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徽州(外一篇)

更新时间:2024-03-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2 浏览:5638

牌坊祠堂窄巷,廊桥流水人家.白墙灰砖黑瓦,马头墙下,砖、木、石雕绝佳.

这是我走进歙县几个乡村后对徽派乡土建筑留下的基本印象.所以,身在其中,不仅深为那里的独特风景陶醉,而且好似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几百年上千年前的古徽州,如梦如幻,真不知今夕是何年了.

要说牌坊,自然首推棠樾.纵向排列的七座石牌坊就矗立于村口;明代三座,清代四座,忠孝、慈孝里、汪氏节孝、乐善好施、吴氏节孝、孝子、尚书等七座牌坊依次而立,质朴而厚重,典雅而又不失精致.那天,我到棠樾正是朝阳初上之时,又有晨风吹拂,于是,牌楼群被包裹在一片霞光里,熠熠生辉,更有风铎和鸣,此情此景,令人心潮起伏.

棠樾牌坊群旁还有两座祠堂.如按徽州各处祠堂的格局和规模来讲,棠樾的这两座是不值一提的.可是棠樾偏偏建的是一男一女两座祠堂,而且名为清懿堂的女祠的格局比名为敦本堂的男祠还要恢宏,这在封建礼教盛行的旧中国,不能不说是一大奇事了.当然,建女祠自有其目的,据《民国歙志》记载,明清两代,“徽州妇女节烈之风尤甚”,仅棠樾鲍氏家族就有贞节烈女五十九人.所以从女祠出来,我不禁为这些屈死的女性有点忿忿然了.

当然,就祠堂的规格而言,当首推誉满徽州的金紫祠了.金紫祠在潜口镇,为该镇汪氏所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据说建造时是模仿北京故宫保和殿的,可惜沧海桑田,于今只留下了驮着两块大石碑的.不过还好,1982年,国家文物局采取“原拆原建”的方式,已将这里的祠堂、民宅、路亭、石坊汇集于兹,形成了一座明朝徽派建筑的大观园――潜口民宅.潜口民宅依山而建,乐善堂、曹门厅、方观田宅、方文泰宅、苏雪痕宅等九座宅第、官厅和祠堂随地势跌宕起伏,高墙封闭,马头翘角,黑瓦白墙,典雅大方,加之精致的砖、木、石雕的装饰,一个比一个气宇不凡,令人叹为观止.

就我所历而言,最能体现徽文化古村落鲜明地域特色的似为呈坎.呈坎,这个看上去破落不堪的小村落,不但占尽了“枕山、环水、面屏”的理想空间,而且整个村落按《易经》“阴”(坎)“阳”(呈)“二气统一,天人合一”的八卦风水理论选址布局,巧借山水形势,形成了二圳三街九十九巷,宛若迷宫.据传,呈坎始建于东汉三国,鼎盛于明代,至今还保留着宋、元、明、清的一百五十七处建筑.村内有三条南北向直街与小河平行延展,小巷则与大街大体垂直,呈东西走向,街巷一律由花岗岩条石铺筑,狭窄得只能看见头顶的一线天空;两侧民宅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奔腾耸立的马头高墙,行如流水的飞檐翘角,令人目不暇接.长街短巷则犬牙交错,扑朔迷离,教人晕头转向.我记得,我有两次因为迷路而出不了村去,后来在一位女村民的带领下才走出这“迷宫”的.

