以进行文化分析.比如说,我有时候也这样分析自己的性格,一般说我是北京人,在北京长大,但实际上我的父母都是南方人,是安徽人和湖南人.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都给了我影响,形成了我的部分性格.我只说优点方面,缺点就不说了:我做事是南方式的,我和我父母长期一起生活,我父亲就很细,我做事情也比较细致.但有时候又很粗,对人,我是北方式的,我的同学都是北方人,我做人也就比较宽容,属于北方式的,这就是文化的塑造.

文化视角也包括了哲学的视角.像《围城》,像萨特的存在主义小说,都具有相当的哲学内涵,它使小说的深度加强许多.围城外面人想冲进来,围城内的人想冲出去,世间万物如此,离开这个意蕴,《围城》就不是一部名著了.

7.视角的多层面

我谈了小说创作中观察题材的一些视角,但实际上,一个作品的视角不会是单一的,文学的思想也只是思想的表情,它是多层面的,互相渗透的.如徐坤的《广场》就是如此.这个短篇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意蕴丰富,可以分为不同层面的读者阅读.小说写来到广场跳舞的一对中年男女舞伴,他们的当众表演,以及包括打工族在内的围观者的各种反应.读这篇作品,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读到不同的东西,浅层次的读者可以读性感,因为小说描写那女的穿得很暴露,舞姿很开放,就可以从中读出感官的刺激,也很好看、好玩.作品中也写到,广场上围观的多是民工,民工看到女人的大腿,眼睛里像要喷血.深一点的读者,可以读出男女舞伴所表现的个性,这个时代里,人的个性得到了何等的张扬.再深一点的读者呢,可以读出作者隐藏在作品里的女权主义思想.小说将结束时,写到这两个不是夫妇的男女越跳越忘情,女的突然做出一个大胆的动作,把腿往男的身上一盘,男的没想到,一惊,方寸乱了,就摔倒了.两人有些尴尬,他们爬起来,若无其事地去找自行车,骑车走了.这男的一摔,是摔出点意味的――女人真的要是解放了,男人也许就受不了了.所以,不同的读者,看徐坤的小说都觉得有意思,有看那喷血的,也有看女权的.人家徐坤是学者,有理论根底,所以她的小说常比别的小说耐看,有深度,不是仅仅靠生动.她的作品也告诉我们,写小说是可以多视角的.

四、写什么问题的继续

写什么的问题还可以提出很多,也都很重要.比如说,关于大主题、小主题和无主题.现在很多长篇小说主题太大了,大而空,一开始就没有确定一个有价值的主旨.许多小说写史诗,一写写一百年.一定是写两个家族或者三个家族,不会只有一个家族,为什么呢,一个家族没法斗啊.一定是两个家族以上的,一百年历史,包括辛亥革命啊,国内战争啊,抗日战争啊,解放战争啊,反右啊,啊,改革啊,一直到当下.这样的小说很多,都号称史诗,一般是三卷,也有两卷的.看多了以后我真害怕,不是怕长,是怕没有主题,或者主题太大.三本书是一百万字吧,一个家族三代,多少人啊,从爷爷写到孙子,那么长的时间,怎么可能没的写啊,应该说主题越大越好写.主题越大,适合往里装的东西越多.问题是,我们看完了以后,总觉得这一部和那一部是一样的,比如写到,都是那些镜头,造反啊,狂热啊,非理性啊,只占不长篇幅,但几乎每到这部分都是败笔,因为作者根本就没仔细研究过的由来是怎么回事,只是按顺序该写了就写了.其实,和辛亥革命就没有关系吗归根结底问题在于没有主题,没有思想,也就没有发展的内在线索.

其它与写什么有关的问题,还有文学的自足性与依存性的问题,个人经验、集体经验、民族经验的问题,主旋律创作的问题,工业题材创作问题,行业文学的创作问题,底层写作问题,等等,都涉及创作最初的构思,又都足以影响作品的成败,是很值得研究的.

总之,写什么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问题.因为我们看了不少作品,搞创作研究,总会积累一些感触,发现一些问题.我发现有很多作者生活积累很厚实,但训练不够,眼光不够,在该写什么上自觉意识不够,结果写的东西事倍功半,很可惜.这说明现在创作上急需多一些艺术问题的探讨.文化革命前,文学界的领导,多是大文学家,不管他左也好,右也好,全都懂行.他们不断提出讨论的问题,常是创作理论问题,关于写什么、怎么写之类,甚至是怎么讲故事、怎么写人物,等等,所以造就了一批很有功底的作家.现在有些不同了,现在没有讨论这些,作家都是无师自通,网络作家更是无师自通,这是问题的根源.在写什么、怎么写的问题之后,还有一个写得怎么样的问题,是对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一种检验.

(作者单位: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

责任编辑:次仁罗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