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文体辩

更新时间:2023-1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834 浏览:80891

一、引言

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再现,是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一个新时代,是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和枢纽[1].

这一概念出自于19世纪作家朱尔米什莱、约翰西蒙兹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共七册1875-1886),特别是布克哈特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1860)至今仍产生着巨大影响,它使西方摆脱了中世纪封建制度和教会神权统治的束缚而逐渐得到了生产力的解放和精神的解放,是对灿烂辉煌的古罗马、古西腊文明的复兴同时又是对黑暗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化的反驳,因此它在本质上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文

化运动.同时,在文艺领域里,也是一场关于新文体的大辩论.

二、新文体辩论的实质

文体是文学文本存在的方式,是时代文化的表征和载体,而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新文体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现,是文学艺术家们对古文化运动的倡导,表面上是在复古,实质上是要革新文章的内容、语言、文体等.所以说文艺复兴并非复古,而是革新的、进步的文学运动.文艺复兴是古典文化遭受教会长期压抑后的复兴,实际上是当时先进知识分子吸收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营养,向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宣战,创造阶级的新文化.产生出不同文体的文艺作品,绽放出耀眼的光芒.但无论如何,它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时代文化精神的变迁,是文体变异、革新的深层底蕴,并不是古典文化的复兴.

三、新文体出现产生的“古今之争”

文艺复兴时期,随着社会生活的深刻转型,文学艺术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文学的人文主义主题和描写对象人的世俗生活等内容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文学语言、体裁、技法等形式方面.其中,发生在叙事诗及戏剧体裁上的革新最引人瞩目.文学创作特别是文学体裁出现的这些新变化,引起了一些固守传统的人的批评,也激发起一些理论家对它们的热情辩护,从而在当时的文学批评活动中,形成了西方文学理论史上最早一次的“古今之争”.

在17世纪,法国围绕当时的新古典主义,展开了一场著名的“古今之争”,古派以布瓦洛为领袖,今派以贝洛勒和圣艾弗蒙为代表.出现于文艺复兴后期16世纪的“古今之争”,成为后来的“古今之争”的一次预演.在这次“古今之争”中,保守派的代表是明屠尔诺,革新派的代表是钦提奥.他们的争论主要围绕着文学创作是应该固守古典时定的创作律条,还是应根据时代生活的变迁及文学创作与欣赏趣味的变化在内容及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争论的焦点则是围绕着新文体的出现而展开的.

钦提奥在为这种新诗体进行辩护的过程中,揭示了关于“诗艺”即诗的形式和诗学原理的这样一个道理.即所有“诗艺”均来自诗人们的创作实践,是对诗歌创作经验的总结,而不是诗歌来源于现成的诗的形式或既有的“诗艺”.既然诗艺源自诗人的诗歌创作,它当然必须随诗歌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发展.这样一个显然并不算深奥的道理,却被当时那些固守古典传统诗学规范的保守派完全弄颠倒了.钦提奥可以说把颠倒了的道理重新颠倒了过来.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曾规定史诗的动作情节必须整一.对此,钦提奥也根据新的文学实践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认为,亚里士多德对于动作整一“所规定的一些界限并不适用于写许多英雄事迹的作品”,即新型的传奇体叙事诗.她说:“在我看来,如果一个诗人要用传奇体写古时材料,它最好不限于一个人物的单一动作,毋宁使用一个人物的许多动作.”钦提奥不仅主张传奇体叙事诗应摒弃“单一动作”情节这一教条,而且指出了“情节的头绪多”在审美的效果上所具有的优势,因而具有无可辨驳的力量.

四、关于新文体的辩论

1.文艺复兴时期新文体作品的思想

文艺复兴期的新文体作品,集中体了人文主义思想:主个性解放,反对中世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提倡科文化,反对蒙昧主意,摆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肯定人权,反对神权,摈弃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拥护集权,反对封建割据,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思想.

