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盛典》实录:用心做事笑待人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03 浏览:157597

本届书最惹人关注的当属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新作《盛典――诺奖之行》的首发式,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甚至希望通过该书创造2013年图书市场的盛典.

《盛典》与盛况

相较于其他作家王蒙、梁晓声等人的新书首发会均在书展馆内部举行,莫言则享受到了主办方的“特殊待遇”,将发布会安排在会议中心的贵宾厅,使得发布会的确有几分“盛典”的感觉.但这也让慕名前来的众多媒体和读者一顿好找,将偌大的会展中心兜兜转转几遍才找到了富丽堂皇的贵宾厅.尽管如此,现场早已人满为患,有的记者甚至挤不进去而被挡在了门外.原定上午10点的发布会延后到11点,在众人翘首期待中,莫言带着女儿管笑笑终于现身会场.

面对全国媒体的“围堵”,身穿浅色衬衣的莫言保持着一贯的“淡定”表情.在近两个小时的发布会中,女儿管笑笑挑起大梁,不仅全面介绍了这部新书的编写过程和“莫言文学村”的情况,还以诺奖之行亲历者的姿态,风趣地向现场读者介绍了自己经历的事情.比如“莫言老师参加王宫晚宴,我们不能参加只能去吃火锅,后来问莫言老师你们吃得怎么样,他说没有怎么吃,就跟国王聊天了,他说国王非常健谈,说他自己也种田养牛,然后还有政府的补助”.管笑笑花了很长的时间来介绍《盛典》的整体内容、装帧设计、特色等,坐在台下的莫言始终认真听着女儿的介绍.

由于出版方对该书的保密工作十分细致,此前很多读者都误以为这全部是莫言自己撰写的.事实上,该书是“莫言文学村”出品的第一部书籍.“莫言文学村”成立于2012年末,是由一群热爱莫言文学的年轻朋友组建的一个工作室.新书共16万字,按时间顺序真实记录了莫言领诺奖期间每日活动、演讲、采访以及感想,包括莫言日记13篇、莫言演讲实录7篇、采访实录8篇,还有60余幅精美彩色照片.尽管连莫言自己都说,这本书更多是资料性的东西,但确实真实记录了莫言在获奖前后的珍贵历程.书中还流露出莫言着急想回到书桌前创作下一个作品的迫切心情.看来获奖后外界排山倒海般袭来的或盛誉或议论,一向低调的莫言已经疲于应对.

首发式最后,莫言上台与主持人进行了20分钟的简短对谈,回答了两个记者提问后,便匆匆离场.大批有备而来、希望得到签名的书迷望着莫言远去的身影露出一脸的失望.

还原真实 不惧“死亡之吻”

主持人:莫言老师,为什么会想到将自己的获奖之行写成一本书来告诉我们读者呢?

莫言:这本书原来也是没想到的,回国后听到很多关于我获奖前后的报道,有一些是准确的,但也有无中生有的.为了准确地再现领奖过程,也为了让读者更加完整地了解我在诺奖这几天的所说、所做、所为,所以我感觉有必要出一本书,因为我不可能一家一家媒体去解释,也不可能为了网上的传闻去一个一个辟谣,于是我觉得出书是最有意义、最方便,也最省事的.在此我也感谢“莫言文学村”的这帮年轻人对这本书的付出.

主持人:您在领取诺奖之后短短几个月就推出了新书,是不是也想打破一个魔咒?因为有一个说法是获得诺奖之后,很多作家都很难有更好的作品了,这被称为“死亡之吻”,您是否有这方面的考量?

莫言:这本新书是我一段心路历程的记录,也是我一段行程的记录.我获奖前的想法、领奖过程当中的想法,以及领奖回国后的想法都在这本书里有所流露,但也流露出我特别着急,特别想回到书桌前创作下一个作品的迫切心情.

确实获得诺贝尔奖对每个作家而言都是一场考验,前不久在中澳文学论坛上,我和南非的一位作家库切也谈到了“死亡之吻”对作家的意义.库切说有一些作家他的创作时期已经过去了,比如英国的莱辛,他得奖的时候已经80多岁了,对于这样的作家我想获奖之后确实对他没有太大影响.但对一些正当盛年的、40多50多岁的作家来说,获奖后各种应接不暇的社会活动、各种各样的议论,让他的心态发生变化,固有的生活习惯受到影响,因此也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他今后的创作,尤其会影响他创作的质量.

