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派目的看文学翻译

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05 浏览:16644

摘 要 :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至今,德国的功能派目的论对翻译实践活动的开展发挥了巨大的指导作用.在诺德的《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一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除非文学领域外,功能理论在文学翻译中也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为文学翻译建立理论基础,使译者有章可循.本文试以“Silent Meaning”一诗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两种译本为例,以期向读者说明功能派目的论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作用.

关 键 词 :Silent Meaning;目的论;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38-02

一、引言

我国翻译活动的历史由来已久,据马祖毅《中国翻译简史——“五四”运动以前部分》一书记载,早在夏商两代,翻译活动就已出现.(马祖毅,1984:1)到“五四”运动前的这一漫长历史中,我国先后出现过三次翻译,大都是英汉翻译,都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二、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是什么?茅盾在《为发展文学翻译视野和提高翻译质量而奋斗——一九五四年八月十九日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指出,“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茅盾,1984:10)林语堂、唐人则认为文学翻译是“艺术”,“当代译界综合以上说法,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将文学翻译视为一种‘艺术再创造’.”(杨武能,2003:87)和非文学翻译相比,文学翻译具有其自身的特点.

三、德国功能派的目的论理论

德国功能学派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到如今的逐渐成熟与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继凯塔琳娜·赖斯(Katharina.Reiss)在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局限性》一书中首先提出“把翻译行为作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译学辞典2004:29)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后,汉斯·弗米尔(Hans J.Vermeer)突破了对等理论的限制,提出了功能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

四、例文分析

为了使译文作为一篇“独立而又和原文相似的艺术作品”(转引自:张美芳,王克菲,2005:117)或是原文的一种“蜕变”在目标语文化中生存,译者在翻译的过程当中应注意考虑到信息发送者的意图,同时也要根据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文化背景来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下面以W.S.Cohen的“Silent Meaning”一文为例,试以说明功能目的派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全诗如下:

原文:

Silent Meaning

W.S.Cohen

The word not spoken goes not quite unheard.

It lingers in the eye, in the semi-arch of brow.

A gesture of the hand speaks pages more than words.

The echo rests in the heart as driftwood does in sand,


To be rubbed by time until it rots or shines.

The word not spoken touches us as music does the mind.

——选自《文学翻译基础》

此诗为单韵抒情诗,全诗语言优美流畅、艺术表现力强,加之大量艺术技巧的使用,成功实现了文学的基本任务,即“运用具有美的质素的语言,创造出展现人的主观情感和价值观念的艺术形象或意境”.(龚光明,2004:77)从言到象,从象到意,生动地构造了一个统一的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倘若译文读者是具有较高审美和文学能力的群体,我们可产生出以下译文文本(译文一).

该译诗行文工整,用词文雅,“荡”、“挂”、“拂”、“萦绕”、“触”、“抚”、“蚀”、“灼”等词精练、到位,较为恰当地传达了原文的意义与意境.因为我们知道,“文艺欣赏能力有别于生理本能,它是由读者个体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共同参与获得的”.(俞佳乐,2006:79)这受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地域风俗和文化模式的影响,有着丰富的社会性.基于此我们可以判断,倘若该译文的读者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务农人,他们是很难体会到原文作者和译者的意图所在的,因此,“任何情况下,译者都不应当把译文填鸭式地硬塞给目标语读者”.(张美芳,王克菲,2005:122),我们则可将原文试译为译文二.

和译文一相比,译文二的文学性就没有那样浓郁了.但就在务农人群中产生的文本效果而言,却未必逊于前者.为使目标群体能更好地理解原诗,译者在翻译时就具体的措辞进行了不少调整,如把“speak more than words”译作“比说再多的话都管用”,使其浅显易懂,虽说此群体最终得到的感受和具备优秀文学能力的人群得到的感受不一定相同,但由于后天的生活经验和心理能力的限制,这已是他们最大限度能获取的审美趣味,因为译诗已基本保留了原文本的意境,达到了目的论的基本要求.

五、结语

正如赖斯和弗米尔提出的那样,“目的决定手段”(the end justifies the means)(Nord,2001:29),文学翻译中同样如此.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不同的文本目的、不同的译者意图和不同的读者群体决定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策略.因此译者应注重在透彻理解原文、分析译文读者的基础上决定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让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更好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