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文学与非文学边界上的日常叙述

更新时间:2024-01-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06 浏览:133880

摘 要:泛滥并在当代人的阅读中占据相当的比重.它介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虽然直接地属于虚拟社会空间,却因为有着与叙事型文学作品接受相似的心理机制而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们的文学需求.因此,网民对“日常故事帖”的热衷对文学而言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需从论坛管理、研究引导等多方面去应对.

关 键 词 :日常故事帖;情节依赖;涣散阅读

中图分类号:I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176-02

自从网络论坛开辟以来,一种写作样式便应运而生了:它是讲述日常生活中的故事的,涉及爱情婚姻、家庭关系、职场遭际等方方面面,或“晒幸福”,或“吐苦水”,或展示成功经验,或提供失败教训;它的发表不受任何限制,长度、质量都没有要求;它通常表现为一种倾诉,但没有人知道它有多大的真实性,完全不能排除它的很多内容是虚构.由于它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命名,本文姑且称其为“日常故事帖”,一是因为它鲜明的日常性,二是因为不论真实还是虚构,它总是叙述性的,以人物和事件为中心的.“日常故事帖”在网络论坛中多得数不胜数,并且已经在当代人的阅读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

一、缺少文学要素的“准小说”

“日常故事帖”算是一种小说吗?表面看,它确实具备小说的各种要素.它塑造了人物,这些人物都有各自的性格、语言、心理和行为;它有完整的情节.可我们又实在很难将其与“小说”联系起来,因为它经常缺少必要的文学要素.

当然,在诸种“后”理论盛行的学术语境中,界定“日常故事帖”究竟是文学还是非文学,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非本质主义的文学观可以也可能把它界定为“文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日常故事帖”并不符合当代人对文学的惯例性认知.首先,它的文本很少具备文学文本常用的艺术技巧.“日常故事帖”除了少部分的例外,大部分使用平铺直叙的叙事方法,对于一连串的相关事件也是流水账一般地讲述,并不讲究呼应和剪裁;语言多是与日常语言零距离的,并不追求文学的陌生化处理.更重要的是,大部分“日常故事帖”的意义结构也是单一的,其言语是直陈的,字面意义即是其全部意义,根本上缺少作为文学文本必备要素的多重蕴藉和“复义”.其次,“日常故事帖”虽然形式上具有人物和情节,并且讲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多数没有对其故事进行人文的、文化的或审美的提炼和升华.道德、层面的肯定或问责是常见的,但是显然,道德、本身并不是文学要素;情感上的渲泄也是常见的,但是这种未被赋予人文价值或艺术形式的情感也只能停留于日常化的情感.最后,无论作者写作还是读者阅读,都未抱有参与文学活动的意向.帖子的作者或者是在讲述自身的生活经历,试图做出情绪上的宣泄,寻求认同、理解或安慰、建议;或者诉说见闻的或编造的故事,期待故事的某种特质――可能是新奇、可能是极端、可能是令人艳羡――会引发广泛关注,带来可观的点击率.读者则多半抱有窥探或猎奇的心理,或者想从他人的经历中寻找某种经验.总之,双方对“日常故事帖”的文学品质和人文内涵都没有任何要求.


如果“日常故事帖”――按照非本质主义者可能做出的界定――也可称为文学、小说,那么小说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的事件讲述的分野就成了问题,小说独立于这种日常讲述的规定性也不知从何谈起了,因为说到底,多数“日常故事帖”所做的不过是将一些日常讲述从口头形态转化为文字形态,并置放在了网络这一当代传媒空间里.因此,“日常故事帖”最多只能是具备了人物、情节、背景等叙事要素的“准小说”,并不能称为常规意义上的文学.它是一种游走于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缘,模糊地带着准文学形态,是一种借助于“故事”形式而进行的日常讲述.

二、情节依赖:“日常故事帖”阅读的心理机制

但是,正是因为“日常故事帖”这种模糊的身份,它才值得文学研究的注意.如果它不过是纯粹的社会新闻或日常聊天,那么它完全属于社会生活或日常生活空间,并不会挤占文学的空间,正如我们从来不必担心人们读报纸或谈家常会降低他们的文学素质和审美水平一样.它们有着完全不同的心理机制和功能,处于两个不同的空间里而不相妨碍.但是“日常故事帖”却是一种“准小说”,它有故事,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人们对于虚构的文学世界的渴求;它有情节,因此它的接受心理机制与文学接受的心理机制有相当的共性,能给网民带来文学阅读的某种满足.当大量网民乐此不疲地阅读这些不但不具备文学价值,甚至连趣味性、可读性都不高的“日常故事帖”,甚至不厌其烦地“爬”长达十几页、二十几页的“楼”去追踪作者那事无巨细的“连载”,文学是有理由表示忧虑的.

