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作品教学方法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529 浏览:10922

【摘 要 】近年来,大学英语教学在不断受到舆论的批评不得不面临改革的前提下,将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的提议也在不断升温.笔者从文学作品的本质出发,阐述了英美文学作品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意义,提出只有使用恰当的文学素材和教学模式,才有利于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提高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复合型人才.

【关 键 词 】大学英语 英美文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31-02

一、引言

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的英语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来看,英语科目设置的目的不仅是提高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还有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作用.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引用是一个提高学生兴趣和语言感知能力的新手段.

文学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其蕴含的社会体验,客观真理,文化价值以及艺术魅力为世界人民所认同.将文学作品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内容,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语言基础,通过对语料不断的重复和模仿来达到学习语言的目的,然而这样的方法过于沉闷,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兴趣.文学作品的介入,给学生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文学作品形式迥异、体裁多样、主题新颖,能使学生在学习应用语言的同时也能提高文学修养.其次,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作者以文字的形式反映了客观现实,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感触.学生通过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能够帮助其加深自我理解,完善人生观和世界观.再者,英美文学作品想象丰富,立意深刻,给学生新奇之感,使之更感兴趣.与传统教材比较,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而贴切的语言词汇,复杂而严谨的句子结构,可以拓展学生的语言能力;与此同时,其所蕴含的丰富的背景材料,也可以让学生掌握特定语言及其用法.

然而这样的教学素材是否能作为外语教学手段是存在争议的,不少专家认为,文学用语不同于日常用语,学生对文学素材的学习对语言实际应用没有直接好处;其次,文学作品里蕴含着很多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文化背景和底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把握向学生展示的尺度;第三,文学语言是复杂独到的,有些作品用语过于晦涩难懂,其不仅使教师备课难度增加,同时复杂的语法结构也使学生如坠云雾.根据2007年《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教学性质和目的的定位,大学英语教育需要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这样的新要求下,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同等重要.杨自检先生也认为,新世纪外语人才的培养目标除了基础能力过硬,还需要“有较好的哲学、逻辑学、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和文学的基本理论修养”(2004).只有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才能提供这样的平台. 因此,怎样恰当地使用英美文学作品作为教学素材,是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问题.笔者大胆的进行如下的探讨.


二、文学材料的选择

前文论证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英美文学材料的可行性和重要性.但是面对每周2-4节课时的大学英语课程,英语专业学生尚且不能完成对英美文学的大量阅读;况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要考虑学生英语水平、师资力量、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想要完全地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是不大可能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D.Krashen提出了颇有争议的语言输入检测说,其认为单纯主张语料输入是不够的,学习者需要“可理解输入”(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而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可以理解的语言材料的难度应该稍微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材料中仅仅包含学习者已经掌握的知识或者语言材料太难,对语言习得者都没有意义.因此,在文学材料的选择上,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尽量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材料.由于学生理解和课程长度的关系,可以尽量选择具有鲜明作家和时代特色的作品,如培根的随笔语言精湛,分析深刻而独到,风格古朴典雅;蒲柏的“英雄双韵体”工整精炼,富有哲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结构巧妙,词汇丰富;华兹华斯的民谣体抒情短诗清新深刻,优美动人;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构思精巧,出人意料.这些作品风格各异,构思奇巧,篇幅短小而又兼具独特性,适合课堂分析和讨论.同时可以将一些长篇小说节选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如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等.

三、教学原则和前提

诚然,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作品和理论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应该具有渊博的文学知识,不仅要熟悉英美文学,而且要了解中国文学,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进行系统全面的对比分析.在文学派别众多,文学史系统复杂,授课对象还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情况下,教师还应该兼具化繁为简的能力,把复杂的情况简单有序的表达,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游刃有余,满足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需求.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该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并且加强教师间互助交流,团结协作,才能较好的驾驭这门课程.定期组织课程讨论或者集体备课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只有这样,才能集思广益,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切磋交流,从而促进教学效果.

避免讲课从背景知识、作家生平、代表作介绍、写作风格、意义及影响这种固定模式着手.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大学英语课程不是专业英语的英美文学史讲解,而应注重文料本身的分析和深入探讨,使学生摆脱僵化的思维定式,深入理解原文,才能够促使他们认识新鲜词汇和表达方法,并且发表自己对作品的独到见解.语言教学课堂不是“教师教,学生听”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无法掌握听、说的要领.教师应该使用各种有效手段,如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带着问题阅读等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培根说:一个人如果从肯定开始,必以疑问告终;如果以疑问开始,则会以肯定告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权威,逐渐使学生摆脱长期依赖于专家观点,不敢发表自己见解的态度. 四、英美文学内容导入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1.任务型教学法

任务型教学模式不是单纯的将任务交给学生去做.根据Willis提出的模式,任务型教学应该包括三个阶段:前任务、任务环以及后任务,此三个阶段分别有不同内容.同时按照从易到难分为六种类型,分别是:列举型任务、整理型任务、比较型任务、解决型任务、分享个人经历型任务以及创新型任务(Willis,1996).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所面对的非专业学生群体,教师应该精心设置三个阶段的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选取有效的任务类型.

