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的人生美学起

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45 浏览:15444

最近几天,我是沉醉于《我所认识的沈从文》一书.这是一本熟悉、理解沈从文的作家、学者们写的文章汇集.沈从文的伟大、奇特而平凡,我这里就不赘述,我最心醉的是他的这一句话:“美是最愁人的.”

因此我称他为最懂得人生美学的大作家、大文史家、大文豪、大艺术鉴赏家、大诗人!他的著作的价值当然伟大,他的一生,他的为人,他的人生哲学思想也很伟大.尤其是他对美学、人生的美学,其深邃的见解更伟大.我没有读过《烛虚》,但从黄苗子的文章中我知道了一些.黄苗子说,《烛虚》用十分绚丽的文字来形容美的存在:“生命之伟大意义,在于对自然或人工巧妙完美而倾心.”“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扑捉住这种美丽神奇光影的,此光影在生命中即终生不灭,但丁、歌德、曹植、李煜便是将震中光影用文字组成形式,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几个人.”那么,我说,沈从文也正是将这光影用文字组成,保留得比较完整的一个.沈从文是对自然、对人工的巧妙完美而倾心的人.他是知道用感觉扑捉住人生的美丽神奇光影的.“烛虚”,便是烛照这虚无恬适的人生!

美是最愁人的.美也是最能使人倾心的.

曹植、李煜是诗人、词人,也是人生道路上曾经严重失败的人,但他们倾心于人生之美,他们能用文字组成一种形式(诗)来留住人生的美丽神奇光影,所以伟大.这是沈从文的观点,我非常同意.那么屈原、李白、苏东坡、郑板桥等人也是,各国历代的诗人(词人)也都是.我的老师林散之、吴白匋先生也是,他们用诗词留住了他们所经历的人生神奇美丽的光影.我也是,我的《一勺吟》近三百首诗词,还有未印排的《两浦吟》约六七百诗词,不也是我所经历的人生神奇美丽的光影吗?凡是能以新鲜、隽永的语言文字写成散文诗歌,而有典型审美意义的都是可称为伟大的,因为超出了常人的平庸生活.

沈从文从不炫奇,而确在平平凡凡中叙写中焕发出神奇丽彩.他的感观、他的语言是那么淳朴而灵活,淡泊而富于诗意,然而又无不笔酣墨饱,精光四射.他以朴为美,而且带着淡淡的哀愁,湖南苗族人的生活,使这个“乡下人”永远是个乡下人,乡土气息散发在他所有的作品和毕生的勤奋中.我非常赞赏、挚爱他这个乡下人.

我在十三四岁时,随父母避日寇,住在乡下的那个村子叫杨家墩子.那时一边读唐诗,一边读冰心、刘大白的新诗,就浸染上乡下农夫们的情感,我就自号为“野农”,而且还在般小石印上刻下这两个字,当时做了一副嵌名联“仁人在野,君子务农”,后来还写下了“烟蓑雨笠不离身,早起迟眠历苦辛.谁使农夫饥饿甚?一犁养活半城人”的诗句.我相信郑板桥的话:“天下最可贵的是农夫”,“凡吾所画者,用以慰天下之劳人也.”这就奠定了我一生在文学艺术上的追求宗旨.考大学,我报的是农学,四十多岁后被下放到农村,我和全家人高兴地生活在农民中间,尽管那是被整、被押的,心情是抑郁的,可我却给自己取了一个别号,叫“原上村人”,我真的成为了一个野农了.于是,我便用文字组成一个形式,留住了那段人生的神奇美丽的光影:《原上吟》.后来挑了一些代表作,选入了《一勺吟》.我这个野农也可说正是如沈从文一样:乡下人.

每个人的生活,即每个人的人生,总有他的神奇美丽的光影,不过神奇也并不神奇,只是平凡,美丽也并不美丽,只是各有各的苦难.能用文字组成一个形式来留住这些光影的,只是很少的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曹植、李煜他们因为太热爱、太倾心于他们的生活,所以才觉得人生是神奇美丽的,因而要用文字、用心底的声音来留住这些光影.文字即思想、感情,文字这东西需要他的主人有丰富独到的感情,就能变为有魅力有感染的光影、声音,就能笼络住观阅文字的人的感情,给阅看的人以清晰动人的力量.有谁读了李白、屈原他们的诗歌不被感动的?能捕捉住这感觉、这光影的人多幸福,他没有离开这人世,他的生命在这光影中“终生不灭”.这也就是前些时我所悟出的一条道理:“能留住瞬间,便是永恒.”

我不是屈原,不是李白,不是杜甫,不是苏轼,但是我有他们那种苦闷与快乐,我已经不自觉地从幼小起就染上了人生的哀愁,无谓的烦恼,也觉察到人生的乐趣,没来由的眷恋.从在杨家墩十四五岁会画山水画时起,就爱题诗,一开始就似乎懂得用一些朴素隽永的文字来组织勾画我的生活光影.现在读读那些幼稚淳朴的小诗,反倒惊奇于我少年时代的迂痴,喜欢起那个痴呆的我了.

邻家稚子能耕种,陌上老槐自雨风.

思将天上月,劈作小园星.

听竹风盈袖,看松月在天.

