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文学之梧桐意象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655 浏览:31672

【摘 要】中国古典文学中,自梧桐入诗词始,文人们便对梧桐寄予了诸般情感.并与不同意象的结合,展现出不同的画面,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故所抒心中之情亦不一样.有凤之高洁、月影之凄清;有雨滴之愁苦、寒井之幽怨;有鸳鸯之相伴,亦有落叶之惆怅,更有自比桐叶以题诗.作此种种意象,皆因情感至矣.

【关 键 词 】古典文学;梧桐;意象;意象结合;情感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长河中,文人们善长并喜用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比兴等艺术手法道眼前之景,以抒心中之情.然而,他们对梧桐这一意象也是情有独钟,毫不吝啬的倾注着自己的真情.不同的情感面对不同的梧桐,这就产生一篇篇动人心弦的诗文.梧桐也从自然物象到象征意蕴,见证了这一段段风流韵事,悲骨断肠.

一、栖凤梧桐之高洁

凤凰乃百鸟至尊,但其非梧桐而不栖,文人雅士,争相歌咏,以明其志也!最早有《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梧桐高大挺拔,仪表堂堂,引得凤凰啼鸣,可见其尊贵高洁.中国士大夫就是这样,都追求着一份高尚的情操.大有“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之意.故曰吾本凤凰,择桐而栖.《庄子·秋水篇》有“夫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此种鸟亦是凤凰一类,此种情操,此种追求,虽曰凤凰,亦庄子耳.后世文人多有不得志者,故梧桐这种高洁的象征意义也得以发扬, 出现了许多名篇名句.如王安石《孤桐》一诗即借“梧桐”言志,表达自己高尚的品格与节操:“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以孤桐自喻,以抒正直坚强,舍生取义之志.

二、月影梧桐之凄清

文学中有一种美是存在于依稀飘忽的感觉中,忽远忽近,若即若离.诗人们经常根据他们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情感体验将这一奇妙的感觉描摹出来.而月影下的梧桐则经常会触动诗人们那多愁善感的情怀.而且这些愁在月影梧桐的衬托下更是添加了一份朦胧凄清之美.李煜《相见欢》写到:“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在清秋夜晚之时举首见新月如钩,低头见梧桐深锁,愈显凄凉,愈能勾人情思.苏轼《卜算子》亦有“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二句通过对“缺月”“疏桐”景物的描写与渲染,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这月色婆娑,这桐影晃晃,让人感到一丝丝的凉意.美成《咏秋夜》“ 户外井桐飘,淡月疏星共寂寥”也有此种境界.这些朦胧的月色给了梧桐朦胧的影子,似明似暗给人以美感.朦胧虚化的梧桐影将这凄清的美感漂散在脑海中,使得追求美的人们难以割舍这种感觉.

三、雨滴梧桐之愁苦

文人笔下,多将梧桐与细雨结合在一起以表愁苦之意,这不仅使作品耐人寻味,而且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感.如温庭筠《更漏子》下片中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的语句,从听觉的角度,以动衬寂,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借“梧桐”这一特定形象来渲染离愁别绪.词人秋夜无眠,身受别离之苦,通过雨滴梧桐的听觉描写,将梧桐与雨这两个意向融合,使得词作中蕴藏的离愁别绪更富感染力,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又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不知何时下起的细雨,到黄昏还没有停下,雨丝儿落在薄薄的梧桐叶上,又点点滴滴落到地上.诗人这样写是在言自己的愁情像细雨落在梧桐叶上,那样绵长,那样悠深,那样耐人咀嚼.还有在《长恨歌》中,白居易写道:“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这“春风桃李”、“秋雨梧桐”,更兼花开与叶落的对比.愁苦之情,不言而喻.诗人从春天写到秋天,融情于景,其“秋雨梧桐”的意象,借哀景写哀情,更是表现了诗中主人公触物伤情,睹物思人,苦苦追求和寻觅而不得的悲凉心境,极富艺术魅力.

以上诸种情境,细腻的捕捉到了那梧桐雨滴之态,就像一种沙漏,表达着一种时间的艺术,给人绵绵不绝的愁苦怅惘.

四、寒井疏桐之幽怨

井边常有梧桐,在七月流火之际,水井边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是个思念的季节.思念之人探窗而望,“井与梧桐”常在眼中,而所思人却不知何处.所以“井与梧桐”也是文学中不可或缺的复合意象.陆龟蒙《井上桐》诗云:“ 美人伤别离, 汲井长待晓.愁因辘轳转, 惊起双栖鸟.独立傍银床, 碧桐风袅袅.”写一闺怨女在碧绿的梧桐树下的水井边汲水, 靠在井栏上若有所思.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 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云枕无颜色, 卧听南宫清漏长.”则写的是深宫中的少女,形单影只,卧听宫漏的情景.在这些古诗词句中,略带寒意的古井是作为“梧桐”意象陪衬而出现的,但带给读者的是整体的艺术效果.所体现的悲凉与怅惘是与主人公幽怨的心境相契合的.

五、秋风梧桐之惆怅

纵观中国古代诗词,“秋风”是经常出现的意象.然而梧桐叶在秋风的吹动下纷纷飘落,虽是一种寻常现象,但秋风阵阵,落叶萧萧,声声落在词人的心坎上,则是增添一种沉重、忧伤的心情.文人们情不自禁,惆怅之情化作每一片凉风中梧桐叶.有如朱淑真《菩萨蛮·秋》:“ 秋声乍起梧叶落, 蛩吟唧唧添萧索.”柳永《玉蝴蝶》:“ 水风轻、花渐老, 月露冷、梧叶飘黄.”赵长卿《卜算子·秋深》:“何处最知秋, 风在梧桐井.”孟郊《秋怀》:“梧桐枯峥嵘, 声响如哀弹.”这些都通过“秋风梧桐”这个复合意象表达着自己的悲伤惆怅.李清照《忆秦娥·临高阁》咏桐一词下片中也写道:“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则不止于寂寞萧瑟之惆怅,叠句“梧桐落”,更强化词人内心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哀痛之情.

六、“吾同”桐叶之凋零

自古文人喜用物象自比,梧桐取其谐音“吾同”,以感其同病相怜,飘飘乎犹如一叶之凋零.此类桐叶自比之诗除前面所涉及之外,另有冯延巳有词云:“梧桐落,蓼花秋.烟初冷,雨才收.萧条风物正堪愁.人去后,多少恨,在心头.”这人去之离别如同落叶之梧桐,飘洒在半空中,忧愁万种.

自梧桐箝入诗词,从自然物象到象征意蕴,经过了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国文人对梧桐寄予了诸般情感.并与不同意象的结合,其表达的情感也不一样.随着历史与文学的发展,梧桐意象被世代传承,又反复被历代文人强化、激活.时至今日,亦是我们学习古典文学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唐圭璋.全宋词[M].北京:中华书局,1998.

[3]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严羽,张健.沧浪诗话笺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俞香顺.中国文学中的梧桐意象[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4).

[6]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8]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