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时代的冲击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364 浏览:6717

摘 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提高,图像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一个不可争论的事实,而图像时代几乎影响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笔者试着从其对于传统文学的角度来解析图像时代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现在还不能说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好是坏,但是至少这些现象值得我们来探讨与深思.

关 键 词 :图像时代 传统文学 冲击

中图分类号:B8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2-0000-01

一、扩大文学阅读受众面,消灭精英阅读群体.

图像时代是一个图像压倒文字的时代,而文字的代表——传统文学,在这场战争之中,第一个被波及到,呈现出一个文学图像化的微妙趋势.其实这种文学图像化的趋势,从戏曲就已经开始,无论是《孔雀东南飞》或者是《红楼梦》都在中国的传统戏曲舞台上绽放出光彩,从那时开始,图像时代就已经崭露头角.随着中国戏曲的迅速发展,图像时代就在不知不觉中来到了,而之后的现代化进程让图像时代完全波及整个社会层面也是水到渠成的.如今,许多文学作品被拍摄成电影、电视或者是以一种图文并茂的形式——如风行一时的小人书——出现在世人眼前.而与此同时,作家在进行创作之时,大多数选择增加对于场景与人物的深入描写,甚至于一眸一笑都力图刻画的淋漓尽致,希望能在读者眼前呈现出和现实生活相同的虚拟景象.而对于其表现深刻含义的语言,由于晦涩难懂,也就理所当然的大幅度减少.

传统阅读是精英时代的代表,因为文字的阅读中抽象的、间接的和含蓄的成分是更多精英阶层能够领悟的.阅读群体要想了解文本,就必须提高其阅读的能力,为此费什提出了“有学识的读者”、伊瑟尔提出了“暗隐的读者”,都说明了精英阅读时代的特点.而在当下的图像时代,要想了解图像之中蕴含的信息,则更为简单,只仅仅要求能够读懂画面而已.这种直观性强的模式,简单快捷,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迎合了受众的心态.

在消费文化的时代里,文学已经脱离藏书这样一个传统的模式,成为了在书店这样的超市中一种供人挑选的货物,发行量的大小,则成为作者与出版商唯一所要考虑的问题.图像与作品的结合,使得受众在文字符号与图像画面之间不停的跳跃,两者受众渐渐重合,并产生了1+1>2的效果,作者与出版商利润进一步的提高.

事实上,文字与图像的联合,在扩展了受众群的同时也导致大部分读者阅读素养的降低.人们渐渐从读者变成观众,在潜意识之中更倾向直接了当的画面而不是需要想象力的文字.如果原来一个人要了解《蒙娜丽莎的微笑》这部作品,那么他必须从达·芬奇的生平开始了解,但是一部《达·芬奇》却让他直接的了解.如果要在大段的文字和激动的电影中做出选择,更多人会由自身的惰性而选择电影.纯文学阵地的失落,使得大部分人媒介素养在不同程度中降低许多,精英阅读从此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二、审美距离销蚀,快餐文化浅阅读成为主流.

传统的审美学中,美感的产生中最为必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距离.“各门艺术的性质不同,‘距离’也会有远近的不同”.[2]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也指出,“艺术的理想距离是近而不至于消灭.距离近则观赏者容易了解,距离不消灭则美感不为实际的欲念和情感所压倒.”[2].文学中距离的存在,是一种必须,恰恰是图像时代的到来,将文学中的审美距离,拉近到几乎消失.

在文学文本之中,作家会刻意拉开审美距离,从而达到一种想象空间.而与之相反,影像的制造者则是要将其整体割裂成一个个的镜头或者是影像,主体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要越小越好,才会直接触动到主体的心灵底层.同样,文学创造的图像化,导致了文学与主体的日常生活距离减少,更多的创作是为了符合大众的审美而进行创造.大众希望看到的,作者就进行创造,而减少了更多的批判,其中审美意蕴也大部分进行削减.而读者看到这类的作品,并不会对文学文本进行一种顶礼膜拜,而只是将其作为手中把玩的一种消遣,这又将受众的范围进行了一次的扩大.

受众的扩大以及对文学的消遣心态,使得文学成为消费品,甚至于消耗品,“浅阅读”更多的发生.“浅阅读的盛行和功利化阅读的泛滥,折射了世风的浮躁、浮华.对决定民族发展未来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深层次书籍的阅读在被损害,令人担忧.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危机不是危言耸听.”[3]著名作家苏叔阳忧虑的谈到这一问题.在红极一时的十博士联名抵制于丹的联名书中,有这么一句话,笔者在此引用:“世上没有哪一种只是不需要经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和实践就可以被掌握,任何妄图通过吃快餐的方式去研习经典的想法都是荒谬的.”以于丹为代表的《百家讲坛》的盛行,是大众文化的一种需求,而大众文化恰恰是一种“不要思想,只要感性;不求深度,只求享乐,而且是坐享其成,不要观众动脑筋参与的逃避主义文化”.当观众看到于丹讲《论语》的时候,感到这是一碗心灵鸡汤;当观众听到易中天讲《三国》的时候,感到这是一场听觉盛宴.观众就忽视了,他们所讲的,正是观众所希望听到的.所以《百家讲坛》的诞生,符合了我们当代人希望娱乐、希望得到一种生理满足的心态,而这种心态恰恰是很危险的.


三、社会主动阅读减少,被动读图成为主旋律.

人的主观性与主体性是文学阅读十分强调的问题之一,而图像时代下的看图并不需要人们过多的进行思考,人的主观性转化为被动性,主体性转化为客体性.

早期,阅读文学文本是要求读者将一个个文本符号进行联系,需要读者的大脑进行逻辑判断,同时发挥想象力,将作者刻意拉开的审美距离进行填补,然后才能够读懂作者的所思所想.而如果没有读者思考这一关键的环节,那么作品也就无法成为作品.“文学唯有至于阅读过程中,在读者与文本的积极交流对话中,文学作品才成为它本身,文学活动的过程才算完结.没有读者的主动阅读,文学就没有存在的前提.”[4]但是,图像时代中最为简单的电影与电视,观众受到了多重的限制,固定的播放时间与长度,将观众限制在一个框架之中.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每集的电视剧的结尾,必定要留一个悬念,让我们欲罢不能,希望能马上看到下一集,解开这个悬念.这种被限制的接受,是一种被控制的接受,也就是所谓的被动接受.而由于时间的限制,我们无法马上看到下一集,这点和现在流行的网络小说也是有相像之处的.而在观众接受图像的过程之中,是无法思考的,因为图像的延续是不以观众的意志为停留的.这种简单强制性的灌输着信息,导致了大部分的受众只能了解到最为表层的信息,而图像制造者则利用这点,在制造图像之时只灌输最为表层的信息,得到更加方便快捷的制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