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星辉耀文豪峰乱云飞渡仍容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279 浏览:106363

记者:文学是作家灵魂的归宿,作协是作家跨越的基点.首先恭贺您加入河南省作家协会!请问您在今年4月17日接到省作协批准您入会的通知时,是怎样的心情?有何新的打算?

王浩:当然是很激动了,感到这是对自己多年来辛勤创作的一个肯定、一个回报.我希望以此为新的起点,向文学前辈、文学大家们学习,按照《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继续创作出人民群众喜欢的文学作品,为人民而歌,为人民而呼,为人民大众怎么写作.

记者:近两年您的创作异常高涨,仅在2011年就创作了小说、诗词赋、散文、诗评等近150篇(首),8篇(首)文学作品获大奖,其中2011年的12月创作(或刊发)以小说为主的12篇文学作品.请问这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吗?您是怎样“厚积”的?

王浩:是的,可以说是厚积薄发.小的时候我父亲喜欢写小说,也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有时他带我一起参加洛阳文友们的聚会,耳濡目染,我竟也做起了文学梦.记得18岁时,我写了一个短篇小说,投给了父亲的朋友,当时《牡丹》杂志的主编李玉朝伯伯,他给我回信说,写诗越年轻越好,写小说越老越好.我理解他的意思,就是说,写小说一定要有足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体验.我认可这句话,所以,一直在努力积累.这一晃过去快30年了.我想,这30年的时光,也许就是为了今天的体验和积累吧.实际上,我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经过的好多事,包括看到的、听到的,都能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触动.把这些触动心灵的事件和人物,通过自己的文字再现出来,成为一种冲动和自觉的精神追求.

记者:世间矛盾无处不在.文学创作是您的最爱,但不是您人生的全部.请问您是如何处理搞文学创作、尽家庭责任、干单位工作、交社会朋友等事情的?

王浩:小时候,我就喜欢看文学作品,在学校,作文还可以,经常被老师当范文给同学们读,也在中学生作文竞赛获过奖.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只是近两年开博客以后的事.在此,我应该感谢两位好博友,如果不是他们,也许我不会真正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第一个是丹曲苏娜,到现在我还不知道她的真名,只知道她是一位来自三湘大地的诗人、作家,是她对土地乡村的那种挚爱开启了我的诗歌之路,也开启了我的文学创作之路.然而要说到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还得感谢我的另一位博友,也是我最尊敬的洋滔老师.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师长,中国雪野诗派的开创者之一,中国作协会员、诗人、作家、编辑,曾任西藏作协理事、拉萨作协副主席、原《拉萨河》主编、拉萨市文联党组成员兼秘书长、中国散文诗学会理事、中国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洋滔老师绝对是一个好伯乐,是他的悉心指导和充分肯定,才让我的诗歌和小说慢慢从稚嫩走向成熟,也是在他的帮助和鼓励下,我才有勇气和信心把自己的作品投寄给杂志发表.我是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业余作者,在文艺界无门路,无熟人,无后盾,无后门,全凭作品打动编辑,《草原》《莽原》等几十家刊物和报纸发表了我的中短篇小说,还有如年轻的风、和四水、原上草等编辑老师直接从我的博客中调小说去发表,让我非常感动.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能遇到洋滔和一批独具慧眼的编辑老师,真乃三生有幸.不然,我这辈子也许只能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了.


我在单位做党务工作,虽然不像分管业务工作时那么忙,但杂事也比较多.我一般都是利用晚上和周末时间写作,和工作并没有多大冲突,只是业余时间少了出去的机会,至于做家务、和同学朋友聚会,虽然不像以前那样有更多的空余时间,但一般情况下,我还是会尽量去的,因为那些交往和活动,可以为文学作品积累素材.

记者:您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风流老左》《钟声》,短篇小说《桂花香、女儿红》、小小说《一夜暴富》、散文《千错万错,千万别错过纳木错》、诗评《震撼心灵的诗章》等,脍炙人口,荡气回肠.请谈一下您的创作感受.有作家说“已创作出的作品总留有遗憾,下一篇才是最满意的”,您是否有同感?

