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语的乌镇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604 浏览:102717

乌镇以特别的方式迎接我的到来,到达浙江桐乡市的乌镇已是下午两点,天下起了瓢泼大雨.放眼望去,粉墙黛瓦的江南水乡乌镇,已是一片雨雾朦胧,怡然自得中充满安逸.

过西栅的大门入口,撑一把花折雨伞,随导游漫步前行.脚下踩着杉木铺就的曲折林间小道,闷热中略带几许幽深,像是走进了某个表演舞台.往前几步,一幅江南水乡枕河人家的水墨画卷已徐徐向我展开,时间已然凝固,人恍如一下子跌落进历史的渊薮,烟雨蒙蒙中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苍凉的古朴意境.

脚下并没有什么感觉,不经意间已踏上一座青石砌就的拱形桥,小巧玲珑又带有几分古拙.抚摸着桥边石柱栏杆,举目张望,看着河上一道道风景.相机的灯光闪烁,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又拽回到现实.桨橹乃声中,视线里飘荡进一只悠悠晃晃的船,船不大不小,可以容纳五六人,一“船娘”悠闲地摇着橹.游客们并不讲话,举着相机在找寻风景照相.站在乌镇的桥上看风景,游客们在风景里看我,我也成了水乡的一道风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水乡啊!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与江南其他水乡的共性,乌镇还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格.沿河道两岸,一道道木梁或石梁向水面伸出,在石柱的支撑下,岸上木结构的房屋,向水面悄无声息地延伸开去,依次形成一道道“水阁”,在荡漾运河水的映照下,房屋的影子疏朗开来,这就是乌镇独特的“流水疏影”的建筑格调.“头枕水,梦随清波漾”,揭开木铺板,可以洗衣、淘米、打水做饭,盖上则可以当床铺、库房.夜晚头枕着大运河清波粼粼的流水,聆听着夜归人乃的摇橹声,亘古不变的入夜报更梆子声,乌镇人的梦该是禅一般的人间仙境吧.

走进一家有前店后堂的特色蓝印花布作坊――宏泰印染厂,穿过店堂,再走一小段青石板的染店弄,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大院落赫然眼前.院落高高的晾架上,飘荡着一匹匹的蓝印花布,似江南女子柔蔓的腰姿,随风轻轻摆动.厅堂里展示着蓝印花布走过的几百年历史和生产状况,游客对蓝印花布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有了几许认知.旁边有一间小屋,一男子并不讲话,手拿刮刀,在为游客表演染前刮浆,石灰膏透过有镂空图案的纸板,图案已清晰粘连到白布上了.几口很大的板蓝根染缸,据说是明代留传,年代已相当久远.江南女子对蓝印花布情有独钟,穿在身上颇有韵味,朴素无语中尽显女子水灵与柔情.一些游客亦纷纷解囊,写一些蓝印花布制成的钱包或折扇带回去,作为对没去乌镇亲友的馈赠.


参观完余榴梁(藏者名)钱币馆后,走进乌镇最具文化亮点的茅盾故居,鲁迅与茅盾被共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站在大师雕塑前我肃然起敬,有人说是茅盾的光辉给其故乡挣足了脸面.故居是当年茅盾祖父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其实不过是一套院落式平常住房,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亦够不上豪宅的格局,各屋的陈设也比较简单,一间书房、书桌、书柜、弄堂、厨房和几把椅子而已,是江南普通的书香门第.墙西北角有茅盾当年亲手栽种的一棵兰花桂,枝繁叶茂,已有一人多高了,兴许是乌镇特有的水分土壤滋润了它吧.

抚摸着眼前一扇扇油漆斑驳的木门,穿行在窄窄的弄堂里,可以触悟到山水大家谢灵运,才华横溢的昭明太子,漫画大师丰子恺的灵性.他们均是中国历史上响当当的人物,乌镇名人的名字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大串,究竟是什么孕育了他们的千古才情呢?带着来时的疑惑,我悄悄探身向门里张望,试图找寻到一些痕迹.一位年近古稀之年的老婆婆,围着一块布料,在忙自己的针线活儿.一位老大爷,躺在竹制的躺椅上,微眯着双眼,身旁矮矮的茶几上,一壶茶正冒着热气,悠然自得在品茶.透过窄窄的弄堂,水边有一幅久违的浣衣画面,让我不禁想起了逝去的祖母.一位老婆婆在水边一块石头上,用木棒有节奏地槌打衣服.如果我到了她的年岁,尚有她的体力挥动木槌,该是我人生的一种福分吧.

那些故土难离的老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外面喧嚣的尘世.正如陶渊明笔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的记述,宁静淡泊地守望着自己的祖业,怡然自得生活着,成为枕河人家的最后主人.

看过乌镇人演戏的室外舞台,参观完道教修真观后出来,雨已停了.走在路旁悬挂有林家铺子招牌的青石板道路上,我想写一本关于介绍乌镇的书带回家仔细阅读,却怎么也找寻不到,心中生出些许遗憾.

乌镇是一朵盛开的无语莲花,我是一朵去留无意的飘荡的云,她并没有告诉我些什么,也无意于留下些什么,却暗合着东方哲学天人合一的玄机,承载华夏6000多年的人文底蕴!

这一夜,乌镇的水无语,船亦无语,整个乌镇像往常一样安静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