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文化视角下的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918 浏览:47345

摘 要:21世纪是多元化与民族化协同发展的时代,地方传统戏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就戏曲艺术的起源、戏曲艺术传播的现状,以及推进戏曲艺术走进校园文化的对策几个方面阐述戏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通过研究、提出戏曲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传播与发展,推进传统戏曲进校园,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弘扬传统本土文化,传承发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更好的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操,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字:多元文化,戏曲艺术,校园文化建设

21世纪是文化多元化与民族化协同发展的一个世纪,世界多元文化已成为国际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潮流,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既要在全球视野下学会接受新的东西,接受人类共同的价值体系和准则,又要发扬本民族本国家的优秀的文化传统,以便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

戏曲艺术是中国社会产生的独特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又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手段,是传统文化宣传的载体.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戏曲艺术溶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绘画等多重文化艺术为一炉,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多媒体”.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决定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新时代要求大学生具备政治、道德、人文等多方面的优秀素质.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既可陶冶道德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艺术审美素养,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又可增强传统文化审美情趣的修养,形成深厚的文化内涵.多元文化的吸收有助于大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了解世界,从而更好的运用学识去建设我们的国家.

一、中华文明的艺术奇葩――河南传统戏曲艺术

(1)戏曲的起源

中国戏曲艺术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

戏曲文化常被人们称作中华文明的艺术奇葩.它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历经上千年生生不息,它曾是亿万人的感性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沉醉之所,积淀着中国人的根和魂,在它那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第一次赋予它“戏曲”概念的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宋时滑稽戏尤盛,又渐藉歌舞以缘饰故事,于是向之歌舞戏,不以歌舞为主,而以故事为主,至元杂剧出而体制遂定.南戏出而变化更多.于是我国始有纯粹之戏曲.”


戏曲与中国古代乐文化的关系最为密切.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祥地的河南,从远古时代就有了人类居住生息,他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可以说,随着中华民族的先祖在中原这块大地上劳动生息,音乐歌舞也就相伴而生了.20多个朝代在中原大地建都,催发了戏曲艺术的长期繁盛.中国戏曲从起源到形成,都离不开中原大地的滋养.

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说: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中原,戏曲艺术就在这光照中萌芽.戏曲起源于河南,形成于河南,如今繁盛于河南,并从整体上影响着中国戏曲的创作与发展,中原戏曲种类之多、密度之广,全国少见.河南人爱看戏,爱哼梆子腔,戏曲是河南人与生俱有的精神基因,是河南人的生活方式.弘扬戏曲文化,正是为我们自己寻找一个赖以安身立命的家园.海德格尔曾说过:“只有当人有个家,当人扎根在传统中,才有本质性和伟大的东西产生出来.”

(2)河南传统戏曲艺术争奇斗艳

河南民间戏曲主要有:豫剧、曲剧、越调、大弦戏、罗卷戏、目连戏、道情、宛梆、四平调、大平调、皮影戏、杠天神、怀梆、清丰柳子戏、河阳花鼓戏、二股弦、光山花鼓戏、淮调、扁担戏、扬高戏、二夹弦、落腔.戏剧是在民间生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舞台艺术,其原生态更是一种广场艺术、庙会艺术、祭祀艺术,它的表演是一种艺术呈现,一种大众文化、社会文化.以舞台表演的形式为中国广大民众提供一个大众化的合.

二、河南传统戏曲艺术的传播的现状

近年来,地方戏曲在高校中传播的发展状况令人忧虑.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的不了解影响了戏曲文化的传承.作为“戏曲之乡”的河南省,60多个剧种曾流传甚广,其中我省的豫剧、曲剧、越调、宛梆、怀梆、大弦戏、大平调、四平调、道情、目连戏等10个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经过对河南师范大学(河南高校)的近千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除豫剧外我省流传最广的曲剧和越调,竟有超过一成的大学生不知道.同样作为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宛梆、怀梆、大弦戏、大平调、四平调、道情、目连戏等,不知道者则更多.

面对我们拥有如此宝贵的财富我们当代大学生该怎样履行自己的义务,发扬我们的爱国精神,如何去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传统戏曲艺术

校园中的戏曲艺术――个案分析

1.“怀梆”艺术进校园

2006年12月3日怀梆、二股弦剧团到河南师大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在河南师范大学音乐厅公开演出,座无缺席.作为省属重点高校的河南师范大学于2008年6月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基地.为了使传统文化在基层与高校紧密结合,不断提升当代的大学生作为文化传播者、传承者的意识,自觉自主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南师范大学成立全国高校最早的非物质文化遗协会,在高校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协会会员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暑期学习不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做文化传承人.

2.“清风国韵”戏曲曲艺协会

2008年6月我校成立了挂靠音乐学院的“清风国韵”戏曲曲艺协会.该协会正是以弘扬河南本土文化,保护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塑造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为宗旨,以广大学生、朋友为基础人群,面向全校开设的爱好河南传统戏曲艺术而成立的协会.该协会成立的前提是在2008年5月的河南省第十一届科技文化艺术节“短剧曲艺大赛”中发现爱好戏曲文化的大学生大有人在,但却在选拔优秀人才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方面比较欠缺,因此该协会向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获得信息,经过一系列的流程终于在2008年6月正式成立,并在2008年10月成功招收会员50余名,并不断的有新的会员加入.目前“清风国韵戏曲曲艺协会”以自己创作出来的把戏曲和街舞相融合的“清风国韵”戏曲说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并多次在学校的文艺晚会上亮相,受到一致的好评.

3.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戏曲艺术文化

学校为迎接第四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举行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关心国家的文化保护工作.2009年6月6日上午,我校“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周”开幕式在图书馆广场举行.