王浩:说到创作感受,我想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我的创作导向,只有贴近群众,关注社会现实,反映老百姓真实生活的作品才是我喜欢写的,写出的作品也才是大家喜欢看的.今后,我还会继续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从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群众的审美需求中汲取灵感,写出更多人民满意的好作品,让大家看到光明、进步、希望.

是的,我的作品完成后,回头再看,总会发现有不满意的地方,这不可避免,我也深有同感.我想,只能在下一次创作时,尽量吸取以前的经验教训,让新作品接近于完美.

记者:您的故乡是洛阳,请问九朝帝都、牡丹花城、山水形胜的洛阳,对您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您今后的文学创作是否会与洛阳的影响力渐行渐远?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您认为洛阳在您、全省乃至全国文学爱好者(或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几何?

王浩:洛阳,立河洛之间,居天下之中,既禀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气,也具南国水乡妩媚风流之质.开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来,洛阳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为天人共羡之神都.她不仅是中国最早的政治首都,更是中华思想与文化的源头圣地,可谓中华民族历史的精神首都,是最早的中国,也是最本色的中国、最渊深的中国.千年帝都,华夏圣城,文明之源,天下之中; 丝路起点,运河中枢,牡丹花都,山水之城; 三代创世,魏晋风流,汉唐雄风,宋家文气.上面这几句话是对洛阳这座城市的一个高度概括. 这是一座在世界上唯一能号称国色天香的古都.5000年文明史,4000余年建城史,1529年建都史,是我国建都时间最长的古都.是兼具自然之美、人文之美、思想之美、城市之美的全能冠军,是人类最早的“山水城市”、“园林城市”.美国城市规划学家西蒙兹教授称:这里是人类 “古代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洛阳,这座承载过十三朝文明的古都,曾经是光耀万丈的世界焦点,现在正驰骋于王者归来的征途.我生在洛阳,并且青少年时期都在那里度过,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对我文学创作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

我现在工作、生活在郑州,但洛阳毕竟是自己的家乡,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同学朋友,我经常回洛阳去,洛阳对我的影响不会渐行渐远.当然,不可否认,由于洛阳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国发达地区相比相对滞后,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文学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但随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加速,河洛文化一定能再度迎来辉煌.

记者:文学即人学.文学是“浴火重生”的心灵提炼工程.您在文学创作前、创作中、创作后的心路历程分别是什么?您的文学创作高峰还能持续多长时间?根据您目前的状态,是否有“江郎才尽”的感觉?

王浩:“浴火重生”的心灵提炼,这话说得好.每一部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完成都是一个作家对社会、对人生的认知和体验的一种深化,真的像凤凰涅槃一样,既有一种心灵的煎熬,也有一种重生的渴望,更有把自己的写作冲动变成文学作品后的那种幸福和满足.

至于我的创作高峰还能持续多久,这个不敢说,只能看自己的状态和工作、生活环境对自己的影响.“江郎才尽”的感觉还没有,如果没有外界的过多影响,我想持续个十年、八年应该是可以的吧.

王浩简介:

王浩,60后,笔名丛戎,博客名丛戎不泊.经济学硕士、高级会计师.现就职于河南省直机关.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文化河南》副主编、《文学月刊》签约作家.一年来,在《莽原》《草原》《牡丹》《中国文学》《前卫文学》《延安文学》《文学》《百花园》《河南诗人》《文化河南》《网络诗选》《长白风》《金沙文化》《兰坪》《金银滩文学》《新文学》《粤海散文》《当代散文》《新三峡》《农民文学》印尼《印广日报》《作家导刊》《凉州文艺》《大巴山诗刊》《运河》《当作》《诗城》《诗中国》等国内外报刊发表诗歌、散文、小说、诗评近300篇(首),有诗集出版并多次获奖,有散文获得2011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大赛一等奖,获得《散文选刊》情感天下散文大赛一等奖,中国首届人文地理大赛“最佳山水散文”,有小说获得《小说选刊》第二届全国小说笔会二等奖,有小说入选漓江出版社《2011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近两年来,创作古典诗词70余首,现代诗400余首,中短篇小说30多篇,小说大部分都已经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