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上世纪八十年代:“先锋小”的读者

更新时间:2024-03-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840 浏览:13414

摘 要 :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先锋小说一直是批评界关注的热点,而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有所冷却.文章主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对先锋的出场与退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既对当时读者的接受情况作了史学意义上的梳理,同时也阐发了出现此种局面的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读者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那段跌宕起伏的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

关 键 词 :先锋小说;读者;接受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10—0067—05

近年以来,“先锋小说”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独特地位是无法漠视的,其中有许多问题依然非常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先锋小说”是有所特指的,一般指马原以后出现的那些具有明确创新意识,并初步形成自己叙事风格的一批青年作家的小说.整体看来,是指在1985—1989年间.由一个比较稳定的作家群体所创作、对小说“形式”探索极端重视与追求的小说作品,这些作家主要包括马原、洪峰、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就是指这一阶段这一作家群体的小说创作.多年以来,有关先锋小说研究的成果可谓丰富.


众所周知的是先锋小说缺少读者,但先锋小说与读者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或者说缺少读者的先锋小说何以在上世纪80年代形成一股汹涌澎湃的创作潮流,尽管对此已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但其中多是从作家求新求变的创作动机、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西方文学的影响等方面谈,而作为文学作品接受对象的读者常常成了各种理论话语的“缺场”者.其实,从读者的角度对先锋小说进行一番考察非常有意思,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生态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

一、“先锋”登场与读者溃逃

先锋小说作为一个概念被言说除了与这些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共同特点有关外.与文学期刊的运作和推波助澜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时有着重要影响的权威文学刊物几乎都参与到先锋文学大潮之中,如《上海文学》、《收获》、《北京文学》等.连当时最具主流性、起方向标作用的《人民文学》也加入其中.重要文学刊物的几次集中地、大规模地推出的一大批先锋小说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有意思的是,一方面,先锋小说大批量地刊载在许多重要文学刊物上;另一方面,许多文学刊物的发行量在骤减,很多读者对先锋小说发出“读不懂”的呼声.因巨大的阅读障碍纷纷溃逃.李洁非先生一直是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进程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他对先锋小说在读者中的接受情况曾说过这段话:那时“在文坛与读者之间出现了普遍的对峙——当然是无言的,因为后者没有能力也没有多少机会像支持‘现代派’的批评家那样滔滔发表自己的宏论,实际上,他们是用行动来表示自己同文坛的分歧的.”“他们的行动的结果就是《收获》等许多文学刊物的发行量锐减.这些反拨传统小说创作规范的先锋小说在给普通读者带来巨大的阅读障碍的同时,吸引了大批文学批评家的眼球,对其评论在逐渐升温,从而使得对先锋小说的接受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

这样,从总体看来,先锋小说的登场,使得整个读者群呈现出一种分裂状态.有些人极力为其鼓吹和呐喊,有些读者愤然抽身离去.其中的角力我们可以强烈的感觉到,却又似乎是无声的较量.其中的力量对比是鲜明的,应该说在第一个回合里那些鼓吹者是胜利者,先锋小说对于当时主流文学刊物的占领便可以看出这一点.而接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那些鼓吹者显然表现出底气的不足.而先锋作家们对于自己的创作力对于自己的创作方向似乎也越来越不自信,他们后期创作实践中的纷纷回撤就是明证.但不管怎么说.先锋作家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来说,他们对于读者群体造成的这种冲击性的场面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历史中应该说极其少见.

二、“期待视野”与读者群的形成

“期待视野”(或者译作“期望视野”、“期待视域”等)是姚斯融合前人的有关论点提出的概念.它在哲学解释学中被用来描述理解的形成过程,喻指理解的起点,形成理解的前提条件,往往也被伽达默尔等称为“前理解”、理解的“前结构”、“前见”.姚斯在此基础上借用了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和社会学家卡尔·麦恩海姆的“期待视野”的概念,把其运用在文学上,并进一步丰富了其内涵.它主要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现为一种潜在的审美期待.”我国学者朱立元在其《接受美学导论》一书中对姚斯的观点做了进一步的丰富,觉得他对期待视野内涵的界定依然是过于狭窄的,认为它应是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一般文化视野、艺术文化素养和文学能力四层次、四要素的有机综合,以经验形式形成每个读者现实地进行审美阅读的前结构和心理图式,即审美经验的期待视界.这种观点注意到读者作为各种社会关系中的存在这一特征,并没有把读者作为一个孤立的个体,显然更具有合理性.这为我们对读者群体进行划分提供了一种可能,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地域、年龄、性别等方面划分读者群.尽管任何一种划分都只是相对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总体上把握读者的情况.

就文学的读者来说.我们根据其期待视野的不同层次,大致可以把他们分为高、中、低三档.处于高层的读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文学艺术修养,甚至是文学领域的专家,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文学阅读经验和更深远的文学眼光,只是这部分读者的数量相对较少.处于低层的读者的文化素养尤其是文学专业方面的素养相对来说较低,阅读面也较窄,他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往往更多的是从感性角度出发,这类读者习惯于被动接受,在阅读中缺乏主动性和自主精神.这些读者多为我国传统文学作品尤其是其中的通俗文学培养起来的,他们占读者中大多数.中间层的读者群人数也居中,呈两极分化趋向,或向高层次靠拢,或向低层次贴近,处于一个动态系统之中.由于先锋小说的创作对传统的小说技法的颠覆,给中国传统文学培养出来的读者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在这种强大的冲击下读者群的重组和分化是必然的.在此基础之上,针对先锋小说读者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对其进行群体考察,把中、低层次的读者归为普通读者一类,作为读者中的精英的批评家显然应该属于高层次的读者.此外,在先锋小说的读者中,有一类尽管也算精英读者,但有必要单独提出来,那就是先锋小说的编辑.因为其具有独特之处,他们往往既是先锋小说的第一读者,且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着先锋小说的命运.通过对先锋小说的接受主体的具体考察,我们能够较全面地看到先锋小说的接受状况,从而更能接近作为历史本真的那批先锋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