此次活动中,我校师生和各位民间艺术家一起为观众带来了腰鼓、太极扇、篆刻艺术、小宋佛高跷、剪纸、蛋雕、泥塑和面塑等汇聚中原艺术特色的文艺表演和精品展示.为配合本次文化遗产宣传活动周,6月11日晚,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虎美玲在我校音乐厅受聘为我校教授并专程在我校进行现场表演,并做豫剧推广普及讲座,50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我校聘请虎老师为教授,必将对学校音乐学院学科建设和发展及学生在传统戏曲艺术知识方面的拓宽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将对“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推广工作起到重要作用.聘任仪式结束后,虎美玲老师为在场师生作了精彩的现场讲演.她以豫剧经典选段为例,分别向在场师生介绍了豫剧表演中“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在戏曲表演中的作用和地位.她还向大家献唱了豫剧名段《花木兰》和《破洪州》,使大家近距离地走进大师,领略了戏曲艺术的魅力.现场师生纷纷走上舞台与虎老师进行互动,大家一起唱起了《花木兰》的经典选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虎美玲老师是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郑州市豫剧院院长.虎老师十二岁从艺,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是优秀常派艺术传人.代表剧目有常派经典如《花木兰》、《大祭桩》、《破洪州》等,自创剧目和移植、传统剧目如新版《白蛇传》、《宝莲灯》、《五女拜寿》、《抬花轿》及现代戏《刑警四姐》、《红灯记》等,她的到来将为师大传统艺术氛围注入新鲜血液.

4.高雅艺术进校园――戏剧艺术

由意大利莫德那音乐学院教授马可贝雷依指导河师大等河南高校师生排演的普契尼歌剧《贾尼斯基基》在我校音乐厅上演.这是河南人第一次把外国歌剧完整地搬上舞台,也是全国非艺术院校的普通高校第一次把普契尼的歌剧完整地搬上舞台.高雅艺术进校园――戏剧艺术是从多元文化视角出发,给校园增添了新的活力,符合时代的需求,开阔大学生的眼界,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

为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的“进一步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要求,教育部、、财政部决定2009年继续组织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我校帕瓦罗蒂音乐艺术中心排演的歌剧《贾尼斯基基》入选此次活动,这也是全国高校中唯一入选的一部歌剧节目,是河南省高校以自己品牌在该项活动中零的突破.此次活动以“走近大师,感受经典,陶冶情操,提高修养”为主题,我校排演的歌剧《贾尼斯基基》将在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3所高校进行巡回演出,为高校大学省送去新的视听盛宴,感受艺术之魅力.

三、推进戏曲艺术走进校园文化的探讨研究、对策

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与流派.是世界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我国的地方戏曲还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别具一格、独放异彩的艺术宝库,各地方剧中的戏曲音乐处处显示出民族音乐文化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结合当代地方戏曲的现状,让地方戏曲进课堂,已变得十分迫切.在高校艺术教育中融入地方传统戏曲的内容,从小处看,是丰富了艺术教育学科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大处看,则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地方文化,发展地方经济,具有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从以上个案中可以看出,戏曲艺术进校园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推进作用,我们应该以此为契机,抓住机遇,为校园文化建设献一份力量.

(1)在我校公共艺术课中开设地方戏曲教学,使戏曲进入大学校园,让大学生关注戏曲,甚至体验戏曲,从而使大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拓展艺术视野、增强民族自豪感,使之成为加速戏曲传播的一条有效捷径.

在民间戏曲教育中应从大学生对家乡或就读当地的地域文化、方言特点、风土人情的亲切感与认同感为教学切入点,从当地广为流行的地方戏曲入手,采用一些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戏曲的学习兴趣,通过这种尝试使戏曲这一古老民族艺术更容易被大学生接受与喜爱.通过学习地方戏曲使学生更好的树立热爱和传承戏曲艺术的观念.

(2)在我校艺术教育中设立“戏曲舞台”,提供艺术实践的平台,通过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的相结合,使得大学生能够在学习课堂上的戏曲艺术同时能够亲身体验戏曲艺术的舞台魅力、表演魅力,使大学生更加热爱戏曲艺术,号召更多的戏曲艺术爱好者加入传承保护传统戏曲艺术的大家庭.

(三)、校园广播,开设“戏曲名曲欣赏”

广播通讯社作为我校主要的校园媒体之一,在宣传党的政策方针和学校的各项工作,活跃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利用校园广播这一媒体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戏曲名曲作为课间音乐欣赏,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并熟悉了这些经典名曲.学生们不仅能熟悉并哼唱名曲的主旋律,而且激发了他们收集和积累吸取优秀戏曲作品的兴趣,提高艺术修养,使校园的艺术文化氛围不断浓厚起来.

(四)、听民间老艺人讲述“它”时代的故事

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开展与民间艺人的交流活动,在过去人们眼中戏曲就是他们的“流行歌曲”,在一些老艺人身上有着很多戏曲的故事,学校可以定期的开展“走进民间艺人,走进戏曲艺术”“传统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利用学生课余时间,通过老艺人的讲述,让自己的心灵受到熏陶,潜移默化的感悟戏曲艺术的魅力.

(五)、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

高校艺术教育中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戏曲艺术活动如“戏曲脸谱绘画大赛”“戏曲艺术派别知识竞赛”等等,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热爱戏曲的积极性,促进大学生主动的参与进来,培养自身的文化修养、心理素质、创新意识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爱国精神.

民间戏曲艺术在建设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将结出丰硕的艺术成果,为当代大学生成才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缩短大学生和民间戏曲两者之间的空间、心灵距离.当代大学生这一观众群体,戏曲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何愁不会拥有灿烂的明天!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