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养德借文学之美促德育之花

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82 浏览:80671

【摘 要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唐代大诗人杜甫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景物的色彩效果,深化了诗的意境.文学知识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性,常使学生浮想联翩,经久不忘.作者试图把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引入课堂,欲借文学之美促德育之花,以期达到以文养德的目的.发现这种尝试竟是一种启人智慧、愉悦身心的精神之旅.

【关 键 词 】以文养德 经典文化 思品 德育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唐代大诗人杜甫运用绘画艺术中颜色对比反衬的手法,来强化景物的色彩效果,深化了诗的意境.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存在相互陪衬的现象.德育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思品课又是德育教育的主阵地.但直接进行的德育宣传往往对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讲会显得过于生硬、口号化,不易被接受.思品教学若能换一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可能会更自然、更富有效果.

文学知识以其形象性、生动性、艺术性,常使学生浮想联翩,经久不忘.是否能借这文学之美来促德育之花呢?我尝试着把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引入课堂,发现这种尝试竟是一种启人智慧、愉悦身心的精神之旅,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他们的文化底蕴,启迪思维、感悟人生,还能活跃课堂,让师生共同经历精神的旅游,达到滋养心灵的作用.对学生如此,对老师亦如此.下面是我在思品课中的一些尝试和应用,虽然还只是开始但我希望能追逐这道亮光走下去.

1.品读经典诗词、先哲语录,开启智慧,让学生在迷茫中拨云见月.

经典文化本是先哲们的人生感悟记录,经过历史的积淀,往往是人生经验的精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品读经典,利用经典文化教学,学生可以更轻便地吸取人生的智慧和力量,也许只有寥寥数语,却让人犹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在迷茫中拨云见月.

现在的学生有不少有厌学情绪,总认为学习是大人们强加给他们的任务.坐在课堂里一副怎么也提不起劲的样子.

尤其是到了初三,在经历了重重学习挫折之后,对学习的消怠情绪更甚.若不能解决思想问题,则后续的教育无法进行.该如何打开这个心结呢?正巧九年级开始的第一课就是讲责任,唤起学生的责任意识.若大张旗鼓地谈责任,学生会嗤之以鼻,效果如隔靴搔痒.于是我就顺着学生的心理出发,像个朋友一样的问:“同学们,你们觉得学习苦不苦、累不累?”“苦,真苦.累,真累!”马上有人附和,开始大倒苦水.我静静地给予他们宣泄的机会,然后微笑地看着他们并神秘地告诉他们:老师有一个秘诀,也许这个秘诀能帮到你们,因为我也曾是这个秘诀的受益者.学生胃口开始被吊了起来.


然后我“请”出了《古兰经》里的一位大师,亮出了他的“移山大法”――山不过来,我过去.我让学生反复轻念这句话,念着念着,有人会心地笑了,有人依旧不解,我用充满情味的语调去轻轻拨动学生的心弦:生活中有很多事我们不能选择,也有很多事不是我们甘愿承担,无论你愿不愿,它都在那里.我们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试着改变我们的心境,主动去适应环境.当我们主动去接近它的时候,也许才会发现它竟然也有如此可爱之处.所以,当你抱怨,不想继续的时候,请试着念念这个移山大法.教室里静悄悄的,有一种情绪在百转千回. 尝到了甜头,我开始更频繁地使用经典.当学生遇挫,意志消沉时,我送他们:“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当同学情绪低落,发愁时,我和他(她)分享赵朴初的《宽心歌》:“日出东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遇事不钻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有同学发生矛盾,互不相让时,我送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同学汗颜,握手一笑泯“恩仇”.

语言不是蜜,但它可以粘住一切.经典诗词,先哲语录,寥寥数语,却能让我们领略文字和哲理构建的无限风光,涤荡心灵.

2.引用经典故事,让学生明辨是非善恶,启迪人生,善待生活.

