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对文学原著的改编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70 浏览:8237

[摘 要] 姜文导演是当代中国影坛中一位个性非常鲜明的导演,在创作中大胆创新,敢想敢干,个人风格突出明了.迄今为止,他所导演的四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飞》等,均改编自文学作品,并获得了较大的艺术与商业成功.其在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故事好看、好听,独树一帜.本文力求着眼于姜文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对于文学原著的尊重和改编,详细地分析其导演风格和在改编过程中所采取的创作策略.

[关 键 词 ] 姜文;文学作品;改编

姜文是当代中国影坛中最负盛名的导演之一.他并非一位高产导演,但创作风格独树一帜,其迄今为止所执导的四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让飞》等――均获得了较大的艺术与商业上的成功,并获得了电影界的充分肯定.这几部作品均由姜文导演亲自出演主角,并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其中改编文学作品,融入了他的再创作,在影片中深深烙上其个人的鲜明印记,风格另类独特,让人眼前一亮,充分体现出姜文对于文学作品改编的钟情和个人创作手法的娴熟运用.

一、

电影作为第七艺术,在诞生之初,便受到其他六种艺术形式的深刻影响,其中尤以文学艺术为甚.在电影艺术逾百年的成长历程中,始终伴有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姻缘.自法国导演梅里爱拍摄于1902年的故事片《月球旅行记》开始,文学作品改编在电影发展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无论是影片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塑造,抑或是影片情节、节奏的设置和在影视语言、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上,文学作品都为电影的进步提供了最直接有力的支持.可以说,对于文学作品的改编,大大推动了电影迈入艺术殿堂的脚步.

文学就像滋养着电影的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为电影艺术提供着充足的养分,注入使其博大精深.电影则反哺文学艺术,将原本抽象晦涩的文字具化为生动形象的人物语言和动作表演,增强了作品的可观性.然而,文学与电影终究是两种迥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有各的艺术特征和表达方式.因此,“一部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绝不是原始材料的一种机械复本,而是从一套表现世界的成规转化和变换成另一套.”①

文学作品改编电影带有电影导演很强的主观性,与其生活经验、成长背景等密不可分.经过再创作,改编后的电影会带有导演本人鲜明的个人风格,剧本随即也有了生命.这样创作出的电影作品才称得上是一部有价值的艺术作品.

二、

中国电影最早的改编取自戏曲这一传统的艺术样式,如《白水滩》《长坂坡》等早期戏曲片.随着文学作品的不断丰富、发展,电影的创作空间也越来越大.电影不断从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将其搬上大银幕.随着时代的变迁,电影发展也逐渐进入到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姜文正是中国影坛中跑在快车道上的重要一员.

姜文导演的电影无一例外地改编自文学作品.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动物凶猛》,影片《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生存》,影片《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天鹅绒》,影片《让飞》改编自马识途的《夜谭十记盗官记》.在这些影片中,姜文均亲自参与到改编的过程中,编导演合一,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由姜文本人来创作剧本.正是这种创作方式,使得这几部电影都带有其浓重的个人韵味和鲜明的主观意图,观众在欣赏时亦能感受到影片的浑然一体.这便是姜文区别于其他中国电影导演的独特风格所在.在谈到他的作品时,姜文曾说,“我没有按纪录片的路子走,而是按照主观的一种印象走”②,“是我感受到的.我把感受到的要抒发出来”③.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姜文对于自我主观意识的坚守.

彼得沃伦认为:“一个导演一生只拍摄‘一部影片’.”④即强调在导演创作过程中个人风格化的体现.这种风格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导演本人生活阅历的增加会有一些细微变化.姜文的影片中,部分情节、画面荒诞不经,怪诞离奇,充满了奇思妙想和讽刺意味,个人风格浓重.这得益于姜文对于文学作品的选择定位及其独特的关注视角.他锁定的文学原著均不被大众所知,甚至还要借助电影才足以引起人们的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姜文更大的选择空间和可操作性,观众因此不会过于关注影片对于原著小说的忠实度,而是更多地看到了姜文导演大胆而冒险的改编大计.在这个宽松的创作空间中,姜文一改以往电影作品固化的表达方式,从另类独特的观点切入主题,关注个体的人生体验,以小见大,借助怪诞离奇的故事和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的艺术化处理,带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

三、

姜文导演的影片个人风格如此突出,与其特殊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儿时走南闯北、复杂多变的成长经历使得姜文性格中的个人化色彩非常浓重.年少时深厚的艺术熏陶和对电影艺术浓重的喜爱,也慢慢培养了姜文鲜明的创作个性.他在创作过程中非常注重使用主观化的表达方式,抒发内心充沛的情感,在影片中将自我感受淋漓尽致地宣泄外化.他所塑造的每个人物角色都或多或少地带有其个人的性格色彩在其中.