2.有关戏剧领域新体裁“悲喜混杂剧”的辩论

意大利剧作家瓜里尼创作了一部剧作《牧羊人斐多》.该剧是一部既非纯粹悲剧亦非纯粹喜剧的“悲喜混杂剧”,它突破了悲剧只能写上层人物、喜剧只能写普通下层人物的这一古典戏剧规范,让这两种类型人物同时出现在一个舞台上,并糅合悲剧与喜剧两种不同类型戏剧的表现手法及其引起的不同快感,创造了一种新型戏剧体裁.它既能调和观众的悲与喜两种审美感受,又能满足他们的不同精神需求和审美兴趣,避免了以往悲剧与喜剧严格机械的人为区分所产生的审美上的单调,是艺术体裁上的重大创新与发展.然而这种新的戏剧体裁却遭到保守的批评家们的反对.为此,瓜里尼写下了《悲喜混杂剧体诗的纲领》,为自己在戏剧体裁上的创新进行辩护.瓜里尼认为,“悲喜混杂剧”结合了悲剧与喜剧各自的优长却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缺陷,从而是最好的戏剧体裁:它是悲剧的和喜剧的两种快感糅合在一起,不至于使听众落入过分的悲剧的忧伤和过分的喜剧的放肆.这就产生一种形式和结构都顶好的诗,比起单纯的悲剧或喜剧都较优越.他对悲喜混杂剧的辩护十分雄辩有力.对新剧体的优越性充满自信.不过,他由于对新剧体的热爱和自信便将之推崇为最好的戏剧,甚至认为其他体裁的戏剧都不必上演,不免有矫枉过正之敝.而瓜里尼对新剧体的辩护,也得到了西班牙戏剧家维加的呼应.维加一生留下四百多部剧本,大多为喜剧.她于1609年写出一部理论著作《当代编剧的新艺术》,阐发不同于传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的艺术原理,主张悲剧和喜剧混合.这一新剧体的诞生以及剧作家、理论家们对它的辩护,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传播.到了莎士比亚那里,已经形成为一种十分成熟戏剧样式;对18世纪启蒙主义倡导的“严肃剧”、“市民剧”以及后来的所谓“正剧”的产生有显著的影响.

3.关于诗歌的辩论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对文艺理论的探讨十分活跃.他们首先面临的任务是为诗歌辩护,因为当时天主教会认为诗歌不能表现真理而且伤风败俗.在早期,彼特拉克和卜伽丘都认为诗歌能用寓意表达真理,起到教育作用.而菲利普锡德尼是文艺复兴晚期英国著名诗人和批评家,是当时公认的“新学花朵”.当时,英国一位清教徒作家斯蒂芬高森写了本名为《骗人学校》的小册子,以讽刺的口吻大肆攻击诗人、演员、剧作家欺骗公众,败坏道德.面对这种对诗歌的恶毒攻击和对作为诗人的锡德尼的恶意挑战,激起了锡德尼为诗歌进行辩护的.于是,他写出了《为诗辩护》的长文,驳斥对诗歌的攻击.《为诗辩护》的文学理论内容相当丰富,其基调是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创造性“模仿说”及贺拉斯的“寓教于乐”说.如他所说:“诗”是个模仿的艺术,正如亚里士多德用mimesis(模仿)一词所称它的,这就是说,它是一种再现,一种仿造,或者一种用形象的表现;模仿伟大的原型的来唤醒人们已经倦怠沉闷的心灵,把他们从僵化的思维方式中解脱出来,使他们的交流轻松自如.亚里士多德特别对诗的想象、虚构的特征及诗的创造性想象的巨大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作出了新的理论贡献.拉伯雷和蒙田的创作体现了的意识,由龙沙(1524―1585)等七人组成的七星诗社,则表现出某些贵族倾向[6]

他们的诗歌是法国文艺复兴最早的创作.

4、有关狂欢式文学之论

本来意义上的狂欢节,狂欢式的其他庆典,如斗牛、名士的滑稽戏以及其他形式的民间狂欢文学等.至今仍在对文学产生某些直接的影响.