实施在具体的教学程序设计上,前任务阶段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作品进行简要了解,如作品主题特色,作品阅读,列举或整理相关信息等.接下来可以要求学生在自己整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或意见,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别阐述观点,进行比较或者设计目标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后任务阶段,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朗诵或者表演作品,鼓励他们写短诗或者读后感,或者发表补充性评论.在课堂讲授中,教师应该认识到,布置任务的目标不是让学生得到一个终极答案,而是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挖掘兴趣,寻求自己需要的知识.

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中,教师的任务是繁重的.这种模式要求教师不再是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而是开放了一种探究式的课堂,教师不光是任务的“提出者”而不是“安排者”,也是任务过程中的“组织者”而不是“领导者”,更是任务的“陈述者”而不是“总结者”.这对教师的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时刻机智应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难题.而且这样的课程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和表现,教师在发挥其引导和组织作用时很难顾及所有学生,所以课程评价最好采取多元的评价体系,即教师自评的同时兼顾学生小组的自评和互评.只有把任务落实到每个学生,才能有利于学生互相监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观摩型教学法

对大学英语教学而言,观摩型教学法多意味着引入电影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吕丽塔认为,电影不但可以“引导学生从趣味性走到探索严肃文学之路”,而且“在保障教学顺利进行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模式,有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2010).虽然其发表的内容主要针对我国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育,但对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同样有借鉴意义.程序化教学的沉闷让学生对于英语课堂教学不断失去兴趣,而多媒体的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能促进教学效果已经得到了论证.正确合理地使用媒体资源,对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美文学作品中,很多的中长篇小说都有被翻拍的记录,甚至被多次翻拍.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涉及作家做出相应安排.在组织学生观看电影的同时,可以列举其他不同版本的同名电影,以供学生研究讨论.由于每个人对于原著的看法不同,因此,每个版本都会有其自己的特色或者改编,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原著,组织学生对此版本进行分析和讨论.而且由于教学时长的限制,组织学生观赏整部电影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不能合理的利用电影素材,课堂上的电影放映很容易就会成为一种娱乐学生的方式.因此播放内容一定要精炼,体现在两点:其一,所选素材必须要与计划中的讲授内容相关,如简奥斯丁的在《傲慢与偏见》中描写的德比郡迷人的风光,教师可以首先播放电影中表现英国田园风光的片段,给予学生视觉上美好的遐想,然后再过度到小说中细致的描写;其二,对所放映内容要根据教学目的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或者记录需要讨论的情景在电影中出现的位置.然后再进行讨论和回放.有必要甚至可以要求学生根据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表现手法,通过论文表达或者集体演绎(如:课堂表演或者学生喜闻乐见的“微电影”)的方法进行再制作.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同时也对其口语能力进行了有关的训练.而学生在观看和制作的过程中也能获得乐趣.

与任务教学一样,教师所处的位置仍然不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需要通过耐心的分析和细致的安排,才能将电影与文学作品有机结合起来,这同样需要耗费非常大的精力.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将“观看”电影与“观摩”电影区分开来,通过适时插入影评或者作品研究,让学生抓住课堂重点,引导学生的兴趣从电影转到阅读上来.

3.其他模式

很多大学会定期组织大学英语竞赛或英语演讲比赛等活动.在此基础上,可以对此进行深化改革,如举办诗歌朗诵、英语话剧、模仿创作等内容.或定期组织学生排演根据名著改编的英文话剧,选出好的剧目在校内进行巡演.或者针对英语名著原文阅读学习,开展与本校英语专业同学开展互帮互助,同学之间建立一对一的帮助模式,英文专业的同学不但能帮助非英语专业的同学解决阅读上的困难,同时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水平,也可以在非英语专业同学的身上学到本专业外的技能.在这样的教育和学习的模式中,学生才能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所在.并且,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花费了精力去探究和思考,不仅能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同样也能培养学生集体协作能力和人文素养.

五、结论

英美文学作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意义重大,同时能够消除我们现今对大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误区.第一,英美文学不是英语专业同学的专利.在现今的世界环境下,各个不同专业的同学都需要提高自身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大学英语教学中增强英美文学意识,能够满足学生的自身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其次,在语言教学中,我们不能单独强调语言技巧的作用,要清醒地认识到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含义,才能冲破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使学生能参与更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而能否好好利用英美文学作品并将其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不仅受到如学生英语水平,教师教学和文学水平以及学校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制约,同时选材和使用方法的合理利用是其中最重要的关键.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师不应该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应该大胆打破陈规,文学作品的取材可以使用经典名著,也可以采用具有独特时代性的作品供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感悟文学,教师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和理解,通过对作品的研究和欣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英语课堂成为开启思维、寓教于乐的人文素质课堂.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