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应略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090 浏览:12436

摘 要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不同的语言反映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阻碍了信息的交流.文学翻译应针对文本中富含的文化因素特殊性,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尽量淡化和减少文化差异,从而有效地完成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传递.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文化差异;应对策略

1.引言

全球一体化导致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受此影响,翻译也不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和文化模式的转换.文化因素在文学翻译中占有日益重要的地位,如何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促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和体现的风格特色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准确地重新表达出来的交流活动.这种交流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更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不同民族文化的转换过程.不同的社会和文化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法、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这些差异表现在形式上、融合在风格中、渗透在文化里,给翻译活动带来了一定的障碍.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是不可忽视的,由于文学作品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非常广泛,导致两种语言间语义不对应或是不完全对应的现象非常普遍.文学翻译本身具有艺术再创造的功能,因此对于翻译者来说,只有彻底了解两种文化的形成过程,了解两种文化的差异,真正深入到文学作品中,才能译出既保持原作风格,又为读者所接受的最自然、最接近原文的译文.

2.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转移,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文化的特质和需求影响着翻译活动的全过程,而翻译活动反之影响发生了交流的两种文化.为了更好地进行交流,译者不仅要熟悉不同语言间的差异,更要熟悉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从研究文化差异入手去研究语言差异,可最大限度地传达语言载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认为,翻译中出现的最严重的错误往往不是因为词语表达不当所造成的,而是因为错误的文化检测设所导致的.

3.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常造成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念的不同理解和阐释,给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带来障碍.文化差异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突出,它不只体现在作品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层面,还体现在隐含意义之中.因此,文学翻译的最大困难不在于语言本身,而在于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蕴意.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生活习性、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心理联想等方面.

3.1生存环境或地域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由于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各民族形成各自特有的文化,而不同文化对自然的认知和比喻也不尽相同.如:汉语中的“东风”即春天的风,它能送来温暖、使万物复苏,是希望与力量的象征;而“西风”则代表秋风,是凄凉、萧条的代名词,因此,中国素有“西风凛冽”与“东风送暖”之说.而在英国传递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所以英国人常用西风来描写一些美好的事物.这样就出现了明显的文化差异.英国诗人乔叟曾这样描写过春天:“当西风吹香,使得山林莽原遍吐着嫩芽,青春的太阳已转过半边白羊宫座,等.”西风与春天结伴而来,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而我国元曲作家马致远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描述的却是秋天凄凉的景象,毫无春意盎然之味.

3.2思维模式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思维模式受文化、知识结构、习惯等个人因素的影响,反映使用某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渊源.思维模式的差异常导致深刻的文化差异.如,西方人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东方人倾向于笼统性和模糊性.西方语言中的数字多用于实数,汉语中数字的虚实常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红楼梦》中言“女大十八变.”有人是这样翻译的:“As the saying goes,A girl changes eighteen times before reaching womanhood.”这种对原文数字的忠实对译会使西方读者大惑不解.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注重科学性和精确性,因此他们很可能会质疑“十八变”的科学依据或具体阶段.导致误解的原因正是译者忽视了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


3.3生活习性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性.中国人的主食是大米, 而许多西方国家的主食是面包.这种生活习性的不同给翻译带来了困难.例如:汉语中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般英美人对其字面意义并不陌生,但对其比喻主观再努力而客观条件不具备,也难成事的内涵并不了解.米饭对于中国人相当于面包对于西方人,因此霍克斯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没面粉的面包). 这种转换物象的译法有失实际.杨宪益夫妇另作处理,保留了米饭的形象,译成: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 译文更符合作品总体的文化氛围,避免了霍克斯的不足.

3.4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和不同的宗教信仰.基于此,对于神话传说中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的民族常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如:汉语中,“龙”是华夏民族尊崇的图腾形象,是吉祥的象征,被赋予神圣、至尊、吉祥等各种褒义.而西方神话中,“龙”却是一只巨大的晰蜴,长着翅膀,身上有鳞,口中喷火.圣经故事中,“龙”是魔鬼的化身,罪恶的象征,被用作贬义.

3.5心理联想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联想是依据事物间的类似点进行比较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语言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紧密相关.在文学翻译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由于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素质不同,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也会存在差异.中国读者知道的银河(Milky Way),是传说中王母娘娘用头上的金簪划成的一条水深浪急、无法逾越的天河, 牛郎织女隔河相望,只能每年七夕鹊桥相会.而西方读者知道的“Milky Way”,却是希腊神话中大神宙斯夫人赫拉的奶水喷射出来所形成的“奶路”.因此,有人将宋人秦观《鹊桥仙》一词中“银汉迢迢暗度”译为“Across the Milky Way the Cowherd meets the Maid”,而西方读者很有可能将原本“过河相会”的美丽故事联想成“过路相会”.

3.6 价值观念不同所导致的文化差异

价值观念导致的文化差异极易理解,如:中国文化中“个人主义”是贬义词,因为中国人崇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英语中,“individuali”是褒义词,因为西方人认为人是为自己而活,上帝才为全人类而生.因此,中国文化被称为“我们文化”或“集体文化”,而英美文化被称为“我文化”,或“个人主义文化”.

4.应对策略

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差异是绝对不容忽视的,由于文学作品涉及的范围和知识非常广泛,导致两种语言间语义不对应或是不完全对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及方法,尽量淡化和减少文化差异,有效完成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传递.

4.1直译法和意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尽量保持原文语言形式不变的基础上,用地道的译入语准确再现原作的内容与风格,译文注重原文的句子结构.意译法是指译文不符合译入语习惯的情况下,重新组织句子结构,用贴切的译入语准确转达原作的意义,译文舍形式而取内容.实践证明,直译法和意译法的运用都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度.实则殊途同归,互不排斥,翻译时应将两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4.2 异化法和归化法

异化法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一种翻译理论.译作在风格和形式上应完全保留源语的特色,忽略目的语读者是否接受源语的文化意象.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推崇文化交流,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源语文化.无需为使目的语读者看懂译文而改变原文的文化意象.归化法是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理论.翻译作品时应排除语言和文化两方面的障碍,最终通过将深层结构转换成表层结构或翻译文章内涵来获得文化对等.

异化法与归化法矛盾统一,相辅相成.成功的翻译就是要缩小文化间的差异,达到交流、沟通的目的.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虽有差异,但如果目的语读者可以理解,应采用异化原则,否则会阻碍目的语文化对源语文化的吸收、借鉴和利用;如果两种文化差异较大,应考虑采用归化原则,更接近目的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及习惯,避免文化冲突和矛盾.

4.3 创造性叛逆法

创造性本质蕴藏于任何文学翻译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翻译作品不仅是源语文本的再现,更是在源语文本基础上的再创造.法国文学家罗伯特埃斯卡皮认为翻译就是一种创造性叛逆.创造性叛逆法的存在和使用带来了许多超过原作的优秀译作,为解决文化差异上的矛盾和问题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向.但文学翻译中,创造性叛逆法也不能夸大其用,译者还应遵循一定的翻译标准和原则,在处理特殊的富含文化底蕴的意象时,合理使用创造性叛逆来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要或推介源语概念.

5.结论

综上所述,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主要成因于不同的生存环境、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思维模式、生活习性、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心理联想.文学翻译实践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因素,灵活运用直译法和意译法,异化法和归化法以及创造性叛逆法等翻译策略以获得最佳的翻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