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质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07 浏览:16687

【摘 要 】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有明确的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文学素养素质教育

国家教育部门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语文新课标对文学作品的教学要求有明确的规定: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语文教育包含文章教育和文学教育.其中文学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可是,近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学教育受到严重的冲击,已影响到语文素质教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失落,不只是语文能力的下降,还涉及到人的整个素质的异化问题.本文试图就在初中学生中加强文学教育的问题作一探讨. 针对中学生的实际,有重点的培养文学鉴赏能力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文学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入手.

一、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

教材中有很多文学类作品,散文、小说、诗歌,甚至戏剧.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文本资源,以教带练,逐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喜爱.而教材中经典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更好的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

教材中编入了一些鲁迅的作品.有人说学生是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的作品学起来有难度,但这些作品却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很好的跳板.《孔乙己》《故乡》《社戏》等小说人物,非常切合小说作品中关于典型人物的理论.闰土的老实木讷,生存的压力、等级观念的约束,把他由一个活泼开朗的少年变成了“木偶人”;孔乙己的穿着长衫的迂腐形象和可有可无的悲剧命运,引起学生关于教育问题的思索.这些蕴含丰富的人物形象显示了文学的巨大魅力.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创作技巧,并理解这些典型人物形象蕴含的意义,这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材中还有很多名家散文,朱自清的散文尤其有韵味.以朱自清的散文为范例,对学生进行散文素养的培养,一定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初一教材《春》《背影》.第一篇引导学生把握抒情散文的写景特色,第二篇把握记叙性散文的写实笔法.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淡淡的叙述中却蕴含深挚的感情的写作特色.朱自清的独具风格的语言特色,对于提高学生语言的感悟力和品鉴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精读此类散文自然会受到熏染.当然语文教材中的古典文学的因素,我们更不能忽视.那些古典诗文是经过长期的积淀留传下来的文化瑰宝.引导多读多品味多记忆,久而久之,自会在内心形成一定的文化基因.

二、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任何认知活动的先导,也是认知活动得以持续的内驱力.中学的语文课文有许多的文学名著,充分利用好这些课文激发学生文学鉴赏的兴趣.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本文是老舍的名著《骆驼祥子》中节选出来的,把本文作为一篇培养文学能力的课文是非常合适的.祥子是小说的主要人物,通过介绍祥子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祥子”是现代文学长廊中的一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学形象,教学本课时,先收集与祥子有关的材料,特别是作为一个人力车夫,在北京城里拉车,靠个人奋斗挣得一辆属于个人的车是他的理想.因此,拉车成了他唯一的生活.教学时,我整理了以下的阅读材料作为补充: “1、《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写于1936年,反映二十年代北平洋车夫祥子的悲剧命运.小说以祥子写车三起三落的故事为主线,写了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原是农民,到北京城拉车,想通过自己的劳动,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拥有一辆自己的车.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用血汗换来一辆车.但是,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孙侦探又诈走了为写车攒的钱.用虎妞的钱写了一辆车,后因妻子虎妞的丧事又把车卖掉.三起三落使祥子遭到了人格、精神、肉体的打击,酿成了他的悲剧命运. 2、祥子不怕吃苦,没有一般车夫的恶习.天生一付拉车的好身材,他的身量与肌肉都发展到年岁前边去;二十来岁,他已经很高很大,他有“铁扇似的胸,直硬的背”有“那对‘出号’的大脚,他无疑的可以成为最出色的车夫.” 他没有什么模样,是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脸上永远红扑扑的特别亮的是颧骨与右耳之间一块不小的疤——小时候在树下睡觉,被驴啃了一口. 他确乎有点像一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他天生下来不愿意多说话.只要他的主意打定,他便随着心中所开开的那条路儿走;检测若走不通的话,他能一两天不出一声,咬着牙,好似咬着自己的心.” 材料重点在于补充介绍祥子的生活与性格,特别是“祥子”的那股倔劲,是对学生学习本文过程中理解在烈日和暴雨下拉车的关键.学生接触课文后,始终在思考祥子是否有必要这样做?祥子和虎妞是怎样一回事?学生还提出祥子现在是“车老板”是否有必要去拉车?学生的兴趣一下就来了,大家在学习过程中,思考的问题也多起来,对写烈日和暴雨用环境衬托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如祥子一样的文学形象不是用简单的模式去分析.这样,比单纯的说教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懂得对文学人物可以去分析的内容还很多.也就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氛围、整体感知.

文学作品的教学要在一种文学的氛围中进行,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认识.文学作品是以情动人的东西,它通过打动读者的感情,使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文学以语言为工具,语文教学中要把握好于语言与文学的区别和联系.作为文学素养培养而言,作品的整体认知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所谓的“基础训练”比较多,在问题的设置上是有关文学思考的少,导致每一篇文章教学的模式一个样,学生没有整体的认知能力,语文水平下降,素质不高.整体认知包括:文章结构的整体把握、人物形象分析的整体把握. 鲁迅的小说教学我尝试这种整体认知的培养,《故乡》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对这部作品从宏观上把握整体内容.作品谈到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作品更是讲人生哲理.文章中有关“人生”“希望”的话题对理解小说有重要作用.教学时引导学生:“我”千里迢迢赶回故乡,是因为什么?小说建立这样一个结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也可以这样理解:离去——归来——离去.小说讲述了“我”和“闰土”的故事,“我”风尘仆仆回来是为什么?回来后还是选择离去,这又是为什么?因为这样的故乡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只有走新的路.其实质是反映“我”在绝望中又产生新的希望,说明人生最宝贵的就是要不断进行追求.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整体感知作品的内容,对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就有了根基.作品的整体认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单纯的对作品进行肢解,只有损害作品本身,于语文教学、语文素质的提高无益. 整体感知对语文教学至关重要.它是一种培养理解力、思维力的提高所必需的东西.文学氛围的营造要求教师要基于教材,不局限于教材.不盲目拔高,不降低要求.当然,由于中学生的基础不同,对这种文学能力的培养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取代基本语言能力的训练.教学中文学氛围、情景的营造不能少.


总之,语文课的文学性特征,决定了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是语文课一项艰巨的任务.笔者认为,任何一位语文教师都必须重视这一点.当然,如何才能切实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取决于语文教师自身的文学素养.古语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不断充实,不断提高,才能做一个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