正是由于对于剧本创作和影片拍摄的整体把握,姜文导演从创作的源头起便注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才能够呈现给观众那样恢弘的气势和扣人心弦的震动.通过上文的分析,姜文导演的电影创作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富有个性化的表达.姜文从小所生活的环境极其特殊,姥爷被打成“”的经历对他的影响很大.谈及家庭出身,姜文曾说:“那时生活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我似乎处处不如别人,谁他妈都比我强,有理由欺负我.”⑤由此可见童年记忆在他的人生中所留下的深深烙印.这一点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体现得最为鲜明.该片是姜文的几部影片中最为主观化的一部,句句讲述的都是姜文自己的故事,将一个充满主观化的个人世界展现给观众,通篇洋溢着姜文本人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年少时的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柔和的光晕将整个大院都照得梦幻了,少年心中最纯粹的爱情与友情都增添了纯洁、美好的印象.日出前的黎明,马小军们坐在屋顶,轻声唱着动听的苏联歌曲,那画面宛若一幅最美丽的画,那曲调亦是最悠扬的旋律,青春在这时显得无比动人.而到了影片结尾,黑白影调为整部影片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与年少时阳光灿烂得耀眼的日子形成了鲜明对比,把观众拉回到现实中――成年后的马小军们坐在凯迪拉克上喝着洋酒,可他们的快乐却显得如此地苍白无力.生活的残酷让他们终于褪去那最初的纯真.马小军最终也没能够向米兰表述衷肠,然而青春已逝,生活有时现实又狭隘.整部影片至此勾起了所有观众对青春年代的记忆和向往,同时也是姜文本人对年少时候的缅怀.姜文主观化的叙事方式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他本人激扬的青春与纯洁的爱恋都被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影片里.本片并未在原著基础上作出过多的处理,却将那个年代特有的浪漫与热情尽情地释放出来. 其次,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运用.姜文的影片中充满了理想与生活、梦幻与现实的融合,让观众沉浸在他所创造的氛围里,分不清楚梦境与真实.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的记忆甚至完全都是混乱的.影片以马小军的口吻讲述了他对米兰充满爱意的热忱思念,却在美好的故事里,突然以记忆出现了混乱来打破原本的平静,让观众一时分不清真实和虚幻,突出体现了青春期所特有的懵懂和期望.姜文曾说:“电影对人的吸引的特别重要之处就在于它的无中生有,无中生有出一个似乎存在的,让你感觉比现实世界更真实的世界,这就是一个创造的过程.”⑥他的影片还常常借助碎片化的拼贴叙事和荒诞不经的故事情节来表达情感,以超现实主义的豁达态度来抒发主观化意图.这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运用得尤为突出.该片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时空的重新组合,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展现在银幕上,把那个特殊年代中的特殊事件以怪诞的方式呈现出来.该片所述情境仿佛梦境一般,无头无绪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几个梦的片段仍可以完整地拼接起来,形成一定的逻辑关系.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既是姜文导演风格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主观化叙事的一种体现.

再次,男人阳刚形象的塑造.在影片中,姜文导演非常注重对于男性角色的塑造,他眼中的男人,都是有骨气有性格的“汉子”,一如他本人.他所塑造的男性,性格特点都非常突出,如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唐老师、影片《让飞》中的张麻子等.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例外地都非常“爷们”――吸烟、开、拍砖头,同时也都有着一副忠肝义胆,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爱恨分明.人物形象的来源大抵和姜文在部队大院长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部队这个环境培养了姜文身上的某些特殊素质,那就是男人的美、豁达、幽默感.”⑦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们便生活在一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部队大院里.他们的父亲是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保家卫国,他们自己每天都沉浸在能够早日为国争光的强烈责任感和荣誉感中.因而在和平年代,马小军们充沛的精力只好发泄在打架斗殴和对战争的无端幻想里.在这部影片中,打群架的场景所使用的音乐是节奏感和气势都很强的革命歌曲.激昂的音乐声中,马小军拍了一个孩子一板砖,瞬间鲜血四溢,仿佛也代表着他们内心的满腔热血,亦伴随着少年懵懂与无知.值得一提的是,几部影片中无一例外地出现了一样重要道具――.是男子气概的象征,亦是强硬态度的象征.举起来,意味着无路可退,意味着内心的焦灼,也意味着剑拔弩张的紧张时刻.这种意象已经成为姜文电影中男人形象的符号象征和解决矛盾冲突时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注释:

① [英]克莱帕克:《英国小说和电影》序言,转陈犀禾编学《电影该百年理论问题》,中国电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②④⑦ 李尔葳:《汉子姜文》,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③ 苏牧:《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解读》,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7页.

⑤ 戴锦华:《电影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2页.

⑥ 姜文,等著:《一部电影的诞生》,华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18页.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 姜文,等.一部电影的诞生[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7.

[3] 李尔崴.汉子姜文[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8.

[4] 金晓非.美丽无罪――金晓非影话[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5] 苏牧.太阳少年――《阳光灿烂的日子》解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何顺(1993― ),男,江西九江人,就职于武汉思乐学教育发展有限公司.主要研究方向:影视理论.夏潇(1985― ),女,湖北黄冈人,传播学硕士,黄冈师范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电视艺术.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