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痕》发表前后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691 浏览:140710

据说,卢新华的小说《细节》有这样一则题记:“大事留给上帝去抓吧,我们只能注意细节.”倘若以此来看有关《伤痕》的回忆,则卢新华对“细节”的“注意”显然是很有些过度了.甚至可以说,卢新华仿佛不是在“注意细节”,而是在像上帝一般“构建”历史——一部“伤痕累累”的历史.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卢新华津津乐道的“泥牛入海无消息”和“十六条修改意见”,竟被编入了一本名曰《真话》的小书,而《新民周刊》高级记者陆幸生读了其中仅六百余字的“伤痕文学”一节,上网浏览一过,居然也信以为真,撰文《〈伤痕〉的伤痕》,说:

真是想知道,当年钟锡知持有怎样的“独有敏感”,《文汇报》又是如何地拿准又有点拿不准,上海、北京哪些人提出哪些“意见”,钟锡知怎样确定“修改意见”,修改文字由谁而定,最终由《文汇报》拍板刊发.如今的文摘类书籍,多有结果,而不见“程序”与细节.《真话》虽真,可惜不全.而钟锡知先生也已辞世,曾有老同事刊文,特意“提示”,发表《伤痕》钟锡知“有功”.

在这篇以“《真话》虽真”为前提的文章最后,作者写道:

如果说,当年《伤痕》接受修改,是服从“政治”的人性委屈,而正是吞咽下这部分委屈,才得以实现伟大的终端的勇敢,开启了历史转折的大门.

卢新华的所谓“回忆”不仅无人质疑,而且竟成了所谓的“真话”,成了“导引”陆幸生“真想知道”的“依据”——这真是“检测作真时真亦检测”了.

有鉴于此,在此有必要梳理一下这段“伤痕累累”的历史,以一窥卢新华是否遭受了“服从‘政治’人性委屈”,钟锡知“持有怎样的‘独有敏感’”、是否“有功”,以及《文汇报》运作《伤痕》的“‘程序’与细节”,等等,尽可能还原历史的真.

《伤痕》之前

一九七八年二月十八日,卢新华跨入复旦校门前夕,《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落实干部政策的一个重要问题》,指出:

我们党历来主张“有成分论,不唯成分论,重在政治表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又曾对此作过多次批示.一九七五年,在一个文件中,进一步明确指出:父母的“严重历史问题及政治问题对其子女不应牵涉”等


文章的重点显然是针对父母确有历史及政治问题的子女的.为此,当天的《人民日报》还刊载了有关部门给有历史问题的子女落实政策的个案报道,并摘 要刊登了一位丈夫有历史问题的母亲致领导同志的信.

《人民日报》的这组评论和报道,第二天均为卢新华尤其爱读的《文汇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