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路的终点是大海

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929 浏览:14076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台湾文学一直被视为边陲文学、支流文学,发展之路颇为艰难波折.而1949年以后,一代台湾文人的努力,使世界上更多的人领略到台湾文学的魅力.而谈及这些文人时,不能不提到台湾学者齐邦媛,她是把台湾文学介绍到世界的重要推手.

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曾担任国民党委员等职务.但齐邦媛却始终刻意与政治保持距离.

1947年武汉大学毕业后,齐邦媛又一次不“顺应时代”,选择只身到安静之地台湾,去只剩两个教授的台湾大学做助教.虽然最初的工作只是整理外文系图书,但起码能与书本为伴,没有离开文学.事实上,台湾之行真正开启了她的文学之路.

当我们面临重大人生选择时,一些人拒绝看来很有前途的大路,选择别人眼中的“小路”,并不是因为他们不食人间烟火,或怯于担当,而是因为他们早已寻得所爱,确立了坚定的人生目标.齐邦媛的选择让我想起梁漱溟,他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见解,当文人们纷纷被要求批林批孔时,已身处险境的梁漱溟坚持可以批林,却不可以批孔,因此遭到更大范围的批判.正如梁在北大教课时说的:“我不认为自己有学问,我的学问就是有主见.”他早已确立了“匹夫有志,特立独行”的人格追求,虽然他的不合时宜使他在当时陷于困境,但他做了自己认为当做的事,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走上“小路”的人们,虽然在政治上不发一言,但当心爱的事业受到挑战时,他们会毫不迟疑地身于其役.齐邦媛1972年被临时任命为教科书组主任,面对台湾当时教育与意识形态的拉锯,她始终强调教科书应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文学性,就算被扣上“动摇国本”的帽子也在所不惜.这个文弱的女子坚持将政治和说教“赶”出教科书,四处活动求援,最终促成文学在这场战役中的胜利.

齐先生的文学之路,并非一路坦途,但在每一个选择的路口,她都坚定地选择文学这条“小路”,也终于实现了一心期盼的愿景,在她所钟情的文学事业上,取得了连她自己都未想到的成就.也许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如是兴趣不在,选择世俗眼中的光明大道,大道的终点也未必宽阔;如是自己所爱,坚持下去,小路的终点也会是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