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超越国界,阅读无须规制

更新时间:2024-01-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531 浏览:118180

在互联网时代,作家与读者的互动早就成为现实.但文本从作家到出版社,经过翻译,再次出版,以另一种语言出现在另一个国家的读者面前时,这些读者的反应如何或许依然让人好奇.翻译之后的文本,在异域的读者那里,会经历什么样的阅读、解读,或者误读?阅读如果没有高下之分,读后之感想又如何排出座次?

自2006年以来,韩国政府为顺应文学全球化潮流,推动韩国文学走向世界而设立的副部级单位――韩国文学翻译院(Korea Literature Translation Institute,简称KLTI)便开始在中国举办韩国文学作品读后感征文大赛.作为第6届该项征文大赛,2011年韩国文学读后感征文大赛一改往年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主办,驻华韩国使馆文化院承办的惯例,改由韩国文学翻译院与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主办方式的改变,让今年的读后感征文大赛变得不同于往常.相比历届比赛的波澜不惊,本次读后感大赛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热情响应,参与面之广,参与者之多,参赛作品之多样,作品质量之高,都创下了历年之最.

2011年6月下旬,韩国文学翻译院正式委托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主办2011年韩国文学读后感征文大赛,并选定韩国著名作家孔枝泳的长篇小说《凤顺姐姐》为指定阅读作品.作品的准确选定和主办方的精心筹划,是读后感大赛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据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主任尹海燕教授介绍,本次征文大赛指定阅读的作品《凤顺姐姐》曾在韩国创造了160万册的惊人销量,作家孔枝泳女士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走在韩国文学的前沿,是韩国读者最喜欢的小说家之一.《凤顺姐姐》贴近人性、贴近社会,贴近当下中韩两国人民的心态,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丰富的社会内涵.作为读后感大赛指定的阅读作品,这部作品有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可以面向不同的读者,让不同的受众产生不同的感悟,留下了充分的共鸣空间.

8月份,主办方将征文通知发到各高校后,共有18所高校二百七十多名读者报名参加.9月初,主办方把作品一一寄给每位读者.一个月之后,211份体裁多样、风格各异的读后感征文稿呈到了审查委员面前.

本次读后感大赛采取初审、复审、终审制.初审委员由南京大学韩语系讲师徐黎明博士、吴玉梅博士,南京师范大学韩语系讲师尹盛龙担任,共有41篇文章入围复审.韩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朝鲜语系尹海燕教授和崔昌副教授担任了复审委员,从入围作品中评出18篇佳作.终审采取了匿名评审制度,由主办方隐去参赛文章作者、单位,统一编号后送呈三位终审委员打分.

本届韩国文学作品读后感征文大赛终审委员的构成,既重视评审委员的知名度和权威性,又考虑到写作、翻译、出版这几个文学生产的要素,还兼顾评审委员与韩国文学的关联.经过周密考虑,终审委员邀请了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著名翻译家、南京大学法语系教授许钧,著名小说家、江苏省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黄蓓佳,外国文学期刊《译林》编辑部副编审许冬平担任,许钧教授任评委会主席.

本次的参赛作品充分体现出当下外国文学阅读的复杂多样.有些文章简洁明了,对作品的喜爱溢于言表;有些文章温婉深切,充满对世界的人文关怀.参赛的作品有感悟体、论文体、日记体和书信体等等,切入的角度也各具特色.

评委一致认为,阅读是开放性的,读书并无一定之规.为了在大量青春洋溢、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作品中选出精品,评委们就评选原则达成一致意见,那就是,文章与作品要有关联度;要有感而发,修辞立诚;要有独特、深入、恰当的切入角度;要开拓出多重作品理解的可能性,拓宽阅读空间.

10月26日的终审过程中,评委们对每篇文章的特色各自做出了自己的点评,赞赏之余,对文章高下的评价惊人地一致,几乎没有争论地顺利评出本次活动的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1月10日,韩国文学作品读后感颁奖仪式在南京大学举行,12位读者获得了由韩国文学翻译院、南京大学韩国学研究中心共同颁发的奖状和奖品.

评委会主席许钧教授对部分获奖作品进行了点评.他认为,北京语言大学罗亦青的《此岸与彼岸》不仅仅停留在感悟作品的层面,还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具有普遍的哲学意义.南京师范大学许薇的《命里总有风霜雪雨的日子》,用优美的文字,阐述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华中师范大学熊潇的《卑微到尘埃里,依旧花开》,将人生感怀与作品阅读紧密结合,使这篇读后感具有了典范意义.南京大学赵颖秋的《成长的天秤》,立论清晰、逻辑严谨、文字流畅.《此岸与彼岸》、《命里总有风霜雪雨的日子》、《卑微到尘埃里,依旧花开》,这三篇文章结合在一起,便构成了《凤顺姐姐》哲学维度、生命维度和人物维度上的解读.我们仿佛看到卑微而依旧灿烂的凤顺姐姐,经历了诸多风霜和雨雪,渡过了生命的河流,到达作为理想象征的彼岸.而这条河流,或许也是中韩文字、文学和文化交融的河流.三篇文章的组合或许是一种巧合,但我们更愿意把它看做是文学穿越国界、直抵心灵的力量,看做中韩文学交流与互动之下的一种美妙机缘.


文学没有国界,阅读无须规制.这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韩国文学在中国必将有更多的翻译与更广的传播,韩国文学读后感大赛必将得到更多读者的热烈回应.因为,只要忠实于文学,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作家与读者也可以进行心灵的沟通;除去规制,跨越语言的阅读更能为文本开拓无限丰富的空间.

(徐黎明: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朝鲜语系,邮编:21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