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运用初中生物学中的文学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262 浏览:21467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初中生物教学改革的深入,初中生物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审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初中生物学渗透着大量的古代文学艺术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备受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熏陶,体味文学艺术的魅力.本文就生物学文学艺术中对古诗的精辟段落和字句进行精当的分析评点,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一、寄予植物的审美情感

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中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中的一花一草一树,总是牵动着人们的审美情感,人们往往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的心境情感赋予花草树木.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有许多描写植物或借植物抒发情感的名篇佳作.如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写道:“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将莲人格化,赋予莲美好高贵的品格,表现出作者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独步于尘俗之外的美好情操.此外,近现代文学巨匠们也有名篇佳作令人陶醉,赏美无限.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陶铸的《松树》等都借植物抒发个人高洁的情怀给人以无限的美感.可见从古至今,人们对植物的观察多么细微,至情至理,寄予了美好情感,当然还在熏陶现代人们的审美情操.

二、借动物诗以言志的审美情感


在讲八年级上册动物时,讲到蛙,自然想起了“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作者以闹写静,烘托出主人候客时孤寂清冷的心境;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现作者寄望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讲到蚕时,我们自然想到了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蚕的无私奉献精神.这些古人们借动物以言志,使学生在学知识的同时,更受到心灵的洗礼,体会到古代文学的审美情感.

近现代中外作家也留下了许多借动物以言志的名篇.如苏联伟大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中勇于飞翔的大无畏精神,给人们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可见通过对动物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在科学和技术上受到启迪,同时也能领略动物在文学艺术上的奥妙,获益非浅.

三、热爱环境的审美情感

在讲初中生物保护环境时,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认识到由于人口的激增,工业的发展,气温的升高,使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们看不到蓝天白云,呼吸不到清新空气,听不到悦耳的鸟鸣,我们离生态文明好像越来越远,但人们却不知保护,还在破坏.怎么唤起人们的醒悟,来建设生态文明呢?我们利用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作对比,“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这篇山水小品,仅用了几十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各类皆备.可谓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体会文章的优美的意境,“仙都”一样的环境.可现实与之对比,现代人们的生活环境黯然失色.这将激起人们保护、爱护生存环境的意识,所以古文对现代人环境审美情愫影响也是很大的.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不仅体现知识的传授、方法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更渗透中国文学艺术从而对学生的审美情感进行培养,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良好的帮助作用.

〔责任编辑:李继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