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历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654 浏览:21998

我国民族众多,在中国文学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各个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理解中国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学史,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的认识:

首先,不仅中国的古代文学就包含各民族的创造,而且多民族的作家都为汉语文学的发展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如《诗经》的“国风”采自十五国地域.其中《召南》《周南》采自江汉流域,即后属楚国的南蛮之区;《豳风》《秦风》采自周之故地,即西戎之域.作为民歌,应多为当地民族的作品.至于楚辞,像《九歌》《招魂》等篇什也源自南蛮地区的民歌民俗,与中原地区的诗风大异.经考,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祖籍越族之分支——溪人.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元结是鲜卑人,刘禹锡是匈奴人.元代名家耶律楚材是契丹人,元好问是金国人.明清以降,李卓吾、萨都刺是回族人,蒲松龄是蒙古族人,纳兰性德是满族人,以迄当代著名作家老舍(满族)、李凖(蒙古族)等,他们都或以诗词,或以散文,或以小说,为汉语文学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老舍还被誉为汉语文学的“语言大师”.

其次,各少数民族独自创造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大丰富了中国文学,作为历史瑰宝熠熠生辉.像曾被译为多国文字而闻名世界的三大史诗: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以及许多民族的史诗,都填补了过去汉语文学缺乏长篇史诗的缺憾,并以其诗体叙述英雄征战与其爱情、婚姻的曲折故事,卓具民族风情特色.《格萨尔》更是世界上最长的、迄今仍然活在艺人口头上的史诗.此外,像蒙古族的《蒙古秘史》、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乌古斯传》、藏族的《巴协》和《萨迦格言》,以及纳西族的《祭天古歌》、傣族的贝叶文学、彝族的经籍文学等,均以多彩的文体和独到的睿思,表现了各民族的生活和斗争,为我国文学的画廊绘制了众多人物形象.历史上的维吾尔族诗人艾利希尔·纳瓦依、藏族诗人宗喀巴等诸多少数民族诗人更以其独特的诗歌创作,为我国诗坛增添了光彩!今天,我国各民族都涌现了自己的作家群,以多姿多彩的创作,丰富了当代的中国文学.


再次,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中华各民族还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和吸取,从而也提高了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水平.楚辞虽然发展于南方的民族土壤,但鲁迅说,屈原的《离骚》比之《诗经》,“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言,不遵矩度.等然其影响于后来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无不受到汉语文学的影响.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各族统治者都自觉学习当时先进的汉文化,匈奴刘渊、刘聪国号北汉,刘聪乃至“年十四,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孙吴兵法靡不诵之.工草隶,善属文,著有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蒙古族史诗《格斯尔》就源自藏族史诗《格萨尔》,而后又加入本民族的生活故事和地域风情而创作.近代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的名作《一层楼》《泣红亭》受到曹雪芹的《红楼梦》的影响而发展了本民族的小说创作,当代汉族诗人闻捷的长篇叙事诗《复仇的火焰》借鉴和吸收有哈萨克族民歌见出鲜新的民族风格,等等,这都是人们所熟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