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陶渊明田园文学的生态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93 浏览:8041

摘 要东晋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大多为他隐逸之后所作,其风格趋向田园风光与劳动生活,表达了作者对生态大自然的热爱.本文在生态美学的角度探寻陶渊明田园文学创作与生态美学的内在衔接,以及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其包括天人合一、自由存在论、生命主题等,从而引发出一系列相关的现实思考:生活态度与生态环境,使我们通过读陶渊明的田园文学能够改善生态失衡,也能够净化现代人的心灵.

关 键 词 :陶渊明 田园文学 生态美学 生态整体主义

东晋陶渊明可谓创作田园文学的第一人,也堪称隐逸文学思想形成的创始人.在其隐逸人生中,他创作了大量的田园文学作品,抒发了自己对于田园生活的热爱,例如,《饮酒》、《劝农》、《怀古田舍》、《归园田居》、《桃花源记》等,这些诗歌均成为后世脍炙人口的佳作.在生态平衡日益恶化、人类对环境保护不力的当代社会,本文将田园文学与大自然结合起来,旨在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对陶渊明田园文学进行全方位解读,引发读者对于生态问题的严峻思考,并提出保护恬静平淡的生活态度、坚持无我之境的自然之爱和建立生态整体主义思想等三点价值观.

一、陶渊明的田园文学创作与生态美学的内在衔接

生态美学是美学研究领域的新兴分支,近些年来呈现发展态势,并出现热潮.人类社会在现代化与工业化进程日益加剧的今天,物质文明获得巨大进步,然而,全球生态危机也日益凸显,表现出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沙尘暴、全球变暖、旱涝灾害等,已经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于是人们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恢复生态美好.在美学领域,生态美学迅速成为研究者研究的对象.在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本文看到了一幅乡村田园的美好画卷,也看到了作者舒适开心地与大自然结伴生存的人生状态,从后者我们可以总结一些深刻的人生价值观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让环境问题不再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毒蛇猛兽.那么,如何总结陶渊明的田园文学创作与生态美学的内在衔接呢?这可以从以下几点阐述.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文学创作是依附于生态田园的美好景致,如果没有其乐融融的乡村生活,没有静谧和谐的田园景象,怎么会激发陶渊明的创作灵感,创作出流传千古的名句呢?生态美学重在生态带给人的美感.其次,生态美学思想也给陶渊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由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组成的,其中饱含了生态意蕴,这些都为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例如,道家学“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法自然”;佛家的“万物一体”、“众生平等”等,这些与陶渊明的田园文学思想一脉相承;最后,陶渊明饱含生态意蕴的文学作品也向人们诠释了大自然的美好,诠释了他对大自然的态度与方式,并在一定程度上传播了其生态哲思,所以陶渊明的田园文学与生态美学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关系.

二、陶渊明田园文学的生态美学视角

1.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

陶渊明的田园作品首先体现了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和谐观,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美学观.例如,他的诗歌《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前两句:“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以及最后一句:“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这里,他对于大自然的热爱展露无遗.这些不仅反映了陶渊明超凡脱俗、本性淳朴的人格气质,更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宁静田园的深切热爱.最后一句的“返自然”以及诗中对于乡村生活的描述都显示出了他生活在田园中如鱼得水般的轻快自然,这种描述让读者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的精神世界已经与自然合二为一、融为一体,甚至他已经成为了自然画卷中的一个景象.他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有一种整体之感,超越了局部片面的抒情之辞,而将自己也放入自然中,来进行审视,体现了古代天人合一的和谐生态观.

再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的描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将残酷险恶的世俗生活与恬淡美好的田园生活进行对比,突出归隐田园后悠然自得的心境,而“采菊”、“见”等动词的使用,说明超凡脱俗的作者已经将自己纳入了这幅美好的画卷中,与画卷外的人们一同欣赏,并从大自然中悟出了生命的真谛.至于是什么真谛,作者没有明说,让读者自己去思考.结合前后句,作者所表达的就是人应该保持大自然般的淳朴天真,并与大自然和谐友好相处,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生态观.

2.自由存在论

自由存在论主要是针对个人与社会而言的.丘山与尘网,也就是自然与社会的代称,陶渊明在这两者的选择中,表现出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自由人生的态度.而在此之前,作者在政治上曾渴望建功立业,渴望能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然而,时局腐败使他彻底失掉了信心,厌恶世俗的争名夺利,他决定归耕田园.在这里他的做法表明了他将田园看成是他心里最真诚淳朴的地方,将田园风格付诸了做人的人格与品德,认为大自然是最纯净最舒适的地方.自由存在论在这里得到了体现,政治的压抑性使他感到自己的做人底线将被违背,他要寻求心灵的超脱与自由就必须生存在政治环境之外的田园,与大自然生活在一起.他写过一篇《咏荆轲》,正所谓诗言志,这首诗充分彰显了陶渊明心底的英雄欲、侠客梦,例如,“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等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而实际情况是政局腐败,自己也是无功名的失败者,所以作者寻求了更大的自由,选择与自然为伍,寻求更加美好的人生态度,这是自由存在论的完美体现.