我想影响一个作家创作质量的,不仅是来自外部的一些邀请、采访、围追堵截,更重要的是,这样一个巨大的荣誉会让作家的心态发生变化.以为得了奖就高人一等了,就是好作家了,就不是一般人了,这样的心态对创作绝对是个致命的伤害.另外这样一个荣誉也让作家倍感压力,感觉那么多人都在期待他的新作,一定要写好,不能写得比以前差,这样在写的时候就放不开,生怕哪儿写不好就会受到别人的批评和质疑.这么沉重的心理障碍和压力很难让作家原有的艺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所以我想很多作家是因为这样的内在原因而影响了创作.


文学最大的用处就是无用

主持人:在这次瑞典之行中,我们也发现一件有趣的事,您所到之处很多人都会唱起《红高粱》的歌曲来迎接您.1988年的《红高粱》以及同名电影红极一时,它的轰动程度不亚于现在诺贝尔获奖,您怎么评价25年前的《红高粱》和25年后的诺奖?心态有什么不一样?

莫言:25年前的《红高粱》电影获得了西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那时候我在故乡高密东北乡一个供销社的仓库里写我的小说.我觉得这个对我丝毫没有影响,因为电影得奖应该是电影人的光荣,是张艺谋、巩俐、姜文的光荣,与我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现在的诺奖是授给我作家个人的,所以我觉得这两者没有太多的可比性.

电影是一种集体创作,无论导演多么伟大,他也不可能自己拍、自己导、自己演,要借助于整个集体的劳动,才有可能拍出一部好的电影.但作家的创作与电影制作是完全两码事,作家创作是一种高度自我、高度个性化的劳动.当然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可以和同行们切磋、交流,让亲朋好友提出意见,但最后落实在纸面上的还是自己的想法.这是我觉得小说和电影创作的最大也最本质的区别.得奖也正是如此,一部电影得了奖站在舞台上领奖的是一群人,而一个作家得奖站在领奖台上的是一个人.

主持人:诺贝尔先生有三份遗嘱,之前两个遗嘱他并没有把文学奖放在其中,而是设立了物理、化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类的奖项,1895年的时候才把文学奖加进来.您也曾说过一句话:和自然科学相比,文学没有什么用处.它的“无用”,你是如何理解和解读的? 莫言:诺贝尔写遗嘱时确实没有最先把文学奖列入,而是后来加进去的,但诺贝尔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一个很热心的读者,还是一个作者.他写过剧本、小说等,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如果诺贝尔没有文学奖,那么它的影响力肯定会大打折扣.每年的诺贝尔奖奖项公布的时候,老百姓最关注的还是文学奖,因为它变数最大,最难猜测,争议也最大.所以西方很多网站没有把物理、化学奖加入项目,而是把文学奖纳入其中.

我在诺贝尔奖晚宴上原本准备了讲稿,后来忘了放哪儿了,于是临场发挥了一句话:与物理化学医学奖相比较,文学是没有用处的.化学可以让我们有各种各样的产品,医学可以治病,文学能干什么呢?一个人生病了不吃药会很痛苦,但一个人几天不读文学作品好像也无关紧要.退一步来讲,文学不是一种非常直接的用处,但我觉得文学最大的用处也是它没有用处,没有特别功利的用处.我们每个人如果想起童年的读书生活,都会说出很多感动的、难忘的故事,也从文学中接收了许多思想或受到启发,甚至有人因为读了一本书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文学或艺术有时候可以类比成头发,一个人有一头秀发很漂亮,有的人头发很少,也不妨碍他健康愉快地生活,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可能没有文学也活得很好,但有了文学会活得更好.我们发现在人的遗骨中,很多部分都化为泥土,可是头发还在,我想文学艺术的存在在生活中就是这样一种价值.我说那句话的意思不是贬低文学,恰恰是抬高了文学对人、对民族、对世界的重要影响力.

主持人:这恰如那句古话――无为而治,无为则是有为.您获奖之后获得了人们空前的关注,有人预测说2013年将是一个长篇小说创作、出版的高峰期.您觉得您的获奖对推动中国人的阅读、推动中国的文化有哪方面的影响?