其奈韶光容易逝,山塘剩有白芦花.

崖上生苦菊,撷之有清香.

煎茗堪一饮,洗我老诗肠.

真不懂,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怎么会写出七八十岁的老头才能写出的这种诗来!中国文人雅士的习气竟会如此自然地浸透那时的我!我没有什么特殊的生活经历,就是那么一点国难家愁,把幼年的柔情的我灼热了:“猛虎立高岗,飞泉落九霄.怒吼百兽惊,咆哮千山摇”.“皓月清风夜,振轡独长鸣.将军宴未醒,江南寇如林.”

这十三岁时的诗,后来六十三岁时在南京农业大学开的诗书画展览会上,被不少观众认为是可比拟南宋辛弃疾的爱国诗篇,就是那时生活的火花光影.

受到淳朴农民的感教,我始终是挚爱着那些终年劳动难得温饱、子女众多、生活俭苦、形象憨厚的老农.我从他们那里认识到田主们“高楼大厦闲坐等收租”的可诅咒,认识到也写下了“粮无隔宿箪瓢空,儿女嗷嘈到处同.陇上频自祷,苍天许我稻粮丰”的诗句.认识到了,可没能做到,解除他们的苦难,是中国社会的大事,不是一两个有正义的少年学生所能担起来的,要靠一个巨大变革.1949年,我二十三岁时,江浦的农民得到解放了,我在一首七律中写道:“等诗画十年徒草草,斯文一派总平平等今求改造当劳动,尽扫闲愁意气横.”表示了改变自己、投身革命的愿望.大学毕业时将自己原来的名字“仁崟”,申请改为“人耘”,就含着为人民而耕耘的意思,“野农”正好是号名.没想到四十三岁上,1969年下放到苏北农村,真的当上了野农.“草堂好,浣砚去浮名,洗尽寒云吞吐色,磨将夜雨纵横声.辍笔学春耕”.最能表达我对农村感情的是收入《一勺吟》中的那组“点绛唇”词:五月刘桥,麦场脱粒机声奏,白云缓走,新绿迎村口.蓬荜生香,香在老爹手.倾我缶,以茶代酒,小憩同背篓.

桑竹清阴,老农披褐来纤走.风神抖擞,是我知心友.一盏甜浆,且润微干口.拊其肘,相送几回首.

这样的词,确实写来全不费力,真像是心里有一股清泉,流涌到纸上来的,好像自古以来还没有一个词人是怀着这份感情专门写农民的.当然,自《诗经》“七月流火”开始,尊农、爱农、悯农的传统诗章一直未熄灭:“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不仅思想是光辉充实的,词语也是朴质而美,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世世代代教育孩子们劳动、不剥削的真诚的人的好教材.我在杨墩李姓草庐所写的“烟蓑雨笠不离身等一犁养活半城人”的诗,应当说是继承了“锄禾日当午”悯农诗的传统.“五月刘桥”则是发展了,写下了尊农爱农的好词.我知道用各种感觉捕捉住人生、自然中的完美的光影.至于《水龙吟·岁暮忆刘桥叟》,一个朋友说是闪烁着时代感受与爱国爱民光彩、情真意挚的佳句.我也以为是这样.这个赞美,我不想谦让:“桥头新绿溅溅,芦芽簇簇生南浦.晴曦如画,东风送暖,岸边人语.水浅情深,朝朝同汲,须眉正妩.更林间矮屋,桑麻理篱落,俱曾是,携问处.五载殷殷关切,频教我,忆甜思苦.何期岁暮,江城归咏,苍茫烟雨.凝想当年,袒怀短褐,犁欢锄舞,待春来,料似前朝顽健,踏芳菲路.”


这使我想起南宋吴文英的词:“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他想的是“纤手”,我想的是“袒怀短褐,犁欢锄舞”.我用宋代词人对自己爱人、情人的感情对待那些终年劳动、难得温饱的农人,是一点也不矫饰作检测的.韦应物诗:“邑有流亡愧俸钱.”这才是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读书人,一个好的邑吏!我们生当今世,觉悟更高,为什么不用最美、最有感情、最有良心的语言来歌颂、来表现可爱的劳动者呢!

我为什么不自信?普天之下,如果没有农人,任何时代人们怎么能活下去?为什么不尊重农民?为什么不支持农民?为什么不歌颂农民?为什么不学习农民?我爱农民纯朴的美,我也爱我的词有纯朴的美!能认识淳朴的美,是我一生中最大的乐趣.

能留住生命中美丽神奇的光影的文字,就是不朽.我以为我只有用这种方式才能表达出我的内心.我以淳朴清新的美的诗作为我的灵魂.将来,即使我不在人间,但只要有人看到我留下的这些诗词时,我就仍然活着.我淳朴的美的感情就会感染给人们.

我在宜兴与宗良纲一同走在大街上,看到雨后多云接日的奇瑰景象,我口占一绝,后来用淋漓的墨笔写在市统战部办公室大台子宣纸上:“瀛园夕照亦多姿,银烁乌云瞬息诗.但得诗中能驻我,与君吟到石枯时.”

纯朴的美,是一种淳朴的爱.真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爱绵绵无绝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