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离与融合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811 浏览:103738

摘 要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普遍渗透着相反的两种趋势:一方面是中、美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和华裔族群的身份疏离.这种趋势的产生与华裔美国人的特殊身份以及他们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息息相关.

关 键 词 :华裔美国文学;疏离;融合;认同

一、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1.“华裔美国文学”概念的界定

所谓“华裔”就是“凡是已取得所在国国籍的、有中国血统的外国公民创作的文学作品,皆可归入华裔文学的范畴”.因此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者即有中国血统,并且取得了美国国籍的人.因此,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对象指的就是华裔美国人创作的文学作品.一般而言,对于华裔美国文学还有两个限定[1]:首先,华裔美国文学作品必须是用英语创作的,这就使得华裔美国文学与美国华人文学有了质的区别(美国华人文学多用中文进行创作,是世界华文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次,目前的研究中倾向于将华裔美国文学的作家限定为已经完全“美国化”了的作家,他们大多数是在美国出生或者长大,接受的是美国式的教育,生活在美国文化之中,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反映的是作者在美国的生活体验和经历,同时穿插中国的文化符号于其中.由此,华裔美国文学的英文为“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华裔”只是“美国文学”的修饰限定成分.我们必须认识到,华裔美国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部分.

2.华裔美国文学的历史和现状

一般将华裔美国文学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开创阶段、发展阶段和繁荣阶段,这三个阶段同时也反映了三代华裔美国作家的发展历史.[2]

(1)开创阶段.此阶段始于十九世纪的华人移民潮,并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中期.此阶段华裔美国文学的主要形式是书、书等,主要是针对当时美国华人所受到种种的歧视和排挤.这些、情愿性质的文章文学性自然不强,但是它却是美国华裔文学的滥觞,奠定了以后百余年美国华裔文学的一个基调,也为以后的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争取身份认同”这个母题.

(2)发展阶段.此阶段从二十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大概有二十多年的时间.此阶段的美国华裔作家主要是第二代移民.他们一方面自小生活在美国的环境中,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和文化;另一方面又受到华裔的特殊身份和父辈一代的影响.因此,这一阶段的文学中反映的多是华裔的社会身份和文化认同问题.所用题材多是自传性,且其间贯穿了大量中美文化冲突和碰撞的主题.这一阶段虽然时间不畅,但也产生了几部影响广泛地作品,如黄玉雪(Jade Snow Wong)的《华女阿五》和刘裔昌的《父与子》等.

(3)繁荣阶段.此阶段以七十年代汤亭亭(Maxim HongKingston)发表《女勇士》为肇端,直到现在.这最新一代的美国华裔作家是地地道道的美国人,他们在美国出、成长,已经完全融合到了美国社会之中.相较于第二代的美国华裔作家,他们受到父辈影响较少.由于六七十年代的种族解放运动及华人地位的提高,身份认同感已经得到大大的提升,他们对“中国”的记忆或是概念比较模糊,受到的影响也有限.这一阶段涌现出了一大批作家,比较出名的有汤亭亭,其代表作为《女勇士》和《中国佬》;赵健秀(Frank Chin),其代表作为《鸡仔的中国佬》和《龙年》.

纵观华裔美国文学的三个阶段,尤其是后两个发展阶段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有两个明显相反的趋势:一个是疏离;一个是融合.

二、华裔美国文学中的融合

对于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者而言,一方面他们有着中国血统,必然摆脱不了中国的影响;另一方面他们又生活在美国的社会环境之中,也会受到美国文化、西方文化的影响.因此,华裔美国文学必定融合了中国的文化与美国的文化,是两种文化的结合体.

华裔美国文学之所以能够被单独提出,正是得益于对于美国白人读者而言,这些作品因为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具有了浓郁的东方神秘色彩,这才是真正对他们有吸引力的地方.中国传统文化在美国华裔文学作品中处处可见,例如汤亭亭的《女勇士》中,主人公从小听姑妈讲故事,所讲的故事都是中国民间故事,尤其是鬼故事.另外,汤亭亭的作品中也充斥着中国古代的历史人物和传说人物,她在《中国佬》中简单描述一场“关公戏”就用了一整页的篇幅.与此类似的形象还有“花木兰”.除了这些具体的文化形象之外,其他的诸如“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是很容易找到.另一方面,华裔美国文学其中也渗透了大量的美国文化成分,这也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创作者生活在美国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则在所难免.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许多作品都表现了新一代移民与上一代移民在语言、文化、价值观上的冲突,其实就是中西文化的的冲突,例如在谭恩美的《喜福会》中,母亲希望女儿保持中国女人的传统美德,但她的女儿却喜欢美式的生活方式,拥有美国式价值观念;女儿嘲笑母亲蹩脚的英语,不愿意与她交流等等.[4]这就正如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所感叹的:“孩子们‘出生在洋鬼子中间,受洋鬼子的教育,自己也有点洋鬼子气.’”

三、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疏离之感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

如果细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符号,我们往往会有一种陌生之感.这也从另一方面表现出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创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疏离.因为,作家在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之时,对中国文化的进行了改造和嫁接,例如汤亭亭的《女勇士》便融合、改编了岳母刺字和花木兰传说;谭恩美的《灶神之妻》则移用了中国灶神的民间故事.这些叙述中都包含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其中也不乏许多因为片面理解而引发的种种联想.

有人说这些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故意扭曲,从而提出了一些批评.但是我们应该想到,他们是华裔美国作家,而不是中国作家.他们从小生活在美国,尤其是第三代作家,已经完全融入了美国社会.他们有的早已对中国文化不感兴趣,如谭恩美在1987年跟母亲回中国前对中国文化毫无兴趣;他们对中国的印象有的来源于上一代模糊的记忆,如汤亭亭就说过,她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了解大都是听母亲用广东话讲的.这些华裔美国作家的文化背景中,显然美国文化是主导,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而且这很少的一部分的来源可靠性也值得商榷.而且更重要的是,他们的世界观已经完全美国化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完全笼罩在美国文化的阴影之下.因此,他们在文章的叙述之中出现一些错误、改造或者选择性忽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2.华裔族群的身份疏离之感

一百五十多年前华人移民到美国之后,就不断受到排挤和歧视.美国的华裔群体一直以来都是游离于美国的主流社会之外,尤其是缺少与自己族群相适应的政治话语权力.因此,华裔美国文学自最初的书、书发展到现在,摆脱身份疏离之感、争取主流社会的认同感、追求融合到主流社会中一直是作品中最大的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在许多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任碧莲的小说.[5]例如在她的成名作《典型美国人》中,主人公就是移民到美国的第一代华裔拉尔夫张一家.文章通过论述他们在美国社会努力奋斗,从底层直到最终被大家认同,并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目前华裔美国文学的繁荣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美国华裔族群地位的提高,这一方面和近几十年来的华裔族群的所取得的各种成就有关,同时也少不了各种华裔利用各种方式进行的斗争,当然也包括今天所讨论的文学;另一方面,与今天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也密切相关,不管怎样,在白人看来他们永远贴着华裔的标签.但是,华裔族群要真正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还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华裔美国文学还将继续发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