唐模与呈坎不同,就一条溪流――檀干,蜿蜒而去,两边的景致便依次展现于旁.过村东的水口,经蜈蚣桥、沙堤亭、同胞翰林坊,便是人称“小西湖”的檀干园.檀干园风景秀丽,建筑精致,最让人流连忘返的当数镜亭.镜亭由亭、廊、抱厦、小院、平台组成,呈“凸”字形,飞檐翘角,玲珑剔透,最珍贵的是两壁镶嵌的黄庭坚、苏东坡、米芾等历代书法大家的十八方碑刻,让人一饱眼福.从檀干出来向前走去,一幢宏伟的许氏宗祠立现眼前.三进七开间,三十二根石柱,高高的石阶,宽敞的祭台,三十扇格扇窗,加之拴马石、石板栏杆、一字儿排开的石墩旗杆,可以想见昔日的威风和排场.当然让人最爱的是水街.沿溪而筑的徽派民宅、石板桥、“美人靠”,一面映照着蓝天白云,一面倒映在清澈的水里,古韵悠悠,美不胜收.忽然传来悦耳的唱戏声,是黄梅戏,抬头一看,竟是从那横跨溪流的廊桥里传出来的!廊桥为双孔桥,建于清雍正年间,名“高阳”,因唐模许氏出自高阳郡(今河南许昌)而名.桥面建有五开间小殿,上方置有彩绘天花板;四壁以壁画为饰,色彩鲜艳夺目.殿内开有茶馆,一位中年男子正在为一中年女子拉琴伴奏练唱黄梅戏.据说游客满十人以上才安排正式演出,我只得要了一壶清茶,边啜饮边听戏边向桥外俯瞰,于是,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真实画面完整地呈现于眼底,心里那种恬静、惬意和闲适之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就古徽州乡土建筑文化的整体意义来讲,如果只有牌楼、祠堂、廊桥、戏台和风格独特的民宅的话,那只能是一种历史的积淀,或者说是一种缺少文化内涵的历史遗迹.古徽州乡土建筑文化之所以那么博大精深和引人入胜,愚以为主要有赖于无处不见的、古老的、别具一格的“三雕”――木雕、砖雕和石雕.那简直是一个雕刻的世界!无论牌坊廊厦抑或祠堂民宅,不管梁、枋、栋、壁还是沿口、窗扇甚至石柱础上,哪里都有雕刻,哪里都翻滚着历史的烽烟,哪里都跃动着艺术的音符,琳琅满目,雅趣横生.木雕除人物、动植物和“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之类的传统题材外,大多以地方山水为主,如“黄山松涛”“阊门石峡”“屯清归帆”等等,而且用料考究,多以柏、梓、椿、楠、榧和银杏为材,不加油漆,由于木材本色柔和和年轮纹理的自然美,就使这些雕件更加生动可爱,栩栩如生.砖雕以人物为主,内容多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戏曲图谱,精工细作,古拙朴素,把文化嵌入了历史,将历史融进了文化.石雕虽因材料本身的限制,主要以动植物形象、博古纹祥和书法为主,但由于大多采用了浮雕和镂空雕结合的手法,看去刚劲凝重,精美至极,令人不得不惊叹其鬼斧神工之妙.徜徉在这雕刻的世界里,我已忘了春夏秋冬,也不知是在宋元还是明清,飘飘忽忽,御风而去矣等

婺源神韵

婺源虽然隶属江西,却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中的一个.所以,其乡土建筑、民俗民风仍属徽派风格.不过,这里地处皖南山地,山更幽了,水更奇了,民风民俗也就更加纯真古朴了.

在婺源,理坑的名气最盛,所以一到婺源县城,我就乘车直奔理坑.理坑自古被誉为“书乡”,崇尚“读朱子之书,服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礼”,所以出了不少达官文士,村中的明清官邸豪宅也就随处可见.官厅、司马第、尚书第、天官府等加之大贾茶商宅第,无不雕梁画栋,气势恢宏.理坑是个大镇,街巷纵横交错,不过,许多宅第已被岁月严重剥蚀,颓垣残壁随处可见,有的几近摇摇欲坠,行走其间,颇有点悲世事沧桑之感,很不是滋味.所以我在理坑匆匆转了一圈,就乘车去了清华镇.


清华镇最耀眼的去处是被众多媒体誉为“中国最美的廊桥”之一的彩虹桥.桥建于八百余年前的宋朝,集青山、碧水、古村、驿道于一体;全长一百四十米,由六亭五廊构成.远远望去,亭与廊错落有致,桥下面流水淙淙,桥背后青山蜿蜒,真似一轮彩虹横贯眼前,气势磅礴,美轮美奂,教人流连忘返.可惜我计划好了当天要就宿思溪的,看看天色渐晚,只得恋恋不舍地离它而去.

