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特曼和他的诗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828 浏览:156580

摘 要 :美国诗人惠特曼以其大胆的写作风格、广泛的题材范围和独特的自由体诗歌,在世界文坛占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简介了惠特曼的创作思路和主要作品,并简单梳理了从五四运动至今的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列举了他们在创作方法和态度上所受的惠特曼的重大影响,从而表现了惠特曼对中国诗歌的巨大影响力.

关 键 词 :惠特曼;中国;文学;新诗

沃尔特惠特曼(1819-1892)是杰出的美国诗人.从作品主题和文学技巧而言,他堪称美国诗歌的先驱者.他的《草叶集》先后经历九次改版,包含了他所有的400多首诗歌作品,被视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惠特曼的写作风格大胆.就主题而言,他“赞美新兴的美国和其扩张,赞美美国的个人主义和美国特色”;他“就写作技巧而言,增加了这个新兴国家的文学独立性,摆脱了抑扬格的五音步诗行传统,在形式上展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惠特曼的生活经历丰富.曾当过学徒,印刷工,学校老师,新闻记者等因此,他充分了解这个年轻国家的人们.特别是劳动人民.他在诗歌中努力歌颂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尽力描绘了一幅摆脱欧洲传统的美国人民的画卷.所以.他迫切需要新的诗歌写作形式,并开始进行试验.虽然他不是自由体的大师,却极大地发展了这种诗歌体裁.他的诗行长短不一,不求韵脚,运用了重复、排比、头韵等技巧,加强了作品的力量与音乐感.他采用这种创新的写作手法,来表达他奔放的情感和民族主义感情,撼动了传统格律诗的垄断地位.他的成功,为自由体在二十世纪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

惠特曼诗歌主题范围甚广:对自由的热爱,爱情,死亡,民族主义,国际主义与永生.“自己之歌”是他的主要作品之一.“通过无定型的结构和傲慢的语气,诗歌例证了它所包含的主要原则:热爱自由”.这首诗共52个诗节,1346行,其开篇极为有名:

“我赞美自己.歌唱我自己,

所承担我的一切你也得承担起来.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都同样属于你.”

在此,惠特曼简单地给诗人下了定义.

“教条和学派先不去管,

暂且退回来,满足于它们的现状,可是决不能忘,

我一味怀抱自然.我允许无所顾忌地述说自然,

以原始的活力.谁也不能阻拦.”

从诗歌可以看出,他试图在人与自然间获得统一,这也展示了他的泛神论思想.诗歌中的“我”,有两层甚至更多含义:它指诗人――也就是讲话者本身;具有象征意义的“我”,则指代这片新大陆的拓荒者.如铁匠、木匠、屠夫、店员、建筑工人等,这些人都被称为“惠特曼式人物”,也指代宇宙中的万物和宇宙本身.在“自己之歌”中,惠特曼热情歌颂了乐观主义、自力更生和普通人的活力,诗歌语气就像诗中人物一样勇敢无畏,不受约束.

“大路之歌”则开创了美国文学将人生描绘为旅程的历史.他于1859年所做的“从那永远摇荡着的摇篮里”,表达了失去亲爱朋友后的内心伤悲.作为惠特曼唯一的真正意义上的爱情诗,本诗语调忧伤,触及了“死亡”这一严肃主题.“当紫丁香最近在前院开放”表达了作者对林肯之死的哀伤.在惠特曼心中,林肯是美国的希望.“向印度航行”庆祝了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太平洋铁路的完工,表达了其对美国未来的关注.惠特曼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创新,实现了他歌颂人民.歌颂自然,歌颂时代的使命,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中国的新诗颇受惠特曼影响.用白话文写就的中国新诗,摆脱了传统诗歌的束缚,始于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折点.五四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如胡适、郭沫若、田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惠特曼的影响.胡适(1891-1962)是中国新诗的先驱和倡导者.他于1910至1917年在美学习期间,惠特曼倡导的自由体在美国非常风行,于是大量阅读并翻译了惠特曼的诗歌作品.胡适认为,文学体裁的解放,是1919年文化解放的先驱,并将文化解放概括为“语言和体裁的解放”.他认为,文学作品主题的革命.应与文学体裁的革命并行.这一说法与惠特曼发展自由体的目的不谋而合.1920年,胡适发表了《尝试集》,其中14首诗歌运用自由体完成.

