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学意境视阈下的民间剪纸艺术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915 浏览:34257

摘 要 :民间剪纸艺术在多元文化存在的今天,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载体角色,从不同角度传承着本源文化,本文从文学意境角度出发,来讨论民间剪纸艺术结构中的文学特性,诠释来自于民间朦胧的文学意识向往,探讨来自民间厚重的文化积淀,通过本文的阐述,有助于我们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并加深对其艺术形态特征的理解和整个民族美术的把握,加强理论研究的根基,从而推动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 键 词 :文学;剪纸;虚实相生;情感;韵味;生命律动

中图分类号:J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8—0171—03

一、构图上的虚实相生

关于虚与实的讨论,中国早期的先秦哲学中已有叙述,在古代的文论中应用也较为广泛,从文学角度而言,虚实是其组成结构的特征表现.宋人梅尧臣说:“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里的“如在眼前”说的就是文学意境下的实,而“见于言外”则描述的是文学意境下的“虚”,后来又有人提出了“全局有法,境分虚实”的主张[1](P10),强调文章的整个结构应有章法,而在表现的过程中把描写实的部分称之为“实境”,而实境之外,由实境产生的联想、扩大的部分称之为“虚境”.再好的虚境,也要由实境而来.所以说虚境与实境有时候看上去像是两个部分,但在具体的文学物象表现时,则全要落实到对实境的描写上.通过实境来体现虚境,强调的是“实者逼肖,虚者自出”[2](P6),这也就是关于虚实描绘的本质.然而“实者逼肖”,并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抄生活,而是要在设想中的虚境的指导下对生活物象进行选择提炼和加工.这种提炼与表达,都是以更好地表达或开拓虚境为目的,既求形似,又求神似,而后者更为重要.总之,虚境是要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通过虚境的组织来加工.这就是“虚实相生”的意境结构原理.

民间剪纸艺术中的构图观念,对文学意境下的虚实相生有着较为生动的阐述.在二维的空间中的造型必然会形成阴阳、虚实的空间符号,剪纸艺术恰恰体现了这种空间构图的形式.在剪纸的二维空间平面中的形象便是阳形,也就是文学意境中强调的“实境”,形象之外的剩余空间部分称为阴形,也就是文学意境中强调的“虚境”,阳形所表现的是“如在眼前”的实境,而阴形表现的是“见于言外”的虚境.所以,在剪纸艺术中,艺人们在创作形象的过程中要非常的谨慎,因为这要求艺人们除了创作灵动的形象,也要求他们如何把形象合理地置入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在非形象的空间范围内,应留有合理的空间,给视觉受众以充分的想象、外延的思维空间.剪纸中的任何一幅作品在开始绘做之前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的构图与取材,构图的过程中必定要考虑形象间的位置、大小、前后等因素,这其实也是对平面空间的最初划分,具体形象的位置形成了实境的部分,留白的空间位置形成了虚境的部分,所以,一副好的剪纸作品在开始的时候就需要其有着较为整体的构图意识,他们淳朴的艺术创作风格对文学意义上的虚实相映做了做好的诠释.

二、取材上的情景交融

文学意境中的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形象特征,可以说是基于中国古代文学创立的最高审美范畴.文学中的意境是要以物化的形象来诠释,这里的“景”其实强调的就是物化的形象,“情”指的是作者的内心情感,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而达到抒情的文学效果.文学中表达的情景交融主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文学艺术上的情景交融过渡到民间剪纸艺术中来强调的主要是景中藏情的表现形式了.


文学意境中的“景”表现在剪纸艺术中讲的是剪纸的素材选取,在传统的思维意识表达中,剪纸中的素材可谓多样,不同素材的剪纸表达了先民早期不同的朦胧的情感诉求.从剪纸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其兴于祈福纳祥,于传情象征的心理慰藉,这就是民间剪纸艺术中所谓的“情”了,因此,在其所取材的形象符号指示系统中,客体的实物模拟简化,乃至约定成俗,最后形成庞大的形象符号体系.它的每一个视觉元素可以说是一个中国的符号.也可以说剪纸中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就是每一组形象符号灵巧的组合.细读每幅作品,就会领略其中的语言、语境或是意境.这些形象符号既代表着地域间不同的文化个性特征,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共性特征.这些图形符号既有人们自身的独立创造,也有姊妹艺术形象的借鉴,在长期的实践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象征剪纸的文化符号.在民间剪纸,有象征祈福纳祥的形象符号,有象征生命繁衍的形象符号,有象征民间传说的形象符号等.这些灵动的形象符号被聪明的剪纸艺人合理地安排到不同的民间风情、传统习俗中[3](P3).在剪纸艺术中,这些形象符号就是我们所说的取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景”,通过这些“景”,来反映来自于民间的祈福纳祥、生命繁衍、民间传说等这些“情”,显示着他们的情感表达,他们把情感融入到这些“景”的描绘中去,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情藏于景中的最好说明.

三、造型上的韵味无穷

文学意境下的韵味是其审美所在,它包含了较为广泛的因素,如:物、情、理、意、味等较为抽象的概念.这一概念最早是刘勰提出的“余味曲包”说演变而来,到了晚唐,司空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韵味”说.他认为意境的审美效果有一种绵绵不尽的韵味,不仅有味内之味,还有味外之味,他又把这种“味外味”称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强调的是韵外之味.自宋代起,更突出了“韵味”的美学内涵,范温在《潜溪诗眼》一书中称其为“韵者,美之极”,对其做了更进一步的诠释,明代的陆时雍更是肯定了韵的美学价值,称其为“有韵则生,无韵则死”,强调了韵味是文学意境表现的生命[4].

在剪纸艺术领域,文学中强调的韵味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推广,表现也较为丰富.人们都说,剪纸真好看、真像.其实这里的“真好看、真像”就包括剪纸造型中的动作神态韵味,剪纸中的造型,比较接近自然,比较写实,但不是完全的模拟现实,而是以百姓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来表达心中的形象和事物.在这些造型中,多采用适当的夸张变形、意象造型的手法,“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尤重传神”是剪纸造型的艺术特点的概括.剪纸造型是自然的造化,是人间的写真.即便是一幅没有生命的花卉剪纸,在剪纸中也赋予其拟人的表现,而不是生硬地照搬自然物象,显得活灵活现,楚楚动人.剪纸主要以较为写实的造型方式来塑造形体,这种写实,有的接近自然,但并不是自然的完全写生,他们显得活灵活现,而有的剪纸则是在较为写实的基础之上的夸大、变形、省略.通过这些艺术手法的应用,把不同的剪纸对象都赋予了生命,还有的显得相对“笨拙”,但是这种“笨拙”也是拙中见美,拙中含趣,也是艺术上追求的制高境界[5](P1).在剪纸技法表现过程中,也充满着十足的技法表现韵味,要说粗狂,刻刀如若阔斧,在娴熟的艺人手中一刀通贯天地,简洁的形体轮廓中包含着宏大气象.要说精细,以刀带笔,走刀或行云流水或笔走龙蛇,曲折弯转、抑扬顿挫、游刃有余.刀法精湛,令人叹为观止,韵味十足.所以说,无论是自然界中的哪种物象在剪纸中都具有生命,都具有神情,都是拟人化了的艺术表现对象,充满着无限的表达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