在中世纪,欧洲各国人民的语言,也出现了狂欢化:语言中整个一个层次,即所谓亲昵的广场语言,渗透了狂欢体的世界感受;形成了整整一大套狂欢式的自由不拘的手势.在人民的亲昵语言中,特别是谩骂和讥笑的语言中,直到我们今天还充满狂欢式的遗迹;就连现代的辱骂讥讽的手势里,也满是狂欢式的种种象征意味.文艺复兴时期,这股潮流席卷了正宗文学的几乎一切体裁,并给它们带来了重要的变化.整个文学都实现了十分深刻而又几乎无所不包的狂欢化.所有这一切深深渗透到几乎所有文学体裁中.文艺复兴是狂欢生活的顶峰,之后便开始走下坡路.使我们感兴趣的,实际上只是一个狂欢化的问题,也就是狂欢式对文学(而且恰是对它的体裁方面)产生决定性影响的问题.狂欢式的这些范畴,首先是人们和世界变得随便而亲昵这一点,在几千年里一直渗入到文学中去,特别是渗入到小说发展中的对话一派里去.亲昵化促进了史诗中和悲剧中距离的缩短,促使整个描绘内容转入亲昵的氛围中.这种亲昵化,对于组织整个情节和情节中的种种场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决定了作者对主人公的态度应有特殊的亲昵感;引进了低身俯就的逻辑,降格以求的逻辑;最后,还对文学的语言风格本身,给予了强大的改换面貌的影响.所有这一切,都十分鲜明地表现在梅尼普体中.狂欢节的演出,讽刺性摹拟型的同貌相似者,在狂欢化文学中是相当常见的现象.可是在文艺复兴时代的讽刺摹拟体中(鹿特丹、拉伯雷等人作品),狂欢节的火焰仍在燃烧,因为讽刺摹拟体具有两重的性质,还感觉到自己同死亡――亦即更新――的联系.正因如此,才可能在讽刺摹拟体的怀抱里,诞生一部最伟大、同时又最具狂欢性的小说――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这样评价这部小说:“全世界没有比这更深刻、更有力的作品了”.这是目前人类思想产生的最新最伟大的文字,这是人所能表现出的最悲苦的讥讽.

五、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理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那些卓有成就的作家们从自己的切身创作经验出发,对文学创作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发表了许多真知灼见,丰富了当时的文学理论,其代表作家有文艺复兴早期的薄伽丘和后期的赛万提斯、莎士比亚等.他们都是文艺复兴时期文学领域诞生的“巨人”[7].

1.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杰出的人文主义作家.其文学作品主要有:《十日谈》、《菲娅美达的哀歌》、《菲洛柯洛》、《亚美托的女神们》、《菲洛特拉托》和《菲埃索拉的女神》等多种体裁的作品.其中,书信体小说《菲娅美达的哀歌》(1344)是仅次于代表作《十日谈》的著名作品.

2.塞万提斯

塞万提斯(1547―1616)出生于破落贵族家庭,著有《奴曼西亚》和《伽拉苔亚》.1605年创作了《堂吉诃德》第一卷.1613至1615年,又相继完成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和长诗《帕尔纳索斯游记》、戏剧集《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1615年出版了《堂吉诃德》第二卷.1616年,完成了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贝雪莱斯和西吉斯蒙达历险记》.其代表作是《堂吉诃德》,这也是西班牙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叙事作品.

3.莎士比亚

(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 英国著名戏剧家、诗人和作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共写有37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两首长诗和其他诗歌.早期有历史剧《理查三世》(1592)、《亨利四世》(1597-1598)等9部和喜剧《仲夏夜之梦》(1596)、《威尼斯商人》(1597)等10部.并写有《罗密欧与朱丽叶》(1595)等悲剧3部.17世纪初,被称为悲剧时期.写有《哈姆雷特》(1601)、《奥赛罗》(1604)等著名悲剧.1608年以后为传奇剧时期.《暴风雨》(1611)代表这一时期的风格,被称为“诗的遗嘱”.此外还有《辛白林》等3部传奇剧和历史剧《亨利八世》.

六、结束语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及文本文体,是在尊崇古典与探索创新两种历史张力中发展而来的.在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创作领域中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体现出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的指导思想,反对封建观念、摆脱中世纪宗教教义和封建思想的桎梏,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为近现代文学体裁的完善奠定了基础.但是,如果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理论只是一味地复古,喋喋不休地重复着古代希腊罗马遗留下来的诗学规范与教条而全无生气和活力的话,那并不符合历史的实际.正因为上述两种历史色调的并存与彼消此消长,才使得文艺复兴时期成为古典时期向近代过渡的一个不可逾越的环节.它的古典主义与现代性因素,也必然会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此后西方文学理论的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