郭沫若(1892-1978)是中国新诗的奠基者之一.五四运动期间,因惠特曼“歌颂劳动人民”,“呼吁资产阶级和自由”,“采用鼓舞人心的自由体”,郭转而追随这位美国诗人.惠特曼对传统的反叛,正是五四运动所孜孜以求的.在郭沫若看来,惠特曼与华盛顿和林肯一样,是美国历史上伟大的人物.大胆而自由的惠特曼式的写作风格为郭沫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动力,《草叶集》被郭视为“个人和民族压抑”的发泄.郭沫若借用了惠特曼的诗歌体裁和形式,于1921年出版了诗集《女神》.这是中国新诗史上的第一部诗集.也是一个里程碑,其间很容易找到郭沫若作品和惠特曼作品的密切关系.郭沫若的“地球,我的母亲”,可以看做是惠特曼“大路之歌”的中文版;郭的“回声之歌”与惠特曼的“神秘的号手”风格颇为相似.在郭沫若的“天狗”中,以29个“我”开头:

“我是一条天狗呀!

我把月采吞了,

我把日采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

我便是我了等”

此处的“我”,与惠特曼“自己之歌”中的“我”一样具有多重含义.另一个共同点在于,两人的诗歌都表达了自我解放与粉碎传统束缚的强烈愿望.另外,郭沫若在《女神》中表现的民族主义和泛神论,以及他丰富的想象和极大的勇气,都证明他是惠特曼的追随者.

田汉(1898-1968),杰出的剧作家和诗人,是将惠特曼介绍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人.1919年出版的第一期《少年中国》上,他撰写了“平民诗人惠特曼的百年祭”,认为纪念惠特曼,是为了提倡和灵肉统一,即从实质上和精神上使中国化.田指出,惠特曼持续地颂扬独立和美国建设,中国作家应学习他这种积极的建设性思想.田汉以惠特曼的经历为例子,努力抗击守旧势力对新诗的攻击.1920年,田汉写作了“平民艺术家简介”,介绍了惠特曼、左拉等八位艺术家.在“日本劳工”中,他使用自由体,表达了对遭受军国主义折磨的日本劳工的同情.1921年,他专门将惠特曼和易卜生的作品译为中文.

艾青(1910-2001)多年来致力于新诗的发展,被伟大的智利诗人聂努达称赞为中国诗歌泰斗.1933年,他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引起轰动,确立了他革命无产阶级诗人的地位.艾青在几乎每个诗节中都采用了重复和排比的手法,人物刻画真实而生动.他采用简单的词汇,展示了诗歌的形式美和音律美,从而表达了强烈情感,继承了始于1919年的新诗特点.艾青最大的贡献,在于他自成一体的自由体.他和其他诗人一道,成功地在中国加强了自由体的地位.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末期起,中国诗歌的另一个高峰――朦胧诗――开始兴盛.在对十年进行反思后.诗人们以重建理性、恢复秩序、歌颂美好为己任.他们所写的不押韵的朦胧诗,影响了整整一代人.顾城(1956-1993)便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顾城被称为当代唯一的“灵异诗人”,他的悲剧性人生结局未损其在诗歌界的地位.顾认为,五四运动和朦胧诗的共同基础是两者都从与自身审美观迥异的环境中跳脱出来.顾城作品的主题和审美意识均受惠特曼影响.在被问及审美意识时,顾城说“在看连环画时,就开始看惠特曼作品.对于他诗歌中的不连贯,我非常惊奇,觉得他发疯了.后来,当接触到《草叶集》后,我被征服了,也再一次惊叹.”顾城认为,只有当诗歌艺术与社会和自然联系在一起时,它才是持久的、跟得上时代的.惠特曼曾写道:“大地和海洋,鱼类和鸟类这些动物,天空和天体,森林山脉和河流,都不是微小的主题等人们希望诗人更多地表现出经常附着于无声的真实事物之上的美与尊严等他们希望诗人指明现实和灵魂之间的道路.”等顾城常常引用这段话来支撑自己的创作.在他的“弧线”中:“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他截取了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一些场景,来展现勇敢与懦弱之间的对比.他的代表作“一代人”虽只有两行:“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虽然精炼,却未掩其深刻的含义.本诗和“自己之歌”一样,其中的“我”具有多重含义.受到寻求自我的本能要求的驱使,顾城经常以“我”为主题,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写作方式.


始于1919年的中国新诗是当代诗歌的主流.各个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都从诗歌形式、写作风格、主题和个性方面吸收了惠特曼的养分.因此有理由说,惠特曼对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具有相当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