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和谐人才与构建和谐社会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932 浏览:31808

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新要求,众多青少年也随之迎来了新挑战.据悉,2008年毕业生将突破550万,而刚刚爆发的经济危机,使得众多学生就业前景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在这样的背景下,只有能够顺应当今社会潮流的人才可以华丽地掀开人生的另一篇章.而作为需要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必须要考虑各产业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并且根据政策,形势来制订相应人才战略

一、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道德的作用不仅在于个人修养的提高,品质的优化,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将每个人心中的道德之田加以灌溉,并一起播种收获,达到一种和谐,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中国传统教育重视人在道德本体上自持性,即根据理性的揣摩,作出自愿或不自愿的道德抉择.这种自持性对尚处在心智不成熟阶段期的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定的,一方面由于青少年在判断力,逻辑分析推理能力的不成熟,使得他们在直观形象思维的引导下对陌生或复杂的环境时,往往不知所措,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尚处在冲动敏感期,于他人,于社会所作之事所带来的后果往往也是不可预知.因此这种自持往往无法发挥其应有的自我约束的作用.因此,在这一时期,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即教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应当承担起这一任务,将思想道德教育连同发挥人的自主性,主体性和创造性一起作为教育工作的目标任务.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长者,是引导学生心理成长的指导者,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力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是贯彻十七大精神,落实教育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当前,众多学校开展建设和谐校园的活动,一方面是教学任务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校园中出现的师生关系淡化甚至对立现象的有效遏制.现实迫切需要身正德高的教师,只有这样的教育实施者,才能因材施教,才能顺应学生的需求与兴趣传授知识,才能真正做到用心灵铸造心灵,用人格铸就人格.而作为家庭教育实施者的家长,要引导其转变教育观念,不要只注重孩子的智力成长而忽视道德培养,智者以德为基,《菜根潭》又注:“德者事业之基”.

二、能力――立足治本

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促使更多的企业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那么,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特殊历史时期,我们应该呼唤拥有何种能力的的人才呢?首先,韩愈在《师说》中提到“术业有专攻”.放在人才的角度,实质是要求人们必有一技之长,方可立足社会.
能力需要在实践中进行锻炼.当前学校教育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分数,忽视学生在实践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的历史作用,强调能力要从实践-认识-实践中锻炼而成.社会实践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使教学更具现实感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专业化的人才,只有切身体验于行中才能真正获得立足社会的能力.其次,我们需要多样化即复合型的人才,这是由于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所致,如IT技术完全融入了其他行业,这就要求人们在各行各业中除了要有一门专业能力外,还要懂得一定的IT技术.这就要求各高校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完善学科体系,勇于发现各学科间的联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加快课程改革的速度,与就业市场对接,努力做到培养复合型人才.

三、知识――修身养性

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虽然古老,但仍有很多适用于今天的生产生活.可总结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注重整体精神,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的爱国主义思想;(二)推崇仁爱原则,倡扬厚德载物和人际和谐,如:“礼之用,和为贵”;(三)重视人生价值,强调个人在家庭人伦以及社会关系中的义务;(四)追求精神境界,向往理想人格;(五)重视修养践履,强调道德主体的能动作用.从这几个方面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看到做一名和谐人才的内在要求,也能够看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雏形.由此可见,我们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四、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和谐人才的培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的辩证统一.中国自古以来就主张“尊德性”与“道问学”并重.1957年,首先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力、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西方现代大学理念也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核心.爱因斯坦主张,“学生离开学校时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为此,学校应树立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知识体系构建为突破,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树立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和谐人才.要面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推进包括教育教学、校园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涵建设,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公平正义意识、诚信友爱意识、开拓创新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意识等方面下功夫,培养出大批具有人文情怀,高尚追求,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德业兼修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道德经>,诠释》文选德著湖南出版社2003年5月1日
[2]、《论语心得》于丹中华书局2006年11月
[3]、沈杰.公正化与多样性: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青年发展.青年研究2008:(1)
[4]、朱善璐《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第3版
[5]、《光明日报》大学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历史使命2005年11月20日
(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