莫言:获奖之后我也反复表达过,希望“莫言热”赶快过去,“莫言热”能够转化成“文学热”.我也希望读者不要只盯在我的几本书上,应该把目光转向作家的创作上,看到中国当代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作家和作品.由对我个人的关注变成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关注,希望由此引发新一轮读书的热潮、新一轮文学创作的热潮,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主持人:您在新书序言中特别对“莫言文学村”所做的贡献表示感谢,能不能介绍一下“莫言文学村”是个怎样的团队?这个团队是不是代表着某种您对未来的规划和方向?

莫言:“莫言文学村”实际是后来才命名的,起初就是我的一些朋友还有笑笑一群年轻人在一起读我的书、讨论我的书,慢慢想着把它编成一本书.他们在书的整体内容、装帧设计方面都精益求精,有一点让我很自豪的是,这本书我认认真真地读了两遍,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这在中国的出版作品里很难得,我也期待专家和读者能发现其中的错别字.“莫言文学村”就是一个松散自由的读者小组,他们又对图书的装帧设计编排有浓厚的兴趣,就这么集合在一起,也不用什么报酬.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阅读经典 海南作家很有潜质

主持人:您曾经给一位读者题过八个字:用心做事,以笑待人,您也是带着这句话从高密东北乡一步步走到了诺贝尔奖的领奖台.有没有什么话,或者一些美好的祝福想对读者说的?

莫言:首先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今天的发布会,感谢大家对这本书的关注,对我个人的关心.

用心做事,以笑待人也是我的人生理念.做什么事用心做很重要,像我写小说就要用心去写.以笑待人是一种人际关系,与别人恶目相向、拳脚相见,这种斗争对抗的态度肯定是不对的,人生也是失败的.以笑待人并且没有原则,而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态度.这和坚持一个人最基本的原则是没有矛盾的.

主持人:感谢莫言老师!下面有请媒体记者提问.

记者:现在是一个推销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以及网络上惊人的文学创作,读者该如何选择?海南正建设国际旅游岛,文学也是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海南作家在未来的创作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海南的内容和精髓?

莫言:读书是人类社会文化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有今天的进步和成就离不开阅读.当今时代,科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方面的艺术创作,都跟阅读密切相关.尽管有人提出,手机阅读、网络阅读会逐步代替传统阅读,但短时间内,传统阅读还是很有需要,而且会越来越热.

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以及网络上惊人的文学创作,我们怎样阅读确实是一个艰难的选择.很多学校的老师也希望我向学生推荐阅读作品.有一个观点是我一直坚持的,就是阅读应该从经典开始.因为经典是经过一代一代读者的检验的,是大浪淘沙的结果,所以我觉得阅读经典很重要.

关于海南作家我整体情况我比较熟悉,因为我连续三年担任海南奥林匹克花园长篇小说大奖赛的评委.去年也来过海南.在担任评委的3年时间里,我阅读了上百部海南题材以及与海南有关的作品,大部分是海南本土作家创作的.这三年的作品无论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呈逐渐上升态势,说明海南作家是很优秀、很有潜质的群体.而且海南从文化和地理上都有独特性,加上海南作家的努力,相信以后会产生非常好的创作作品.

记者:您今天是带着女儿一起来的,而且以后媒体和您女儿打交道的时候会很多.那您觉得中国作家是否需要经纪人呢?

莫言:笑笑确实是我的女儿,但她不是我的经纪人.因为现在有很多出版、邀请、采访方面的事情,要是我一个人去应付这些,那么我什么都不用干了,因此让她帮我处理这些日常的事务.

西方文学界的经纪人实际上是作家的主人,说句难听的,西方作家并不是出版社的编辑要求作家修改作品,而是经纪人要求的.因为经纪人要迎合市场,研究读者,告诉作家这么写可以、那么写不可以,所以经纪人某种程度上会干预作家的创作.

而且经纪人可以帮作家处理出版发行方面的事务,包括营销宣传等都是经纪人和出版社来严格执行的,所以笑笑并不是我的经纪人,只是我的助手.至于中国作家需不需要经纪人,要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而定.这个没有统一的标准,应不应该这个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