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看刘勰的文学审美理想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69 浏览:12183

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文心雕龙》研究的深入,其美学价值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其《风骨》篇,除了将“风骨”这个美学术语引入到文论之中,赋予新的内涵之外,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他的文学审美理想,这一理想涉及两个层:一个是“风骨”层面上的审美要求,另一个则是其最高文学审美理想:“风骨”与“采”兼备.本文试从我个人对《风骨》篇的理解,对此进行一个浅显的探讨.

关 键 词 :《文心雕龙》;风骨;采;文学审美理想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3-0000-01

“风骨”一经引入文学理论的范畴,便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引起了历代学者的重视.对其美学意义的探究更是众说纷纭,事实上,《风骨》篇论述的不只是“风骨”问题,还关涉刘勰的文学审美理想:文学作品应该“风骨”与“采”兼备.我认为刘勰的这一文学审美理想是两个层面上的:第一个层面可以看作是其基本的文学审美要求,即文章要有“风骨”;第二个层面,则是其最高文学审美理想,要“风骨”与文采兼备,像凤凰一样,既能振翅高飞,又有漂亮的羽毛.本文试从这两个层面来阐述刘勰的这一文学审美理想.

一、“风骨”层面上的文学审美要求

自《文心雕龙》问世以来,对“风骨”内涵的争议就一直存在,至今仍无定论,因此,“风骨”的内涵阐释是我们谈《风骨》篇不能回避的问题.

“风骨”原本是人物品评当中的用语,指清俊爽朗的风神姿态,后来它又被用于人物画鉴赏,但意思没有改变.将“风骨”作为文论术语则是刘勰的首创,王运熙先生认为“风骨”一词从人物品评当中被移植到画论,又被移植到文学理论的过程中,评论对象虽然有别,但基本概念是没有变化的,都是指“风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1而具体到文论当中,“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2这一解释虽有道理,但与《风骨》篇中的本意仍有一定的差异.

《风骨》篇中对“风骨”的解释十分明确,其分论与合论意义不尽相同.文中和“风”有关的句子有:“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体之包气”;“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3.这些句子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指出了“风”内涵以及文章缺乏“风”的表现.和“骨”有关的句子有:“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犹体之树骸”;“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词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是无骨之征也”.同样从正反面指出了“骨”的内涵以及文章缺乏“骨”的表现.从中可知,“风”不是指某种风格而言,而是写作过程中对情感表达的要求.“风”和“情”相关,但不等于“情”,它是对“情”的要求――“清”、“显”,即要求情感表达要清楚顺畅,达到像音乐一样“结响凝而不滞”的审美效果.“骨”和“辞”相关,但不等于“辞”,是对“辞”的要求,即“端直”、“精”,也就是要求言辞运用要正直、精炼达,到“捶字坚而难移”的效果.是对文学创作中言辞运用的要求.

刘勰认为,文章单有“风”“骨”中任意一项就已经是好文章了.因此他夸赞了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说它虽然是应制之作,但是格调典雅,浑厚质朴,言辞端正,骨鲠有力,是“骨髓”的典型.也夸赞了司马相如的《大人赋》,虽然在劝谏上起了反作用,但它语言清俊、词锋有力,虽用赋体而无奢糜之感,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风力遒”的作品的代表.

因此,我认为将“风”、“骨”可以作为两个独立的概念来理解,它们是刘勰对文章情志和言辞两个方面的创作要求,而非人物品评和画论当中风格层面上的意义.


“风骨”合论,其意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对“情”或“辞”的创作要求了,而是刘勰对文章整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意义要大于“风”、“骨”各自意义的简单相加.“风骨”除了要做到言辞精炼,情感表达清楚明白,还必须使文章达到“刚健既实,辉光乃新”的审美效果,也即“文明以健”的美学风貌.也即王运熙先生解释的明朗刚健之气.

《风骨》篇有云:“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丰藻克赡”与下文的“瘠义肥辞”都是指华丽藻饰而意义贫乏的文章.由此可知,刘勰所倡导的“风骨”是与过分的华丽辞藻相对的,因此.我认为“风骨”是偏向于质朴的风格的.

刘勰所处的时代,十分重视辞藻的华美,造成了追求浮靡轻艳的文风,所幸的是,刘勰非常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因此在其《风骨》篇中明确倡导“风骨”之作,这可以看作是刘勰针对当时的文章弊病提出的改良办法,是刘勰对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要求.

二、刘勰的最高文学审美理想

刘勰心中理想的文学作品在《风骨》篇中有明确的答案,即“藻曜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也”.百鸟之王的凤凰不仅有漂亮华丽的羽毛,而且还可以展翅高飞,遨游苍穹.用“凤凰”来比喻文学作品,则是指那些“风骨”与文采兼备的文章.

郁沅曾指出,“刘勰认为最高的美,是‘风骨’与‘文采’的统一”4,遗憾的是没有做详细的论述.童庆炳先生在王运熙“风骨”与“采”是文与质的关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提出“风骨”与“采”分别属于文章的内质美和外质美,“风骨都还须文采的润饰,而且这种润饰要达到不露痕迹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风清骨俊,篇体光华’,‘才锋俊利,符彩克炳’,内质美和外质美才得以统一.”5也即理想的文作品应该是“风骨”与文采完美结合的.

刘勰说“翟备色,而翥百步,肌丰而力沉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他把文章比作鸟儿,雉鸟指辞藻繁丽而缺乏明朗刚健之气的文章,鸷鸟则指富有“风骨”而毫无文采的作品.鸟儿的羽毛再漂亮,不能高飞也没有用;反过来即使飞得再高,没有漂亮的羽毛也是不完美的,文章也是如此.

因此,他说“若骨采未圆,风辞未练,而跨略旧观,驰骛新作,虽获巧意,危败亦多,其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矣?”周振甫先生认为,“骨采”、“风辞”两句话用了互文手法,意思是“风骨”运用不成熟,言辞选取不精练,并指出这种文章的弊端,也许会呈现出形式上的美,但距离理想的文学作品却有着很大的差距.

刘勰多次强调“风骨”与文采兼备,否则就会“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他以《周书》所说的“辞尚体要”作为解决办法,并提出了“风骨”和文采兼备的方法:“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即使文章风骨齐飞,认为这样才能写出文辞劲健、文风爽朗的好文章,达到“风清骨峻,篇体光华”的审美境界.

“风清骨峻,篇体光华”以及下文中的“才锋峻立,符采克并”,意思与“藻曜而高翔,固文章之鸣凤”相同,都是指“风骨”与文采兼备的文章.刘勰在论述中多次表达他的这一文学审美理想,可以说这也是他《风骨》篇的主旨所在.

综而言之,刘勰写作《风骨》篇的意图并不是单纯地提出“风骨”这个文论术语,更重要的是在阐释他“风骨”与“采”并重的最高文学审美理想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