思溪是一个只有六百余人口的小山村,其先民姓余,取鱼(余)思恋溪水之意而名.思溪的街巷民宅,其实与徽州所有的乡村大同小异,一律的白墙黛瓦,石库门坊,门面砖雕精湛,门罩翘角飞檐,屋内多为一至三层穿斗式木结构架,平面基本是以天井院落为单元的内方形布局.可是我还是要说思溪太美了,就跟她的名字一样的美.思溪的美,首先是那条溪水和溪上的廊桥.溪不宽,也就十几二十米;桥不大,双孔,方棱方角,廊内两侧加了桥栏靠凳.每至早晚,原本我们只能从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才能依稀领略到的那种山乡生活场景,便真真实实、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了你的眼前――清晨,鸡鸣声里,当旭日跃上山峦、将整个村庄浸渍在一片霞光里的时候,溪中波光粼粼,溪水两边也就响起了捣衣声,三五成群穿红着绿的村妇一边在那里洗衣,一边嬉戏闲聊,被木杵声捣碎了的水面上,便陡然浮涌起一片片五光十色的涟漪,忽然,一声卖豆腐的吆喝声从廊桥里沿河飘来,那情景,那韵味,定让你觉得心旷神怡,永世定格在你的脑海里;夜间,月光下,星辉里,河风习习,碧波送爽,廓桥里人影幢幢,不时传来带着浓重徽腔的说话声,时而窃窃私语,时而笑语飞扬,不得不使你想起庄子所描述的那种“小国寡民”式的理想梦境,让你为它魂牵梦绕一辈子!

思溪的美还得之于她的宁静和安谧.那晚,我借宿于一家农民客栈,屋为青山怀抱,被修竹相拥,清雅至极.天色刚暗,窗外便是一片蛙鸣,绝无半点其他杂音.入夜,各种昆虫的叫声就像催眠曲一样,将你轻轻送进梦乡;晨曦微露,是鸟啼声将你唤醒,清晰悦耳,美妙绝伦,可是当你打开窗户,想循声寻去,却只见晨岚如凝,青山似染,只有几缕袅袅炊烟扶摇而上,那鸟啼声也似随着那缕缕炊烟飞向苍穹中去了.思溪的人也很美.思溪古民居墙角的护墙石都是把90度的直角磨了的,据说这是历代村人讲究邻里和睦互相谦让而立下的规矩.来思溪之前,我先去了离思溪只一二里地远的延村,出村问路,遇一思溪老者,他竟将我一直领到思溪并带到客栈,可见思溪村民之淳朴.

延村是清代商人建造的古民宅集中之地,至今还完整地保存着五十六幢宅第,看着这些斑驳的画栋雕梁和暗淡的灰砖黑瓦,可以想见昔日徽商故里的繁华和辉煌.

李坑号称“婺源美丽第一村”.这里,溪流穿村而过,小桥座座相连,官商豪宅遥遥相望,楼台亭阁互为呼应,尤其是由翘角飞檐在蓝天上构画出的那一线风景,不但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而且还会领略到徽州乡土建筑文化中弹奏出来的那种韵律美.不过,李坑已留下了不少近期开发的痕迹,加之似潮的客流,其故有的风韵就大打折扣了.当然还是有值得一提的――村中心有一亭,名申明亭,建于明末,是昔日村民聚会申明道义、惩办违犯村规者的场所,也是村民看戏之处.亭上挂的楹联是:亭号申明就此众议公断,台供演戏借他鉴古观今.可见正义公平是历代民众的夙愿,此亭此联,是很值得今人借鉴的.

唐朝,歙县有个叫汪万武的人避难外逃,天刚破晓,但见眼前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地沃草肥,花香四野,便在这里搭棚动炊,并将此取名晓起.当然如今的晓起已是个近三千人的乡镇了.走近晓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口――千年的古香樟,人称江西第一牌楼的晓川牌楼,古老的石碣,耳际是哗哗而响的流水声,仿佛是它们在向你诉说着古往今来的沧海桑田.村后有个叫金坞的小山,长满了古樟、古枫、古楠木和珍稀的红豆杉;古树多为枯藤缠绕,其中的一棵古樟,须五人合抱,据传已有1570年的树龄,更为这个小镇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村屋多明清建筑,风格最具徽派特色,多为二层,房前屋后不留院子,栋栋相接并均有侧门相通;小巷纵横,屋脊相握,所以行走其间,不免经常迷路.村中心有水沟贯穿,名叫“龙圳”,引清泉为民饮用.街心还有一双眼井,井分一大一小,一深一浅,据说,月明星稀之夜,人站在两井中间,可看见两井中各映出一轮月影,与空中明月交相辉映,故得名“三月井”.我所宿的乡民汪元亨家就在“三月井”附近,夜间几次去领略此景,不知何故,终未得愿.不过,更深夜静之际,徜徉在晓起街头巷道,身披昏暗灯光,脚踩古老的石板路,那深沉的脚步声就似一支古老的乐曲,把你带往很远很远的过去等

都说婺源最美在油菜花香之时,可惜今年节气提前了几天,我到婺源时菜花已基本开败,心中的懊恼至今还在徘徊,惜哉甚矣!

(责任编辑计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