网民们为什么能读下去?其中的心理机制,与人们接受叙事型文学的心理机制是相通的.这一机制,学界并无命名,本文将其称为“情节依赖”.人在接受叙事型作品时,总会渴望一个相对完整的情节,即是说,在一系列相关事件中,接受者需要找的到开端、发展、、结局.因为在这一系列事件中,写作者与接受者之间建构了一种虚拟的真实,这种虚拟真实虽可不受制于事实层面的真实,却必须符合叙事的完整的内部逻辑,否则就会让接受者感到十分不快.这种对完整情节的渴望会驱使接受者读完整个作品,甚至最好是能快速读完.这样的“依赖”很大程度上可以超越作品本身的质量,接受者即使感到故事冗长、无味、缺少美感也难以放下.“情节依赖”的强烈程度总体上与接受者的文学素质和审美水准成反比,越是文学素质、审美水平较低,越容易被动地受情节牵引而忍受了作品质量的低下;但是也不排除,即使一些文学素质、审美水平较高的接受者也可能无法完全摆脱“情节依赖”.

“日常故事帖”将普通的事件讲述转换成了故事的形式,可能无意识或有意识地运用了这种阅读心理机制.这些帖子的开篇通常便会运用一些能吸引人眼球的引导性的概括,诸如嫁入豪门、离婚、生下私生子、遇见“极品”人物、精神失常等,这些事件或能引起强烈欣羡,或能唤来广泛同情,或能激起巨大愤怒,总之是将网民引到“故事”的语境中,勾起他们的阅读欲.阅读一旦开始,情节依赖更发挥作用了,不管发帖人“更新”到多少层,总会有相当数量的网民跟读下去,且不但回帖参与,而且迫不及待地催促更新.“日常故事帖”就这样成功地俘获了它的接受者. 三、“涣散阅读”及可能的对策

“日常故事帖”是游走于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准小说”,虽有人物有情节,却大部分缺少思想内涵、文化底蕴、审美品位和艺术特质.借用本雅明评价大众艺术的一个术语――心神涣散,可以说,“日常故事帖”的阅读状态也是涣散的,它很少有值得网民凝神思考、体验、欣赏和品味的东西,网民的状态不过是在情节依赖的控制下,几乎被动地接受了那些故事,消磨了时间、耗费了精力,却除了一个日常得不能再日常的故事外,什么也没有收获到,甚至连自己也因为这些质量不高的故事中消耗如此多而感到事后的空虚.这是一种被动受控于情节的“涣散阅读”,是一种与自身的阅读需要、审美需求相悖的“异化阅读”.如果“日常故事帖”成了人们阅读的重要部分,甚至――如在一些青少年网民身上发生的那样――成了被阅读得最多的文本形态,那么随之出现的很可能将是文学鉴赏力和审美水准的下降.

如何应对网民对“日常故事帖”的热衷?对发帖质量进行审定、限制任意发表肯定是不行的,首先网络论坛是一个虚拟社会空间而不是文学空间,是现代人终于获得的一个可以摘掉人格面具、忽略角色限定、摒弃身份制约地自由表达的平台;其次即使很大一部分文学论坛,也是为使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开展示自己的作品的机会而建立的,不应以质量审定来取消网民的这种权利.

但是,网络仍然有它特有的引导网民阅读的方式,那就是精华帖和推荐帖的运用.将一些高质量的“日常故事帖”进行加精和推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网民的目光集中在这些帖子上,这就尽可能地提升了阅读的品位.因此,一个具有一定专业眼光和文学素养的网络管理团队或许是相当有价值的.这可以通过有计划地让一部分有一定文学功底的爱好者参与到网络论坛的活动中并申请管理论坛来建构;也可以通过开辟特定的网络空间供网络管理者凭兴趣参与其中的活动,在其中学习到美学及文学艺术鉴赏知识来建构.不过,这里也有一个难题,其根源仍是“日常故事帖”身份的尴尬:它虽然可能在网民中发挥准文学的功能,却直接地属于虚拟社会空间,它的加精和推荐标准不可能只遵循文学标准,还要――通常是更要――考虑帖子的社会价值,考虑帖子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家庭问题、情感心理问题的深入程度及其普遍性、典型性.如何将两种尺度融合起来,还是个有待探析的问题.好在表达具有超个体性的情感、揭示人性、面向人生,也是文学的一个题中之意,因此这两种尺度也并非一定是不可兼得.

另外,考虑到“日常故事帖”存在和接受的广泛性,对其阅读进行引导性的研究也是必要的.不过,这种研究不能限于学院派相对纯粹的理论建构.它可以采取一种非规范性、非专业化的语体,并可以充分借助各种现代传媒特别是网络,以实现对大众、对网民的影响,或者寻求提升他们鉴别和欣赏的能力,或者尝试帮助他们摆脱对“日常故事帖”的过度兴趣.

总之,“日常故事帖”在当代阅读中所占的分量,以及它既似文学又非文学的身份角色,已经应该引起学界的关注了.能否在尊重公众“发帖倾诉”的权利的同时,找到适当的途径来应对其泛滥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我们还须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