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家庭教育是第一站

更新时间:2024-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88 浏览:45068

爱国主义精神,饱含着人民对故土家园的深切眷恋,对骨肉同胞的鱼水情深,对祖国生存发展的自强自信,面对外患之忧时的同仇敌忾.对于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如同告诉他们生身父母是谁一样重要.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岳母刺字“精忠报国”培养出一代抗金英雄,陆游临终前殷殷嘱托儿孙“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无论从历史传统还是现实表现来说,爱国主义这面旗帜在我们这片华夏热土上一直迎风飘扬,从来就不曾褪色.

近代文化学者梁启超有9个子女,先后有7个曾到国外留学,在孩子们留学期间,梁启超以书信的形式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1898~1928年间,梁启超共给子女们写了近2000封家书,在他的教育影响下,孩子们从小就培养了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立下了报国强国之志.最终没有一个人贪图西方优厚的物质生活待遇,留在国外,而是义无反顾地学成回国,与祖国共忧患,与民族同呼吸.

爱国主义教育,就应该是这般理性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尤其是在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和平时期,对下一代进行潜移默化、和风细雨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也许更能深入人心.

每逢出门旅游,在北京某高校任教师的易先生都会给孩子写面小国旗带上.与易先生有同样做法的不乏其人,君不见祖国的大好河山,所到之处,稚嫩的面孔映衬着鲜艳的小国旗,这是一幅多么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爱国主义教育图景.

专家建议,在家庭中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根据他们的发展阶段,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对于学龄前的小朋友,家长可以用“大熊猫”“中国龙”的玩具等具象的东西去启发;对于小学生,可以用“父母兄弟、朋友师长”等人际情感去引导;对于中学生,我们就可以用“狼牙山五壮士”“八女投江”这样历史上的真人真事去感染,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逐步提高理论高度,“爱国主义”必须贯穿教育的全过程,且不断升华.


课余时间,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看看主旋律题材的电影,讲讲“九·一八”国耻日的来历,从卢沟桥上形态各异的小狮子说说当年烽烟滚滚的动荡岁月,引导孩子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等这些都不失为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熏陶的重要形式.

然而,面对全球化浪潮的侵袭,很多年轻父母自身就热衷于过“洋节”、吃“洋快餐”、盲目追求“洋品牌”,可想而知,孩子长大后的国家观念会淡漠到何等地步.同样,类似于“砸日产车”此等过度“亢奋”乃至“惊悚”的爱国表达,无疑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不但与爱国无益,反而容易落入极端民族主义的泥潭,与我泱泱中华的宽宏气度和良好的国际形象背道而驰.在时下,如何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的爱国主义情绪的确是个需谨慎对待的问题.

熊丙奇教授认为,爱国,首先要遵守法律.不仅要维护自己的权益,也要保护别人的权益.打着爱国旗号却侵犯别人的权益,置法律于不顾,就根本不是爱国了.因为作为公民来讲,一个爱国的公民,首先要是一个守法的公民.因此“做好爱国教育的基础是公民教育.离开了公民教育的单纯爱国教育,就会出现偏激,甚至违法等问题”.

显然,在公民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爱国教育的根基定会不牢.不理性、形式化、表面化、口号化的爱国主义是经不起推敲的.

爱国,家庭教育是第一站.理性的爱国教育,应该去除功利化.摆正国民心态,消解社会戾气,理国,自家庭开始,从长远看是一堂宝贵的公民素质教育课,也许比一时的“急火攻心之举”更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