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南开的生活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43 浏览:17219

我的家庭是个大家族,父亲具有新思想,不安于封建地主生活,总在折腾做生意,倒过“羌帖”、“老头票”,开过“富聚大”粮栈,办过“储蓄亨”信托,接触过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我外祖父又是佃农、满族,母亲是我父亲强抢成亲的.因此,我在家乡自学这几年,除了看书外,对家乡的接触面非常广,也可以说对政治、经济、文化、家乡风土人情等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对我以后的文学创作,也可以说有了一些生活基础.

1926年,我父亲得急病去世了,我姑姑、妹妹和我染上了白喉.妹妹死了,我和姑姑用上我二哥从天津邮来的特效药得救了.母亲为了儿子的前途,不管家庭经济如何困难,也让儿子们出外求学,见世面.因之,1928年,我和县立中学的同学刘克夷再次来到天津,考入了南开中学三三班当初三插班生.那时,南开刚刚采取三三制,就是中学读完六年才毕业.同时还增设了南开女校、南开小学,南开大学那时是在天津八里台,可以说,南开在张伯苓先生创办下,已经办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我在南开读书时,同学们每天都起得很早,到校园里读书,多半读英语,已经成为风气.校园有喷水池,有花坞,还有回廊,在课余时,也就成了同学们交谈的地方.

南开不是关起门来办学,而是通向社会,力求学生们做到全面发展.包括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还重视音乐、美术等艺术方面的培养.

南开最早建立话剧社,保留节目有《一元钱》、《新村正》,后来张伯苓先生的弟弟张彭春由美国回来,还执导了易卜生的《傀儡之家》,曹禺还扮演过娜拉,由德国回来的南开大学教授张平群扮演娜拉的丈夫.张彭春还把高尔斯华绥的《争强》改编为中国话剧,我受到感染,也把法郎士的一个故事改编成话剧在班会上演出.

音乐教员金律声唱的《卖布谣》、《老天爷你塌了吧》、《教我如何不想她》等,我至今还记得,同学们也都会唱,还组织了合唱团.美术教员有李杰克和杨叙才,都是以油画见长,在他们指导下,同学们自愿组成“美术研究会”,我还担任过会长.后来,又来了王德崇老师,组成一个“学生观摩会”,活动就更加多样化了,还可以从同学们手中得到英文的《新群众》、《国际通讯》,日文的《文艺春秋》等.

学校还请梁启超、周作人等人到校讲话,还请过邓肯派的美国女舞蹈家来校表演,我还写过一篇评论在《庸报》副刊《另外一页》发表.学校还请过韩德威尔到校作过演说.南开很想发扬蔡元培当年所提倡的作风,还请写过“唯实主义”理论的作者到校演讲(商务印书馆有译本).


南开的校刊,为了扩大学生文艺篇幅,增加页数,我们把它改为《南开双周》.

我和胡思猷(胡适的侄儿)、徐高阮、曹士瑛、韩宝善等同学,先组成“青年文艺联谊会”,随后又改名为“新人社”,自费出版过《人间》、《新人》文艺刊物,发表过短篇小说《水生》、论文《力的文学宣言》等.后来,我又被选为《南开双周》的主编、美术学会的会长、学术观摩会的会长、义塾校长、合作社的理事等.我在《南开双周》上发表了一些作品,有一期封面画,记得还被美国《新群众》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