如何在经典故事中让学生接受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我们的教学内容不生硬而又增强趣味性和感召力,这也是我努力尝试的.

在讲《诚信做人到永远》时,我举了“伯牙鼓琴遇知音的故事”.讲的是俞伯牙与钟子期偶遇,相见恨晚,成为知音.临别时,伯牙希望子期能再与他同行几天,但子期说:“不是我不愿意,实在是父母年纪已大,父母在,不远游.”伯牙要子期回去跟父母说一下后再去看他,但子期说:“小弟不敢轻薄而寡信,许了贤兄,就当践约,万一禀明二亲,二亲不允,使仁兄悬望数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通过举例,使学生理解了承诺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在没有把握答应别人的要求时,不要轻易许下诺言,要学会拒绝;一旦有所承诺,就应该努力兑现.

又如,在讲到《心有他人天地宽》时,我引用了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老画家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挣扎着往墙上画了一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以付出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使得一个青年获得勇气而活了下来的故事.这片“永不凋落的常青藤叶”使学生认识到精神力量的重要性,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并为之由衷地感动.

再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相亲相爱一家人》这一内容时,我结合家乡慈溪的慈孝文化从“子孝母慈”掌故说起.孝子姓董名黯,东汉时人.黯幼年丧父,家境十分贫困,相依为命的慈母又不幸身患痼疾,正当董黯因无力为母亲就医而犯愁时,听说离家三十里远的大隐溪水甜醇清口,能治病健身,于是就长途汲担至家,母初饮即嗜.董黯事母至孝,自此往返汲水奉母,无论寒暑,乐此不疲.但娘怕长此下去太劳损儿子身体;儿怕万一因阻于风雨冰雪造成汲担困难而断了娘的饮水.对此,一日母子俩想到了一处:决定徙居大隐溪.在乡亲们的帮助下,董黯终于临溪搭起了一栋茅屋,伺母长住下来,“溪水如密,疗疾胜良医”,数年之后,先前病态恹恹的母亲,居然焕发出一身康健无恙的生气.乡亲们感于董黯的孝行,在庆贺董母痊愈的同时,便改呼大隐溪为慈溪,母子返原宅后,宅旁竟涌一泉,出流成溪,亦名慈溪.由于是乡土文化,学生听起来感觉比较亲近,亦有自豪之感.在这种自豪之下,利于学生传承和内化这种道德品质.为进一步推进这一品质的践行,我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了《弟子规》中的一段话:“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出必告,返必面,事虽小,勿擅为,亲有过,谏使更,亲有疾,药先尝”.这些行为习惯都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的.学生学习这些传统文化,既能陶冶情操,又能改善行为习惯,可谓一举两得.

类似这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教人学会宽容的《六尺巷》、表现民族气节的《苏武牧羊》、讲究诚信的《曾子杀猪》、《徙木为信》、讲述求学精神的《程门立雪》、《张良拜师》等等.通过这些故事与思想品德课的结合,让学生从几个不同的方面了解为人处事的道理,把思想品德课上得生动有趣,让学生从中受到不少教益.

3.诵读经典,感受文化魅力,激发爱国情感,完善人格修养.

从古至今,中华先辈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名言警句和千古绝唱..我归纳整理后,向学生展示,并让他们诵读熟记.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些内容有:告诫人们在人际交往中要善解人意,对人持平等、尊重和友善的态度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导学生要团结友爱,合作学习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求人们讲究诚信的“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体现爱国主义情操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赤子情怀等等,这些内容学生在语文学科中有所接触也有一定的了解,在思品课上诵读极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汉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对于陶冶道德情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积极的作用.

德育是一个需要不懈努力的心灵塑造工程,是一个绝非短期见效的长期事业,如果我们能及时捕捉适当的教育契机,运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那么我们的思品课堂、我们的品德教育有朝一日将开出璀璨的花来.

【参考文献】

《教师的幸福在哪里》 刘猛 张英华著 九州出版社 2009年12月

相关论文范文