3.返璞归真的生命主题

陶渊明对生命的探寻是通过大自然完成的.在上文的自由存在论中,本文阐述了他的政治不得志,因此选择归隐山林,过平淡的乡村生活.而这种平凡日子,不仅没有使他厌烦,反而激发了他的文学创作灵感,也使他的人生观升华到了返璞归真的佳境.而他有关于生命的主题则是通过欣赏大自然与乡村生活的美来实现的.例如,《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间等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些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在乡村农家看来再平常不过了,可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美好生命的体现,“旧林”与“故渊”都是比作田园、家园,从平淡中感受到了幸福与快乐,可见他真正懂得了生活的乐趣.从这样的视角欣赏美,不是建筑的豪华美、不是闹市的繁荣美、更不是军队的战绩美,而是一种和谐生态的美,这种美,足以令喜爱大自然的人流连忘返. 三 田园文学的生态观所引发的现实思考

天人合一、自由存在、生命主题的提炼均体现了生态美学建筑在陶渊明田园文学之下的具体阐释,仔细看来可以分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个维度,而在生态失衡、环保意识不足的今天,由此引发的现实思考也是必不可少的.

1.保持恬静平淡的生活态度

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在这样一个不为外人所知的世外桃源,有一片不与世俗有染的乐园,这里的人安居乐业,过着恬淡平静的生活,保持着一种健康舒心的生活态度.这样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十分向往的,也是当代人所逐渐迷失的.重读陶渊明的田园文学作品,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出这种恬静平淡的生活态度,对于今人缓和由物质条件所带来的嘈杂烦躁,以及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都是极有帮助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所以会成为千古佳句,就是因为这样的生活方式被后世千千万万的人所青睐,他们对这样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心生向往,但大多数却无能为力,只能继续留在奔波的城市里打拼,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自由存在论与返璞归真的生命主题也许可以给人们更多的启示,坚持与自然亲密相处的生态观,对于自然、对于自身都有极大帮助.

2.坚持无我之境的自然之爱

陶渊明除了提倡恬静淡然的生活态度之外,还主张天人合一的和谐自然观,热爱大自然,把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形成一种“无我之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等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王国维对于陶渊明的诗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同时,也诠释了无我之境的深刻内涵,无我之境是一种境界,境界的塑造是建立在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基础上,甘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损害自然与他人的利益,世俗的竞争在此都不值一提,作者看重的是一种精神生态美学,也就是说,这种境界已经脱离了物质实体,成为了天地的一部分,已经具有了生命的情怀与精神了.生态环境如今已经不再是一句口号了,也不是不可能到来的推测,泥石流、沙尘暴、土地锐减、全球变暖,这些都是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我们需要学习陶渊明的这种无我之境,把自己与大自然的生存结合起来,树立与自然同生同存的环境理念,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去.如果人类以这样的态度来做人做事,我们的家园必然会越来越美好,生态和谐指日可待.


3.建立生态整体主义思想

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针对人类的生活方式与习惯而提出的,是将生态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的整体,来寻求生态整体的利益,并使之成为人类的最高价值,并将生态系统整体的完整、和谐、平衡作为衡量的根本尺度,也作为评断人类生活方式、科技进步、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终极标准.这个思想极具有现实价值和意义.它坚持将人类的利益屏退到第二位,本着凡事以生态平衡为最根本的行为标准,对生态环境不利的事就坚决杜绝.在生态系统中,也要本着以生态整体系统出发,凡是对整体不利的,即便对个体有利,也不提倡,这样就有可能将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种种因素扼杀在摇篮里.陶渊明的诗句都存在着这样一个整体性的意境,像是一幅画卷铺开,把乡村景象、田园生活及作者全部收录在内,力图给读者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氛围,对于生态整体主义思想是一种有力的阐释.当今社会,人类竭泽而渔,贪图眼前享受,这与陶渊明构建的生态和谐观是截然相反的,建立生态整体主义思想,不仅是借鉴陶渊明的深刻思想,同时也是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注:本文系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医文化价值体系及现代化转型研究”(12AZD094);上海市哲学社科规划课题“《》文化渊源及价值研究”(2012BZX004);上海市重点学科医史文献学(S30301)资助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上海市、上海中医药大学“名师传承工作室”等项目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